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怨孩子磨蹭拖拉,你真以为他们懂什么叫“时间”吗?
看点 孩子磨蹭是很多家长发飙的导火索,特别是在争分夺秒的早上。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有更敏锐的时间知觉,从而更好地掌控时间呢?本文作者分析了物理时间和生理时间的差异,并援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观点:8岁以前的孩子尚不明白抽象的时间概念,家长不妨借助光影、音乐等手段,调动他们的感官来感知时间。
注: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常青藤爸爸”(ID:ivydad_ivydad)。
文 | 小马君 编辑 | 闻琛
说起孩子们的时间观念,相信不少爸爸妈妈都满腹牢骚:
每天早起都要不停催促,否则就磨磨蹭蹭的;
做两道数学题拖拖拉拉,但玩起来却总是没完没了;
整天都在问:“什么时候放假?”“怎么还没到周五?”;
但刚放完假,又会不“知足”地抱怨道:“我还什么都没干呢”!
我们希望从小就能培养出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和高效的时间管理能力,但当你在一味催促他“快点快点!”或者“到时间了,别玩了!”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他们真的了解什么是时间吗?
别说孩子们了,其实我们自己对时间快慢的感受都是不准确的。先给你讲个故事吧:
1962年,法国有个叫Michel Siffre的人想去山洞里隐居一段时间,完全和物理的时钟隔离。等出来以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记者问他“你觉得自己隐居了多少天?”他说大概34天吧。但其实真实的天数是59天。记者又让他估算了一下2分钟有多长,结果,等Michel估完,实际上已经过去了整整5分钟。
中国古代有“烂柯山”的传说:
有一个樵夫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对弈,看得入神忘了时间,等下完棋,发现自己手里的斧子已经烂了。回到村里一看,已经过了数十年(一说“数百年”)。这就是“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典故。
也许你会觉得这离你很远,只是传说,可你再想想:
为什么7天长假,会让你感觉如此短暂,好像“还没开始过呢就结束了”?
玩蹦极或者过山车时,为什么被绑在绳子或座椅上的你感觉有“一个世纪”那么长?
为何所有人都对“时间都去哪儿了”这句话颇有共鸣?
实际上,除了客观存在的“物理闹钟”之外,我们每个人心里还住着一台自己专属的小闹钟,它被称为“生理时钟”,可是这两个时间往往不在一个点儿上。
所以,如果我们本身的时间感知力都不准确的话,看再多“如何培养时间管理能力”的经验也没用。
那么今天我就要告诉大家究竟时间是怎么欺骗你的,还会用大量的例子告诉你,怎么做才能让孩子有更敏锐的时间知觉,从而更好地去掌控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在开始读今天的文章之前,我有个小请求,希望你看一下现在的时间,并把它随手记录在纸上或者直接开启手机中的秒表功能。
时间知觉,时快时慢
颇有欺骗性
我最喜欢看的电影是去年上映的《疯狂动物城》(Zootopia),故事设定非常紧凑,情节变化起伏,充满了悬念和趣味,不知不觉一个半小时就过去了。影片结束,片尾字幕开始滚动,观众们陆续起身准备离场时,我还意犹未尽地直盯着屏幕,直到最后所有的图像和声音都消失了,才发现整个放映厅里只剩下我一人。
可很多人都喜欢的周星驰的电影呢,我却始终不感冒。记得上初中的时候去同学家玩,其他人都提议看《大话西游》,可我始终对里面的妖魔鬼怪和一言不合就打起来的情节提不起兴趣,时间难捱坐如针毡心生抱怨“怎么还不完”!
类似的体验我们每个人都有吧,同样时间的两部影片,能给你带来截然不同的心理时间感受。
“生理时钟”也有走得快的时候,当我们遇到危险,感到紧张,天气炎热,情绪焦虑,压抑感情,脾气暴躁,或者过度关注物理时间时,都会让“生理时钟”加快。比如蹦极,虽然可能整个过程只有3分钟,但我们会感觉自己被悬了一个世纪那么长。
行为学家Aaron M. Sackett的研究还发现,如果一个人对某件事情没有任何兴趣,感觉特别无聊,生理时钟的平均速度会提高一倍。
也就是说,你的生理时钟飞速跑了1个小时,其实物理时间只过去了30分钟。如果这时候我们还不停地去看表盘算着怎么还不到时间,生理时钟还会跑得更快,与物理时间产生更大的反差。
所以我们在做自己不喜欢事情的时候,总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而且越是盯着手表,时间越是不走了。
教孩子打败任性的“心理时间”
做时间的主人
现在你知道了,忽快忽慢的“生理时钟”不仅非常影响我们的心情,更会影响我们的做事效率,所以与其一板一眼地教孩子如何管理时间,不如先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生理时钟”。
这也给父母一个启示,就是我们平时为孩子规划时间时,不应只考虑物理时间,而是尽可能通过外部环境的改变,来满足孩子内在“生理时钟”的需求。
儿童心理学之父皮亚杰就认为,我们人对于时间的知觉只有在大脑的推理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才会出现。他曾说过,8岁以前的孩子几乎没法对时间做很好的估算,因此他极力反对过早逼孩子去认识时间。
我们幼儿园就坚定地贯彻了这一做法,不会教孩子认表,但是在每一个流程的过渡时刻,会给孩子们各种提示,比如一些会发光的球,一些固定的音乐,或者是沙漏,让孩子直接动用不同感官,来具体化地去感受这个抽象的概念。
而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来说,认识时间,就开始变得非常重要了。
孩子玩游戏的时间总没够,不是他在耍赖,真的是因为他在放松的时候,心理时间就会过得非常慢。怎么让他知道,没有人“偷”走了他的时间,游戏时间就是会让人感觉过得快呢?
你们不妨做个实验,比如在游戏机的旁边放一个明显的时钟,最好还是秒表倒计时的。这样对于“时间”的关注会分散掉孩子打游戏的注意力,并且焦虑感会加快他的“生理时钟”,让他对时间有更充足的了解,从而更准确地估计自己玩游戏的时间,这样以后在娱乐的花费上也能“有时有晌”。
这种方式是为了让孩子知道自己以为没玩多久的游戏,其实已经玩了很长时间,但这只能偶尔为之,因为这样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长期做不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玩游戏时时间过得太快,而写作业时间又过得太慢。在这一点上,成年人是有不少需要反思甚至向游戏学习的——为什么游戏可以调动起孩子如此高的积极性,并且让他如此地投入和愉悦?
如果孩子不喜欢数学,做几分钟题就想跑,可能并不是因为他时间管理能力不行,而是题目本身就很无聊没有吸引力,这种焦虑和不满本身就会调快他的生理时钟,再加上强迫被拴在课桌边上那么长时间,最后一定会搞得他身心俱疲,以后一想到做数学会更觉得恶心。
那么,你可以换一个思路,想办法去给孩子创造一个生理时钟走得相对慢的环境,比如这些题目是否有重复和无聊的地方,有没有必要全做?室内的温度是否过高?孩子某些急躁和不满的情绪你有没有接纳?周围有没有反而会给他添堵的时钟、手表、甚至是沙漏?能不能在做作业前放一些他喜欢听的舒缓的轻音乐?
这些细节上的改变,都可以间接地影响他生理时钟的速度,从而让他更加舒服和安心地完成自己本不那么乐意做的事。当他自己觉得做满30分钟了就来向你报告,你们再一起去看表,即使没到时间也让他去玩。
通过每天的记录,让他知道自己“生理时钟”与“物理时钟”的差别。如果有一天,他发现一些非常有意思的数学题想要去攻破时,我相信他的生理时钟会走得特别慢,可能不知不觉就超过了1、2个小时也不想喊停。
聪明的研究者想出了一个妙招,可以一秒钟让人变开心。那就是,如果一个参与者重复无聊的事情超过30分钟,他便会问研究人员,自己坚持了多久?这个时候研究人员就骗他,告诉他你已经坚持了2个小时了。研究人员发现,只要给出的时间超过参与者生理时钟的预期,参与者就会瞬间幸福爆表。
这个方法其实父母也可以用,如果你看一个孩子持续做题或者反复练习一个技能已经快无聊到爆,虽然他只做了10分钟,你仍可以“骗”他,告诉他已经坚持了30分钟,非常不容易了。说不定他瞬间就会停止抱怨了。当然这种利用人“生理时钟”的漏洞增加幸福感的方法我不是很提倡,仅可偶尔为之。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3000+篇优质文章
——————
▼点击阅读原文,进外滩教育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