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位从公办名校走出的英语老师告诉你,如何做有品质的阅读者

2017-06-28 孙鲁妮 外滩教育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5198dsly3&width=500&height=375&auto=0

看点  英文阅读有着较为完备的分级体系,从绘本、桥梁书到章节书,基本能满足从初学者到初中生的阅读需求。那么,对于更高阶的学习者呢?他们在阅读过程中又需要注重哪些能力的培养?外滩君专访杭州越读馆英语项目负责人汤萌,这位曾执教于公办名校的英语老师认为,带着思辨意识精读文本、体察文字的细微差异,有助于学生成为有品质的阅读者。


文丨孙鲁妮     摄影丨洪宇哲

编辑丨闻琛


在杭州西湖边的星巴克里,Ms.Tang与她杭外的学生们坐在一起,几乎分辨不出谁是老师谁是学生。他们手上拿着年轻女作家伊丽莎白·吉尔伯特的自传体小说Eat Pray Love ——一本讲述主人公如何在感受不同国度美好事物的过程中,重新唤起生活希望、找回真实自我的书。

 

这样的小型读书会在学生们毕业一年之后还会不定期地举办。


▲ 西湖边的星巴克

 

现在,照片上的这些学生大多已旅居世界各地,但当时读书的氛围却被永久地记录了下来。



Ms.Tang全名汤萌,曾在杭州外国语学校任教。2008年,她参加了英国伦敦三一学院英语口语等级考试GESE(Graded Examinations in Spoken English),用优美流畅的语言和国际性的视野打动考官,成为浙江省第一位GESE12级证书的拥有者。


谈起这段经历,她笑称说当时是学校为了鼓励老师们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去参加的,如果能达到9级以上学校就会帮着出考试费,她就准备了一下,没想到拿到了最高级。


在校期间,她还担任过杭外议会制辩论项目的负责人。议会制辩论源自英国,辩题设计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历史、经济、国际政治、个人选择等各方面社会议题,非常考验辩论者的视野、知识储备和临场应变能力。也许是因为辩论天生带有思辨的魅力,如今聊起辩论,Ms.Tang仍会眼放光芒。

 

而这种对思辨的热爱,在她离开杭外、走出体制后也未曾消减。只是,它的载体从辩论转移至了阅读。


Ms.Tang现在是杭州越读馆英语项目的负责人,在这个因“身处吴越腹地、且有超越传统学校之理想”而得名的越读馆里,Ms.Tang主要负责中学生英语精读课,让学生带着思辨的意识去探索文本


她希望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得到当年西湖边咖啡馆里的阅读体验,为他们营造一个拥有韵律与节奏,清醒且乐观的世界。

 

那么,精读是怎么一回事?

 

有质量的阅读需要“反复”


哈佛大学写作中心对精读(close reading)是这么定义的:


当你精读时,你会观察到文本的一些事实和细节,注意力会被集中在某一特定的段落上,或者在整个文本中。你的目标是注意到文本的所有显著特征,包括修辞手法、文章结构、文化历史背景等,这些观察都是精读的基础。


在美国教育大纲(common core)中更是要求学生们都要往close reader,也就是精读者的方向努力,这要求他们:


▲ 美国教育大纲中对“精读者”的要求 


也即:


1.  学会问问题

2.  探究文字和语言

3.  搞明白故事结构和逻辑

4.  进行人物分析

5.  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

……

 

而精读者和一般阅读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阅读的次数、对文本的专注度、深度,以及对语言的关注度上。

 


短篇小说《一小时的故事》就是Ms.Tang认为需要学生反复去读的作品,但相较于强迫性地让学生进行枯燥乏味的反复阅读,她在课堂里设计了一个小小的环节。

 

作者凯特•肖邦在书中叙述了女主人公在得知丈夫过世之后的一系列反应,Ms.Tang就要求学生们把女主人公的情绪变化以坐标轴的方式表现出来。每个学生的坐标轴多少有不同之处,这时就需要他们回过头来再次阅读,从文中找出这样标记的理由。不知不觉中,学生就对文本进行了一遍又一遍的深挖。


▲ 情绪变化图

 

那么,哪些书又值得我们精读呢?

 

Ms.Tang说她在文本的选择上非常挑剔,首先肯定要读经典原著,语言难度也要适中,并且一般以短篇为主,短篇小说、诗歌、演讲稿等都可以作为精读的对象。在此基础之上,她还会选择一些具有时效性的文本,比如在《星际穿越》中反复出现的狄兰·托马斯的代表作《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还有鲍勃·迪伦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说的演讲词,都会被她搬到课堂里,作为带学生们一起精读的文本。

 

下面,就让我们用一道题开始试着和Ms. Tang一起打开精读的大门。

 

用词语类比锻炼阅读中的思辨思维


▲ 词的类比题

 

这道题源自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的文章《母语》,她在文中谈到作为一个以语言谋生的作家,她可以用精妙的语言编织出各种演讲、创作,但这些精心构造的、合乎语法的语言结构,都不是她在家里和母亲交谈时使用的英语形式。

 

谭恩美的母亲移民到美国时已近中年,英语水平不高,而母亲的语言和思维方式都对谭恩美影响巨大,这导致她小时候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很多困难,严重影响了她在智商测试或SAT等考试中的表现。

 

佐证之一就是考试中会遇到的词语类比题,因为这种问题需要答题者精确地找到两个词语之间寓意和逻辑的关系,这对谭恩美来说几乎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在Ms.Tang看来,谭恩美遇到的这个难题实际上在母语为中文的英文学习者中非常普遍:要准确理解词语在题中的含义已属不易,还必须找出两个词语间的逻辑关系;同样的步骤在几个选项中还要再操作一遍,最终选出有着类似逻辑关系的词语组合。

 

Sunset与nightfall同为名词,前者指“日落”,后者是“黄昏,夜幕降临”的意思。逻辑上日落应该发生在夜幕降临之前,所以两个词语之间应该有先后关系,与此最为接近的便是chills和fever,着凉、感冒通常发生在发烧之前。

 

许多阅读者,尤其在阅读外语文章时,不会去关注语言上的微妙之处。而Ms.Tang认为,正是在进行如此精细的阅读和缜密的思考之时,孩子们的语言能力以及思辨能力得到了迅速提升

 

而类比的游戏,也发生在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致辞里,只不过这次是把词换成了需要更细心发掘的句子甚至段落。

 

鲍勃·迪伦是Ms.Tang最喜欢的音乐人,他的故乡明尼苏达也是Ms.Tang生活过的地方。鲍勃·迪伦在75岁的时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而在他的获奖演讲中,就通过一系列的类比回答了这些质疑。

 

“If someone had ever told me that I had the slightest chance of winning the Nobel Prize, I would have to think that I’d have about the same odds as standing on the moon. ”


如果有人告诉过我,我有一丝可能会获得诺奖,那我想这大概和我登上月球的几率差不多。

 

在这里,鲍勃·迪伦就用他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与登上月球的概率作了类比,说明他从来没有想过获得诺贝尔奖。他还说道:

 

“As a performer I've played for 50,000 people and I've played for 50 people and I can tell you that it is harder to play for 50 people. 50,000 people have a singular persona, not so with 50. Each person has an individual, separate identity, a world unto themselves. They can perceive things more clearly. Your honesty and how it relates to the depth of your talent is tried. The fact that the Nobel committee is so small is not lost on me.”


作为一个表演者,我为50000人表演过,也为50个人表演过。我可以告诉你,给50个人表演更难。50000个人会形成单一人格,而50个人不会。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自成一体。他们能更清晰地感知事物。你是否真诚,以及是否如实地来展现你的才华,都在经受考验。我很清楚诺贝尔评审委员会成员很少。

 

这里就用50个人的观众群和成员很少的诺贝尔奖评委会做了类比,表示小规模的评审体系反而更难取悦,以此回应那些对他的质疑。

 

如果你对他的演讲致辞只是一扫而过,肯定无法感受到这种语言结构上的精妙,以及思辨所带来的魅力。

 

我们逐渐发现,在语言世界里的探索,其实也就是思维的锻炼。领会这些大家用词的深意与遣词造句的寓意,是一般的阅读者难以感受的乐趣。

 

Ms. Tang告诉我们,还有一些段数更高的精读者在感受到这些大家写作深意的同时,还能化为己用,自己创作。

 

有品质的阅读者也可以成为创作者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英文文学中的巅峰之作,他一生一共创作了37部戏剧,但只出过一本十四行诗的诗集。很多人都读过莎士比亚的戏剧,但能耐得下心来研读十四行诗的人却少之又少,更不要说敢于试手的。

 

在Ms. Tang的课堂里,诗歌细读、朗诵和创作就是贯穿其中的脉络之一,学生们不但学习了诗歌的格式和韵律,更有挽起袖子小试身手的人。

 

▲ 学生的十四行诗

 

这首《西敏寺的疯狂幻想》出自Ms. Tang的学生Lisa之手,她描绘了一个少女躺在草地上,舒展开手臂,慢慢地,少女的身体开始变化,变成了一座优雅的大教堂。血管形成了教堂的通道,因着聚集而来的朝圣者,变得拥挤……

 

谁能想到这首亭匀有致、内容与形式俱佳的诗出自一位16岁的少女之手?

 

成诗之后,Lisa的妈妈向Ms.Tang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诗成之时刚好是Lisa的16岁生日,她说这是她收到过的最欢喜的礼物。

 

通过许许多多像Lisa这样的学生的语言,Ms.Tang感受到了学生们的成就感,而她也因此很有成就感。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你的语言所及,即你的世界所抵(The limits of your language are the limits of your world)

 

这句话被放在越读馆的新浪博客首页,不管是那些在西湖边星巴克读书的学生们,还是Lisa,他们的未来正在慢慢展开。而在这展开的道路上,优质阅读总是能带来进步的喜悦,也提供着前行的路标,这种美好的感受,正如一位学生写给Ms. Tang的留言所感叹的:“爱上英语真是太好了!”


外滩教育联合语文名师王召强

《中学生批判性思维写作课》为核心

加码推出

“批判性思维写作暑期强化营”

10堂视频录播课之外

更有10次作文点评直播课


点击下图

立即报名


点击阅读原文,进外滩教育微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