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大教授说,中国学生写作套路正是美国人文教育要破除的思维定势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x032350ustq&width=500&height=375&auto=0
看点 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要写出好文章却并非易事。近日,外滩君对芝加哥大学文学系终身教授Mark Miller做了一次专访,发现写好文章亦有迹可循。Miller教授在教学中采用文本细读、批判性思维、探索性写作三步骤,引领学生发现文本的复杂性,并试着去书写自己生活中的丰富性,这也正是美国人文教育所极力倡导的。
文 | 吴妍娇 摄影 | 洪宇哲
编辑 | 闻琛
在位于北京中关村的一座写字楼里,我见到了芝加哥大学文学系终身教授Mark Miller。一间20平米、干净利落的小教室里,坐着十来个年纪轻轻、中学生模样的孩子,而Mark正用黑色记号笔在白板上飞速地写下几个英文单词。
在随后的一个多小时的时间里,他频频向学生抛出各色问题,而这间屋子里的孩子也与我原本想象中的羞怯沉默截然不同,相反他们很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他们所说的还不甚完美。
▲ Miller教授与学生
Mark Miller教授今年50出头,举手投足间显出学者的沉稳,眉宇之间又透出教授独有的犀利。这是一位在芝加哥大学的学术氛围中浸泡了半辈子的学者:1990年代初,Mark在芝大取得了英语文学博士学位,97年便获得了这所百年名校的终身教职,从此开始正式的教授生涯。
Mark的学术领域是中世纪晚期的英语文学,他已经成为该领域拥有学术话语权的顶尖学者。那是一个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尚未出生的年代,英语尚是盎格鲁-萨克逊的民族语言。
然而,Mark的学术兴趣恰恰就是在这样原始的英语中寻找人类对于身份认同、性别认知等议题哲学思考的雏形;这也是Mark学术兴趣的另一部分:通过对文学作品的精读进行心理分析。
在Mark看来,人类从文字中透出的对于自我的反思,叙事中展现出的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义是穿越语言、文化和时代的。当Mark带领一群中国高中生在与世界伟大的思想和叙事交锋时,他发现,这些孩子同样找到了共鸣。
这也正是Mark欣然答应AcadeMe德明·教育体验的邀请来到中国参与这样一个“个人探索与名校申请工作坊”的原因。
事实上,Mark给这群中国孩子上的算是一门大学人文预备课程,颇有点微缩版的美国博雅教育课堂的意味。采访之前,外滩君了解到这些孩子大多处于高二升高三的阶段,而这个暑假他们也正式启动了美国本科申请“大业”,目前正是开始着手文书写作的时候。
我不禁好奇,无论是DIY还是找中介辅导,似乎这样一门八竿子打不着的文学课程都与大学申请没有太大关联,而午后与Mark的一番深聊却让我不禁感叹美国人文教育的绝妙之处。
在此次的暑期课程里,Mark教学的三个关键词是: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和探索性写作(exploratory writing)。外滩君欣喜地发现前两个词是熟知的,而Mark也告诉我,这些也同样是他平日在芝大给本科生授课的重点。
▲ Miller精选的阅读材料
从这三个词的排列顺序,我们也可窥见,文本细读的确是一切美国人文教育的基础。学生真的需要放慢节奏,非常用心地深耕文本,发现其中的复杂性,并且试图分析这种复杂性,还要能够有理有据地告诉大家你从哪里发现了这些不同的深意。
很多时候,学生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他们往往急于下结论,思考的过程也不够长,这就极易导致他们的论点总是太过于单一且实际上站不住脚,文本中分明还藏着许多可以驳斥其观点的细节。
不过,Mark反复强调这并非中国学生的通病,事实上这是每一个学生甚至是年轻时候的自己都会犯的错误——我们常常会发现某个篇章里一个从未被注意的细节其实关乎大局。
因此,Mark在其2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也有意识地选择具有相当复杂性的文本,让学生来做尽可能丰富的阐释和解读。而在教学过程中,他也会不断地用一环接一环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挖本文,理清自己的思路。
他要帮学生养成这种发散性思考的习惯,不要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结论就抓着不放,这也是美国人文教育坚持要破除的思维定势。
有了文本细读的基本功,才能进行到下一步:批判性思维。Mark的理解是,在上一步学生已经进行了头脑风暴式的思考,他们的手上已经有大量讨论的素材,这个时候就需要批判性思维上场了。
学生要去思考他们的众多想法之间有什么联系,又或者是否在逻辑上相互对立,抑或是它们能否形成一个群落。而以上种种分析都是基于文本细读中迸发出的丰富ideas,因此批判性思维实际上是一个相对进阶的概念。
最后一步就落实到实际的写作了。而外滩君也终于有机会问到正题。打个简单的比方,探索性写作就好像是命题作文的反面,文本就像是思维导图里那个起点,从这个点不断生发出枝枝节节,一些枝节会发生联系,而另一些则可能会互相矛盾,甚至一些可能会停止生长。
不过这都不要紧,重要的是所有这些思考的过程是最宝贵的,重点是你是否能够通过分析性的思考去充分理解一个文本的复杂性。
而这也正是优秀的文书写作的秘诀所在。学生在申请大学时写的personal statement其实就是一篇关于他们人生的分析性作文,只是对象从文学作品换成了鲜活的人生经历。
大多数人的人生难道不也正像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样拥有极大的复杂性么?因此,学生能抛却一种近乎感动中国式的陈词滥调和固有的思维模式,而是以分析文学作品的思考力来剖析和反思自己的人生,正是美国大学在招生时想要看到的学生深度思考能力。
关于文书写作,最重要的是学会像一个成熟的人一样去思考自己的人生。而思考自己人生的工具和范式只能从更根本的层面做起——建立对生活的复杂理解。这是更费力的一项工程,但最终却是长期有效、终生受益的。
一个学生在写文书时的第一个障碍就是用一个简单化的宏大叙事(meta-narrative)来概括自己的生活——我是一个坚持不懈的人、我是一个喜欢跳出自己舒适区的人、我是一个具有反思精神的人——但当他能够接触更多情感复杂度和思维复杂度更高的作品时,总会在某个时刻和某个成熟的作者产生共鸣,重新发现自己原来有这么多复杂的情感、想法、挣扎,值得写出来。
这也是Mark在这个课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带领学生去接触这些足够复杂的作品,希望从中透出的一道微光,能让学生剥离掉那个自我禁锢的宏大叙事,重新发现自己。
Mark告诉我,不功利地说,成为一个思考者,你的整个人生也会变得更有意思,你对周遭的一切都有了更丰富的解读,这样的人生岂不快哉?
B=外滩教育 M=Mark Miller
B:您如何评价中国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M:事实上我惊讶于这些孩子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因为他们的水准几乎和我在芝大教授的本科一年级新生差不多了。
至于写作则涉及到语言层面的问题。的确,中国学生存在这样那样的语言错误,比如语言的组织、语法错误,但这对于英语非母语学生来说再正常不过了。
据我的观察,至少我接触的学生没有哪个需要去重新修炼英文以后再来上我的课。我认为他们在语言方面的基础已经很扎实了。但我的确认为语言对任何一个国际学生而言都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挑战。
B:您会觉得中国学生太容易下定论,思考得太快吗?
M:我不会这样一概而论地说所有的中国学生。因为事实上这是任何一个17岁的孩子都会犯的错误(笑)。
不过我从一些学生的写作中观察到他们虽然很聪明,不过有些许惯于顺从。也许他们只是羞怯,这没什么问题,这在每一个课堂上都会发生,一些学生就是虽然很聪明但不擅长表达。不过我观察到,几乎所有的男生都非常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大部分的女生则稍显怯懦。虽然这种性别差异在美国也有,但似乎在中国更加严重一些。
B:在您的教学法中,阅读伟大作家的文学经典如何帮助高中生书写大学申请文章?这其中有什么关联?
M:当一个17、18岁的青少年坐下来,面对申请文书题目,书写自己过去的故事时,他们往往陷入一种迷思,或者说陈词滥调当中:这些学生往往不敢相信自己作为一个17、18岁的少年是个有故事的人,而是更愿意将自己隐藏在一系列性格、荣誉、成就的标签里。
他们要么罗列自己的荣誉和活动经历,要么通过故事来刻意呈现自己认为的优秀品质,或者揪住一种人生感悟不放,停滞不前。但这样展现出来的人物形象大多都是扁平的。
试想,如果你是美国大学的招生官,看到一篇又一篇“失败-努力-成功”的模式化的故事时,一个个封存在标签中的,没有具体形象的年轻人时,你也会感到无聊和厌恶。
如果中国高中生有一件事情必须意识到的话,最关键的就是明白:你是一个复杂的个体,没有任何一个人是通过一个词、一个荣誉和一个标签来定义的。
文学是人类认知自我复杂性的媒介,因为文学从古至今一直在探索各式各样存在的经历和情感。在我看来,18岁孩子的文书也是一种文学创作。一个高中生如果能够对自己生活的复杂性有足够的欣赏,那他的故事也可以跟那些文学著作一样让人感到兴奋。
在这几天的课程中,我带领学生一同深入经典作品,让他们体会如何用文学批评的精读方法去欣赏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在课堂讨论和阅读中,理解伟大的作家是怎样把复杂的世界和自我呈现在文字之中的。这种阅读体验启发学生开始思考自己和世界的复杂性。
B:您觉得中国学生还有什么可以提升?
M:虽然他们很棒,但的确还需要细耕文本细读的能力。事实上,让学生放慢脚步,找到那些关键性的词句是需要一些时间的,而不是想当然地去下一个结论,也不在乎它为什么是对的。但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式问题。这是任何一个我的学生包括我自己都需要去注意的问题。这不是一种特定群体的问题,只是你必须了解有无数种方法可以去钻研和细读,神奇之处在于你经常会发现你原本以为完全不重要的东西实际上可能无比重要。
B:文本细读的教育方法是英美博雅教育特有的么?在您看来,中国学生的接受程度如何?我们的教育中好像并没有太多采用这种方法。
M:文本细读的方法确实是英美,尤其是美国博雅教育特别重视的。有一个极端的例子,在芝大的一节哲学课堂上,教授会用一个学期,十几周的时间,研究康德的哲学论述著作中的其中三页。教授带领学生逐字逐句的研究其中的逻辑、理论体系,而不是让学生简单地“学术观光”一遍康德哲学的基本内容。
而我们的课程恰恰采用的是这种方法,虽然中国的教育体系中不存在这样的教学法,但我发现中国学生其实对此热情高涨,并且都能贡献出非常令人欣慰的想法。我们课程开始的第一节,我就开门见山地将这群中国学生带入文本精读的讨论当中——用了三个小时的时间讨论了五行诗歌,课堂讨论十分活跃,每个学生都能从字里行间发现文字的精妙之处。
通过精读,学生逐字逐句地阅读这些伟大的文学作品,同时向自己发问“我感受到了什么?”,通过这样反复的训练,让他们感受到作者、自我和世界的复杂性,跳出那些既有的价值观和先入为主的想法。
在熟练掌握这样的方法后,当他们创作自己的作品——个人陈述的时候,就会以一个批评家的角度看待自己的作品。他们作品中自身的复杂性让文字必将存在看似难以解释的冲突。这些冲突可以是他对一个事物,一件事件,或者一个人的感受。他需要做的是通过精读自己的作品来思考这些冲突的源泉以及与自己的关系。
B:一篇好的申请文书有哪些元素?
M:我觉得一篇好的PS需要与你的人生以及你想要做些什么,有真实的、深思的关联。我记得一些我看到过的优秀的大学申请文书,有时候只是写一些小事,而不是什么看似宏大的失败经历。
比如有个学生写了自己最爱的电影,但他不是写电影给他如何取得成功的启发,他只是单纯地觉得这部电影特别cool,但是你能感觉到这个学生在看电影的时候不是仅仅感到愉悦放松,而是真的在思考。所以我认为任何一篇能够展现一个学生思考的文书都是好的,而不是一些套路。
我曾读到过的最好的一篇文书,它的作者一家在冷战那会捷克斯洛伐克解体的时期,从克罗地亚移民到美国,他生于美国。当他回到家乡,看到亲戚们的悲惨生活,他为自己有这样的生活感到非常内疚。
因为他一方面庆幸自己没有生在家乡,一方面也在思考为什么自己是那个被上天眷顾的幸运儿,为什么不是我的表兄弟,我们都是18岁,但他看上去有45岁那么老。
他意识到人类命运的不同,展现出对其他生命的关怀,而且他感到颇有罪恶感,却又无能为力,他不能改善亲人的生活,为自己的无能为力而感到特别无助,这就是他在文书中表达的东西。后来他被芝加哥大学录取了。
你会发现他并没有在寻求什么宏大的答案。所以还是那句话,慢下来,思考,我不在乎你思考什么,但只要你在思考对于你来说重要的事情,你就能够更真实地表达自己。表现出你是一个思考者,且一直在思考中。
B:美国博雅教育怎样改变一个人?
M:首先,学习如何批判地思考,如何分析想法,而不只是单纯地学习知识,对一个人未来的职业生涯也大有裨益。
在美国,频繁地换工作再正常不过,所以如果你在大学只是获得为某一项工作准备的技能,那你的确能胜任这份工作。但如果公司倒闭了,机器人替代了你的工作,你怎么办?
如果你学习的是进行复杂的分析性思考,从中得出你自己的思考,懂得如何学习新事物,你会更加适应现在的职场生活。
而另一方面,你也会成为一个善于深思的、有反思精神的聪明人。你的人生会变得更有意思。
最后一点是政治方面的。川普获得支持的方式是斥责美国的非法移民现象。他有两个主张,第一他说这些墨西哥非法移民在侵占美国人的工作机会,第二他说这些来美国的墨西哥非法移民不是好人,他们是强奸犯、杀人犯、对社会毫无贡献的懒汉,他们就在美国的土地上无所事事地躺着,消耗着我们的社会资源。
看到这里,如果你是一个没有思考力的美国人,你可能会觉得这两个说法都很在理,甚至有可能会促使你给川普投票。但如果你真的仔细思考他说的东西,批判地思考的话,你会发现这些墨西哥移民一方面侵占美国人的工作机会,一方面又懒得工作,这根本是矛盾的。所以他所说的只是制造了一种可怕的幻想。
对我来说,在美国这样的民主社会,不能够批判地深度思考是非常可怕的,人们会被像川普这样的政客愚弄。
推荐书单BOOKS
「 写作 」
1. On Writing Well by William Zinger
基本上是英语写作指南里面不辍的经典,在英语世界作为教材畅销了30年。尤其是写非虚构作品,个人回忆录方面,对于学生在写作范式、行文风格上都非常实际的帮助。
「 批判性思维 」
2. The Republic by Plato
3. The Human Stain by Philip Roth
4. To the Lighthouse by Virginia Woolf
5. A Goodman is Hard to Find By Flannery O’Connor
6. A Small Place by Jamaica Kincaid
“超级教师报告”相关阅读
中国学生并非天生缺乏批判性思维,问题出在学习方式上!
上了批判性思维课,缘何就能提升高考语文成绩
不恰当的“国学教育”就是在驯狗,这位写过《中国最美的语文》的老师说
这位耶鲁美女老师说,中国学生写作习惯恰恰美国大学最忌讳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2000+篇优质文章
喜欢就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