80后女小说家教了5年IB中文课,这才是孩子最需要的语文课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g0321qhtk3g&width=500&height=375&auto=0
看点 对选择IB课程的中国学生来说,IB中文是一门特别的必修课。那么,IB中文课和传统语文课有什么不同?一位作家教授IB中文课又有什么特色?80后小说家钱佳楠现正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攻读创意写作艺术硕士。之前,她在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教了5年IB中文课。赴美之前,钱佳楠接受了外滩君的采访,这是她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与媒体交流。她说,她非常享受IBDP课程,“比起传统语文,IB中文课非常重视逻辑思维训练”。
看点 对选择IB课程的中国学生来说,IB中文是一门特别的必修课。那么,IB中文课和传统语文课有什么不同?一位作家教授IB中文课又有什么特色?80后小说家钱佳楠现正在美国爱荷华大学攻读创意写作艺术硕士。之前,她在上海世界外国语中学教了5年IB中文课。赴美之前,钱佳楠接受了外滩君的采访,这是她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与媒体交流。她说,她非常享受IBDP课程,“比起传统语文,IB中文课非常重视逻辑思维训练”。
文 | 严柳晴 摄影 | 晓黒
编辑 | 闻琛
外滩君最早知道钱佳楠的名字,是看到她发表在网易人间频道上的一篇散文,写一处城市空间,活色生香。
于是,外滩君特意搜索了她的信息,知道她是当今小说界新锐,上海作协签约作家,获得过台湾时报小说奖。还看到书评家这样评价她:“她是一个有勇气的小说家,敢于直面自身,潜入城市污泥遍布的‘河床’,对都市的底层生态进行了非常冷静的尖锐书写。”
直到今年,外滩君才得知,除了“小说家”的身份之外,她还是一名IB教师,执教已五年有余。
有趣的是,虽然不见其人,关于她的传说却源源不断。外滩教育曾报道的世外IB满分女生,正巧是钱佳楠的学生。我们从她口中了解到了课堂里的钱佳楠:“她很有个人魅力,很耐心,会在作业上作详细的评注,有超强的逻辑能力和按图索骥、爬梳线索的本领。”
▲ 对学生作业的批注
她是学生眼里“经历丰富、极富个人魅力的人”。2010年,她从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在世界外国语中学担任IB教师。今年9月,她又将重回校园——赴美国爱荷华大学,攻读创意写作专业硕士学位。
爱荷华创意写作班是小说家的摇篮,目前只录取过极个别中国大陆学生。这位80后小说家,在她的个人微信号中告知读者:“珍惜上天赐予的机会,即将和白先勇、弗兰纳-奥康纳、雷蒙德-卡佛等杰出作家成为系友。”
在启程赴美之前,钱佳楠以书信的方式,与自己的教师生涯暂别。告别故土之前,全球IB大考放榜,她所教授的班级,在考试中获得6.2的高分(满分7分)。
“我很感激这5年在世外度过的岁月……我非常享受IBDP课程,也很希望将享受知识的欢愉传递给你们。”离别之际,在一封给学生的公开信中,钱佳楠写道:“很多人在讨论课里,感到自己的思维像一颗种子一般发芽了。”
“在整个中文课堂里,我最喜欢的环节,莫过于听到一堂出色的讨论课,把讲台和黑板留给你们,看你们口若悬河,看你们如何应对同伴的质疑,看你们如何在一次次准备中将逻辑链条建立牢固。”
▲ 给学生的信截图
钱佳楠接受了外滩教育的采访,这也是她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与媒体交流。钱佳楠说,她爱教书,但没想过“怎么做老师”,只是自己爱文学,愿意将全部积累倾囊相授。
要说“老师”与“作家”有什么关联,钱佳楠想了想说,可能因为自己写作小说,对文本更加敏感,知道哪里藏着“包袱”,所以能和学生一起,顺藤摸瓜,找到它。
B=外滩教育 Q=钱佳楠
B:别人一直以为你是小说家,有没有考虑过“该怎么做老师”?
Q:我不是很像老师的人。别人一提起老师,形象千篇一律——严肃,不苟言笑,见了就想打瞌睡。我不想成为那样的老师。
我做老师,初衷简单:我很喜欢文学,希望把自己对文学的喜欢,传达给他们,文学很好玩,人人可以学,没有高门槛。所以,我思考的问题不是“怎么做老师”,而是“怎么告诉你文学的魅力”。比如,这个技巧很有意思,这个用词很巧妙,我怎么让你知道其中的门道?我会想办法,设计游戏等,让你参与。
比如,白先勇的小说《一把青》,上、下两篇,朱青经历新婚丈夫的生死之劫,从“上篇”中的痴情小女生,变成了“下篇”中的冷漠妇人。小说中,朱青的第二任男朋友小顾,空难死了。朱青一边炒菜,一边头也不回地对师娘说:“小顾的事,师娘也知道了吧?”一边炒菜,一边回头对师娘说:“师娘尝尝我的麻婆豆腐,够味了没?”
朱青为什么要在炒菜过程中,交代生死大事?“吃”本来是一个非常轻松的事情,吃的过程中,不用动脑子。两个人调和矛盾,你要请他吃个饭。在这过程中,把生死轻而易举地交代了。生死大事和炒菜这件小事放在一起,就能看到朱青的心态:死亡无法激起任何涟漪。
B:在你的课堂上,会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吗?
Q:会的。有个学生写信给我,他写道,当年在课堂上读《局外人》,成长很多。《局外人》的主人公,没有在母亲的葬礼上流泪,被判死刑。学生说,主人公就是十恶不赦,简直就是“局内人”。
怎么让他们转换思路?我举了一个现实中的例子。一男子错手杀人,恰巧这男人就是个富二代,媒体在报道的时候,为博眼球,会这样写:富二代杀人,不顾而去。引发激烈社会舆论,富人成为众矢之的。
如果你是穷人,你怎么看?如果你是富人,你怎么看?穷人就理应被同情?富人就该被鞭挞?这样就能把文本和眼前的社会事件联系起来。
从一个文本出发,我们会讨论到法律、存在主义哲学、女性主义等。再比如,鲁迅的文本《药》,鲁迅对启蒙者有微词,怎么让学生看到他的言外之意?《药》中有一句话,夏瑜对“红眼睛”阿义说,大清天下是咱们家的。“红眼睛”阿义说,这不是反了吗?一节课讲到最后,我问学生:
你们觉得夏瑜启蒙民众的方式,是否有问题?
如果你是启蒙者,怎么告诉阿义,“大清天国是咱们家的”?
基督教最早到非洲去传教,他们给当地人治病、给食物。在这个过程中,老百姓知道,“你给我带来福音”——从另一个角度去阐述,可以让学生对文本发生兴趣。
B:高中生思维活跃,但没法持续性地思考,老师该怎样帮助他们?
Q:所以,老师的提问,不能期待“一步到位”的标准答案。老师出一个问题,学生自己走几步,老师给一个提示,他们再走几步……循环往复。我希望他们走得越远越好。
B:是否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学生在课堂上“脑洞大开”,却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
Q:任何一个文本都可以脑洞大开,但最终,课堂应当引导人,沿着一条路深入走下去。比如说,讨论《霍乱时期的爱情》,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脑洞大开。比如,小说最后提到的一艘船,和圣经提到的诺亚方舟好像有联系,女主人的服装,可能包含特定的意义……
“脑洞大开”不是问题。但关键点不在“脑洞大开”,而是怎么让一个问题被深入阐释,从而产生异议。每堂课的讨论,都要围绕一个问题,使问题深入。更重要的是,不能流于比较浅显的“脑洞”,而要形成完整的思维体系。
就以船和圣经的隐喻为例,讨论不止在“文本中的船与诺亚方舟有关系”,而是“这个文本中的‘船’和圣经中所描述的诺亚方舟,差异究竟在哪里。”思维的广度比深度更重要,思维的广度好实现,深度却需要训练。”
B:你曾说教IB的乐趣,在于“学生的改变”。IB教育带来的改变,和传统教育有何区别?
Q: 最大的区别可能在“参考答案”——我们当年的教育,无论什么学科,都有参考答案,语文也一样。当年的我们,做现代文阅读时,都会觉得答案有点牵强。老师必须“生拉硬扯”地解释,答案是正确的。
在IB的教学中,没有参考答案。针对一个问题,希望学生得出不一样的答案,我希望他们“吵起来”。激起争论,互相说服对方,说服我。
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提出:“我不接受你的观点,这细节暗示并不是你所说的意思”。在当时的课堂上,他可能只是一个感觉:“不接受”。可贵的是,他对自己的“叛逆之心”负责,有心找例证,试图说服我。如果我发现有个学生第二天说服我,我就很开心,因为他对这件事感兴趣了。
B:IB注重逻辑,这可能是与传统语文教学非常不同的地方?
Q:比起传统语文课程,IB中文课非常重视逻辑思维训练。这样的训练,对人的未来发展十分必要:当你做一件事情,寻找伙伴,介绍你的项目时,能否有条不紊地陈述自己,说服别人?
IB中文课程对文学的要求高,但我并不是去培养文学家。我们学文学,也是学习IB的一些理念:
独立做判断的能力;
怎样用合理的方式,陈述你的观点;
如何把观点变得有说服力;
如何读出文本间字里行间的意思。
B:怎样在遵循逻辑的同时,也尊重学生的想法?
Q:我碰到的老师非常好,允许对“参考答案”提出异议。有了参考答案之后,老师也会受影响。故意将他们往参考答案上面引。把参考答案放掉,直接看文本,真实的感受是什么?学生和我的感受是相似的。只有我尊重了真实感受之后,才能引导他们进一步思考。
我羡慕学生们,他们处在最早的状态,不知道成为怎样的人,什么职业。文学最好的状态就是这样,有无限的可能性,不被条条框框所束缚。
B:IB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性,老师怎么去引导学生?
Q:比如,我们上第一部分“翻译文学”时,学生需要上讨论课,这个过程对他们影响很大。
第一步,在文本细读中,得到一个概念;
第二步,给一个PPT,上面写着具体方案。如果要发起一节讨论课,他们必须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呈现为阶梯,由浅入深,问题与问题之间有关联。解释完一个问题后,再导向更深的问题。
一开始,有些学生逻辑不对,问题前后无关联。这时,我会帮他们慢慢纠正。他们会知道,原来逻辑是这样的。
在这个过程中,还要帮助学生,有学生会问我:“我向同学提问,同学的反应往岔路走,怎么办?”这时我会告诉他,你可以设计一些提示。为了不往岔路走,就得在“主干道”上设计提示。有些同学问:“如果我在讲,同学睡觉,怎么办?”那我会告诉他,去插一些图片、视频。这样他们就会慢慢知道,怎样才会成为一个吸引别人的讲课人。
B:这些有很大改变的学生,本来适合读IB吗?
Q:不一定。我任教的世外中学很多元,算是一个“兼容并包”的学校。学生很不一样,有人外向,也有一些腼腆,有些基础好,也有人偏科。
本来,偏科生不适合IB,因为IB需要均衡;腼腆可能本不适合IB,因为课程需要许多口头展示——但是,即使是这些看似“不适合IB”的学生,也会有变化。
腼腆的学生,经过一系列训练,口头训练、社会活动、组织讨论课,不断地挑战自我。更有意思的是,本来“偏科”的理科生,中文却学得很好,因为IB的表达注重逻辑。
这些偏科的理科生,展示了自己的强项,他也不会抗拒文学知识。所以,我的观点是,不一定得确认“适合读IB”,再选择IB课程。有些学生确实是读了IB之后,才发生了改变。
B:选择文本的时候,怎么照顾多样性?
Q:文本不完全是我来做主,需要和部门商量。选择作品有几重考量:第一,作品是值得学的,比如,鲁迅作品。有些作品,文学性很强,也适合IB考试,也会选入其中,比如白先勇的作品。有些作品可以给学生开开眼界,我们也会斟酌,比如世外的课程就加入了“电影与文学”。
今年的文本中,我加入了非虚构文学。许多家长担心,在文学中,很多作品呈现任性的阴暗面。十五六岁的学生,能否抵御阴暗?我的建议是,与其让他回避阴暗,不如给他一点力量。
所以我想让他们在初中毕业、进入高中的第一年,学习富有力量的作品。比如齐邦媛的《巨流河》,在抗战的那一环节,即便家园陷落,前路未知时,心中依然充满力量。只要人内心中有光、有希望,无论是文学、还是社会的阴暗面,自有力量。
点击下图立即购买↓↓↓
基于多年的IB中文教学和长期写作心得,针对现有课堂语文教学的不足,钱佳楠独创了“IB中文素养课”,还未推出就受到曾经班级的家长和学生的热捧。
在赴美深造前夕,钱佳楠对IB教学依依不舍,不想浪费多年的心血,愿意把自己苦心摸索的经验分享出来。外滩教育携手钱佳楠共同推出这门丰富有趣的中文衔接课程,希望能为学习IB、关注IB的学生提供帮助。
通过这个系列课程,您的孩子将——
了解IBDP教学理念:独立,反思,批判性思维
在听课与作业实践中掌握IB中文的学习方法
如果传统语文让你反感,你会重新爱上母语和文学
如果你将来要报DP课程,你会知道从现在要准备什么
如果你还在犹豫,这门课能让你知道是否适合DP课程
……
不仅仅是六堂课,我们会提供更多哦——
1、流畅视频 随时可学,错过可回看,知识点分段消化
2、课件PPT 钱佳楠老师多年教学积累的精华文档下载
3、课后练习 随时随地和全球同学交流讨论,巩固要点
4、精彩书单 针对IB中文推荐优秀书目,延伸阅读
5、答疑互动 钱老师微信群零距离为学生答疑解惑
点击视频,免费试听钱佳楠老师课程概述↓↓↓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b03212z9nta&width=500&height=375&auto=0
▼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
立即抢订
“钱佳楠IB中文素养课”
▼ 阅读原文,购买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