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内大学教批判性思维,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看点 批判性思维能力在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由于课程体系和师资的局限,这项课程的发展目前尚不完善。谷振诣教授是国内较早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的教师,现在,他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本科生开设“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课,每年他都会担任“全国批判性思维教师高级培训班”主讲教师之一。下文中,外滩君邀请谷振诣教授,谈一谈他对批判性思维教育的看法。
文 | 张瑶 编辑丨李臻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在教育领域正在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去年9月,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通过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公布,其中“科学精神”是六大核心素养之一,科学精神的内容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和勇于探究。
近年来,一批海内外学者正积极推进批判性思维在中国教育中的传播和发展。加拿大籍华人学者董毓、华中科技大学的刘玉教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谷振诣教授和国内的其他同行,共同发起并成立了“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研究会”,每年暑期举办“全国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教育研讨会”和“全国批判性思维教师高级培训班”,至今已举办六届。2016年研究会又增加了基础教育的全国批判性思维教育研讨会和师资培训,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批判性思维教育。
2016年第六届会议 清华大学主楼大厅
谷振诣教授是国内较早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的教师,他除了长期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外,在2004-2009年期间应邀为北京大学元培班和暑期学校开设“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课,现为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本科生讲授“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课。除此之外,他也是每年“全国批判性思维教师高级培训班”的主讲教师之一。
批判性思维与科学精神有什么关系?教师从事批判性思维教育需要做出哪些改变?中国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素质如何?外滩君邀请谷振诣教授谈一谈他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谷振诣教授
B=外滩教育 G=谷振诣
B:去年9月,教育部颁发“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框架,其中“科学精神”是六大核心素养之一。科学精神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您如何评价这里的“科学精神”?为了培养这种核心素养,您有哪些建议?
G:我国从“五·四运动”就倡导科学精神,快100年了,我们的国民包括学生依然缺乏这个核心素养,钱学森当年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要想改变缺乏这个核心素养的问题,我建议把批判性思维的习性和技能作为国民教育培养的战略目标,把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和技术贯彻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因为没有批判的理性精神,就不会有真正的科学精神。
马克思主义追求反思、批判和继承,这个追求是批判性思维的理论来源之一。
反思必须是批判性的,否则极易陷入美好的回忆或无聊的孤芳自赏。批判必须以公认的标准做出准确、公正的裁判,否则极易陷入愤怒的谩骂或轻浮的吹捧。
批判以查找弱点和缺陷为已任,但它并不以此为目的,而是以寻求自我改变、自我校正和自我完善为目的。邓小平坚持“包产到户”的观念,解决了13亿人的温饱问题。另一个“一国两制”的观念保持了港澳的繁荣和稳定。邓小平在治国理政、改革开放方面,为我们寻求自我改变和自我完善做出了典范。
自我完善以看到自己的弱点和缺陷为前提,因而查找弱点和缺陷是完善自我的必经之路。能看准别人或其他社会与文化中的弱点和缺陷是机智,能看准自己或本族社会与文化中的弱点和缺陷是聪明,所以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公正的批判是自我更新、继承发展的正能量,不正当的批判是毁坏文明和教育的恶势力。
只有将批判性思维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中,经过长期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的国民和学生逐步摆脱以下矛盾和糟糕的处境。
我们为什么崇尚说理,却疏于论证?
我们为什么崇尚自知,却处处护短?
我们为什么崇尚科学,却不尊重理性?
我们为什么崇尚创新,却湮灭思维个体的活性?
我们为什么渴望公正,却不遗余力地储蓄人情?
……
知识能保证独立思考和创新吗?
缺乏理性监护的情感和愿望会怎样?
权威式、敬畏式的教育能培养出什么样的人?
追求不朽、成名、做官的求学观会造就怎样的人?
若在理性上不能知行合一,能在德行上知行合一吗?
……
谷振诣参加2011年第一届批判性思维教学研讨会
B:教好批判性思维,您认为教师需要做出哪些改变?
G:教好批判性思维需要完成以下四个转变:
首先是教学观念的转变,从传授系统的知识,转变为进行系统的思维训练;
其次是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传授知识的教师,转变为训练思维技能的教练;
接着是教学方法的转变,从知识灌输式教学法,转变为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法。
最后是考试内容的转变,从检测掌握知识的知识型考试,转变为检测思维能力的能力型考试。
需要强调的是,这四个改变提高了对掌握知识的要求,要求师生将现存的知识变成创造新知识的资源,而不是只停留在对知识的掌握上。
B: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改变?
G:因为这四个改变带来的是教育模式的根本改变。
牛津大学哲学系教授赖尔把以掌握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模式称为“练习式教育”,把转变后以训练人的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模式称为“训练式教育”。
练习式教育就像士兵练习走正步那样,按着一个标准的步子反复练习,直到练成习惯性或自动的动作为止,然后,再练习下一个标准动作。
题海战术就是如此,刷完一个类型题,再刷下一个类型。日常上课也是如此,课前到“学而思”(应试教育辅导学校)先学一遍,课上听老师讲一遍,考前再回“学而思”强化一遍,直到在考场上冲刺出一个好成绩为止。
训练式教育则不同,它虽然也包括大量单纯的练习,还包括通过批判和实例,刺激学生自己下判断,像训练士兵成为好射手那样,除了自动反应外,每次射击他必须根据地形、风力、距离等因素仔细思索着所做之事,他是凭某种技能和判断来射击的,假如他犯了一个错误,就会尽力避免重犯它;假如他发现了一种更有效的射击方法,就会继续使用和不断改进它。反复练习取消了智力,而训练却发展了智力。
可以这样说,教育模式的转变就是从教学生练习走正步的教育模式,转向训练学生成为好射手的教育模式。
B:从您任教的多所学校来看,中国大学生的思维素质怎么样?
G:只能凭我所教过的学生(北大元培班、清华经管学院的学生除外,他们本身就是出类拔萃的)而言,绝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基本功较弱,不怎么会干脑力劳动的活,比如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的质量普遍较差,“批判性思维”课程的结业测试分数较低,辩论赛时爱辩论而疏于分析和推理、好煽情而疏于严谨的论证、善调侃而疏于合理的回应等。
B:在您的课程开设后,学生在思维上有什么样的变化?
G:这个很难说,因为我没有对学生进行课前课后的测量比较。不过根据经验和推测,如果你教给学生一些有训练价值的批判性思维方法,比如谬误分析、最佳解释推理、“正反正”写作方法等,聪明上进的学生会不断运用这些方法进行自我训练,那一定会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比如批判性阅读和写作的能力。
在清华有这样一个例子,清华经管学院大二的本科生孙跃家,在《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17年第5期发表了一篇文章——“考文垂事件”中的道德推理。这篇文章是她选修我讲授的“批判性思维与道德推理”课程的作业。如果她没修习这门课,她可能不会在这个阶段写出这样高质量的文章。
B:您觉得国内批判性思维教育的师资怎么样?
G:国内的批判性思维教育刚起步,目前只是民间极少数教师的个人行为,你想那师资状况又能怎么样呢?据我所知,有许多名校想开设批判性思维或相关课程,在国内几乎聘请不到满意的教师。
我近几年从研讨会和师资培训的观摩课上了解到,由于这些老师大都是初入门的老师,他们可能按着自己所认为的批判性思维进行教学,这就会带来一些偏差。
最让人担心的偏差就是他们把“批判性思维课”讲成了知识传播课,讲授有关批判性思维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知识,而不是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和技术进行阅读、写作或学术探究方面的思维训练。批判性阅读可以锻炼人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批判性写作则锻炼人的辨别力和判断力。
不过,他们能有改造传统教学方式的勇气和努力就值得表扬,至于教学方法和质量则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提高。
对已经开设或准备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的教师,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职业精神。有职业精神的教师不会赶时髦、不会为追求个人名利而教书、不会停留在一知半解上,敢于进行自我改造,会知难而进,会不辞辛苦,会不断地努力学习,那就能教好批判性思维的课程。
“批判性思维”相关阅读
整合全球优质教育资源
针对21世纪学习型家庭的核心需求
外滩教育邀您加入“VIP专享”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q0543ocsq1s&width=500&height=375&auto=0
点击下图
了解更多VIP福利
▼点击阅读原文,进外滩教育微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