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这所来自英国的老牌学校说,中国孩子接受双语教育是刚需?

2017-10-25 孙康宁 外滩教育

看点  为了让孩子尽早接受双语教育,国际学校是现在家长选择的一大热点。但由于这一类学校引自西方国家,判断一所学校是否将教学模式“本土化”也是家长的困惑所在。那么,真正适合中国孩子的双语教育是怎样的?孩子接受双语教育什么时候是最佳时机?“中西融合”的好学校是什么样的?上海浦东新区民办惠立学校即将于明年开校,由英国百年皇家公学惠灵顿公学提供教育咨询服务,外滩君与其中方校长周淑群聊了聊,这位有十多年国际学校工作经验的校长,回答了双语教育中的核心问题。


文丨孙康宁     编辑丨李臻


提起英国,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看着窗外绵绵的细雨喝一杯英式下午茶,还是在难得的晴好天气坐着敞篷的双层观光大巴在伦敦眼、塔桥和大本钟之间游荡?外滩君就曾在伦敦留学,这些细致入微的英伦风情,回国之后也还是会在脑海中被时常唤起。

 

前几天,外滩君在上海又重温了一把“英伦风情”: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了这样一场大型英伦品牌综合活动——“英伦精选”。活动以英伦为主题,将数百个英伦时尚、家居、美食、美酒、教育、旅行、科技、创新等领域的品牌精选带到上海,搭配最具互动性的现场活动,对于那些想要了解英国文化却无法亲自去到英国的人们来说,这是一个能全方位体验英伦文化的好机会。

 

其实,“英伦精选”可以说是大有来头——它的前身是2013年在白金汉宫举行的英国女皇钻禧加冕庆典大展,而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它还新增了一场关于教育界的盛事——“英国教育创意展”,而来自英国的惠灵顿、哈罗等10所英国顶尖名校都参与了此次活动。


 

近年来,英式优雅的国际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家长的关注。据英国文化教育协会华东区主任Matt透露,过去12个月中英国官方放了82,000个国际留学签证,通过率达到97%。


不过,国际教育虽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和潮流,但国际学校进入中国后,想要做到“中西融合”,难免需要根据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一些“本土化改造”,如果只是照搬照抄,恐怕会水土不服,这也是许多家长在选择学校时担心的一大问题。

 

在活动中,外滩君就被一所英国老牌学校惠灵顿公学所吸引了——虽然是一所古老传统的英国学校,在进入中国时,惠灵顿公学秉持了惠灵顿特色教育的同时,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让世界级的高质量教育惠及更多中国家庭。其计划于2018年8月正式开校的上海浦东新区民办惠立学校就将在遵循本地教育大纲的基础上,结合中英教育之所长,重点发展双语教育。


上海浦东新区民办惠立学校3D效果图

 

当一所纯正“英伦范儿”的学校来到了同样历史悠久的中国,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带着这样的好奇,外滩君对上海浦东新区民办惠立学校中方校长周淑群女士进行了一番深入的访谈。


 

周校长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拥有文学学士和教育学硕士学位以及十多年国际学校的工作经验。她曾负责中文教学及中外合作教学,与外籍教师紧密合作。最近几年,她作为一所双语学校的创校校长,与外籍校长通力合作,共同带领中西方教师团队探索与实践适合中国学生的双语课程。

 

对于如何在双语教育中达到真正的中西文化融合,她始终认为这需要中外双方共同努力,确保中西方元素的平衡。而作为一名曾经的资深语文老师,多年的教学经验让她深知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教育中的重要性。在这些方面,周校长可以说是一名经验丰富的“教育实践家”了。

 

B=外滩教育 Z=周淑群

 

双语教育核心:

宜早不宜迟、打好基础、多多尝试、批判性思维


B:现在惠立的双语教学是从2岁到18岁,您觉得两岁开始接受双语教育会不会太早了?

 

Z:不会,我觉得如果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掌握双语的人才,母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两岁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这时候孩子可以确定这个就是我的母语。在这个年纪让他们接触到第二种语言,其实是最好的阶段,因为再晚就是一个纯粹的第二语言学习了可能会失去在最早年龄很多习得过程的先天优势。

 

当然,同时也要看接触的方式。对学生来说,如果他接触了不同的语言,老师在适当的时候(大概是两岁到六岁的阶段)给他一个语言的“转换符号”,比如提醒他现在开始都讲中文,或者都讲英文,那么他就可以比较好地平衡两种语言,并且转换整个大脑里面的语言系统,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在母语学习不被滞后的情况下慢慢习得另一种语言。



B:相比较完全传统的教育来说,您觉得这种双语教育下培养出来的孩子应该具备哪些素质和能力?

 

Z:首先,我们不能舍弃我们擅长的部分,比如从学科深度来说,我们不能舍弃原有的比较有逻辑性和系统性的基础教学,而且要在双语学校里继续巩固这一块,让学生能够在每一个学科的每个阶段掌握该掌握的东西。而纯西方的课程则更强调差异化教学,注重个人,多数采取螺旋式的课程,比如九九乘法表,如果你一年级没有掌握,之后还有机会,这就有可能会导致学生到了四年级还是不知道怎么背。

 

除此以外,自我激励的教育一定要在低龄的时候就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给学生尝试不同的事物、不同方法的机会。如果学生在低年龄的时候没有机会尝试不同的东西,那么到了高年级他就不知道自己应该怎样去选择。这也体现在我们中国学生身上,他们在初中、高中、甚至大学阶段都不能很清晰地认识到我要做什么事情,因为他没有机会去尝试。

 

还有一点是我们现在经常会提到的批判性思维。我们现在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它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如果说学生学习永远都是在老师指导下,被动地接受知识,对于任何一个事物的认知都是只有一种方式,比如在理科教学的时候,如果一个公式推算只有一种方式,而没有让学生去思考自己怎样推算出来,还有没有其他方法,那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就永远得不到发展。


 

一套好的双语课程:

中国和国际的元素如何相得益彰?


B: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才能做到既有国际视野,又保留中国传统文化,达到中西文化的真正融合?

 

Z:中外合作教学是确保中西融合最为有效的方法。可以是两位老师同时在课堂里与学生互动,也可以是两位老师分别与孩子们在一起。


而决定合作教学成效的关键在于合作计划。合作计划始于课程开发,中西方开发团队需要深入了解双方的课程内容和特点。以惠灵顿为例,在中英课程的比对中,双方在同一教育理念下,慢慢形成默契,然后进一步确定课程内容的各个细节。

 

惠灵顿中国旗下有天津国际学校和上海外籍人员子女学校,虽然面向的都是外籍家庭,但是中文课已成为课程设置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每年中文部都会出版中文杂志《惠灵新语》,将所有学生的中文诗歌作品收录在册。每逢春节都会有中国文化日活动,让学生们通过舞台表演等多种形式展示自己在中文上的学术造诣。



而惠灵顿(上海)双语幼儿中心是双语性质,以早期教育大纲为主,中英双语教学,在幼儿阶段就注重中西文化的结合,培养孩子从小扎根中国文化,开拓国际视野。在我们课程开发的团队中有好几位有着多年双语教学经验和双语学校运营经验的教育专家,而我作为中方校长,则会在课程开发中更多地结合中国课程的特点及中国家庭的需求,做好融合工作。


从语言的角度上,我们力求做到中英双语各占 50%;中外教师比例也是各50%,无论是外籍教师还是中籍教师,都必须拥有开放的视野和心态,相互尊重,发挥各自的长处。另外,双语课程也并非是中西方独立的,中西方校长共同负责整个双语课程的实施。

 

举例来说,数学是由中方的双语教师授课的,我们使用的大纲是上海二期课改的大纲。毋庸置疑,上海的数学教学成果是有目共睹的。我们的课程注重基础的扎实,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学生学完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后,完全能够游刃有余地应对今后国际高中的数学课程。

 

不过在课程设计中,我们也融入了许多西方教师擅长的教学方法和活动类型,将差异化教学渗透到教师备课的每一个环节,扩大评估范围,丰富评估形式。以往大部分的评估都是通过考试或作业,然而在我们双语的评估系统中,会做题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除了会做,课堂的参与度、对问题的认识深度、是否能够在探索地过程中总结规律并举一反三等等,这些都会成为老师评估的标准。

 

再比如英语,在大部分的双语学校,英语课完全是由外籍教师实施教学的,中方教师几乎不会参与。但是我们中方的团队和西方的语言专家在课程开发初期就已经对英语课程设计的各个细节做了充分的讨论和反复的验证。这样能够确保由外籍老师负责的课程能够更加适用于中国的孩子,避免中国学生在入学初期产生水土不服的情况。



B:中文课程会怎么设计?

 

Z:惠立是以中国籍孩子为主,汉语是他们的母语,因此中文课程将使用与当地学校同样的教材。


惠立学校的创办初衷是:传承中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建立中国人身份认知。因此在设计课程时,我们会确保学生的母语发展不低于当地学校的要求,又能够将中国的传统社会价值观渗透到中国语言文化的学习中。老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启发、探究的教学方式,让孩子们爱上语文。

 

举个简单的例子:沪教版三年级有一个单元,教学目标是训练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复述能力。这个单元的故事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名人故事,如扁鹊行医、田忌赛马和完璧归赵等。对于语文老师而言,除了要在此单元中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以外,中国历史文化的渗透也是至关重要的。老师可以利用历史小故事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兴趣,体会中国古人的智慧和勇气。

 

在授课的形式上可以让学生以戏剧的形式演绎一段历史故事。在排练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能够对课文更加深入地理解,同时也能够以现代人的眼光去重新阐述和演绎他们眼中的历史故事。

 

语文教学中我们的老师不能够仅仅局限于基础的教学,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课堂主动权交还给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通过中国语言文学的学习能更加深刻理解并欣赏中国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学习本国文化,认同本国的历史和传统,建立中国根,了解中国的社会礼仪和处事规范。


中西融合教育的幕后功臣:

交流和沟通不可少


B:在多年的国际学校工作生涯中,您认为中外的师生在学校教育中的角色有什么根本的不同吗?

 

Z:国际学校的老师都是多才多艺的,在小学阶段,他们是全科老师,还能够组织除了日常教学以外的各类大小型活动。


他们对学生多以鼓励为主,不会只以考试成绩分高下,而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进度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尽可能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在课堂上及课后达成适合他们的学习目标。老师们在教学方法上也更加灵活,他们不会在课堂上直接灌输很多知识,而是通过设计各类活动,启发学生,让孩子们在探索中获得新知识。



而中方的老师基本都是学科制的老师,他们对于自己所教学科的专业度是全科老师无可比拟的。这一点西方教育者们也认为中方教师在对知识传授的技巧上和教学的深度上表现突出。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中国学生的优势是他们非常努力,这一点西方老师也是承认的,当老师非常清晰地告诉他应该要做什么事情时,他一定会按照你的想法去做。


但同时,我们的劣势是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非常低,而西方孩子的自我激励在低龄时就已经凸显出来,因为孩子们一直在被鼓励要去尝试。但中方的孩子一直都是在被指导的状态之下,没有更多的机会让他去尝试新的领域。


B:在和外方教学人员合作的过程中,您有没有碰到过有教学理念冲突的时候?

 

Z:我先后搭档或深入接触过十几位外籍校长,大致上我们的教育理念是非常一致的。学校在招聘校长时,首要关注的就是教育理念,这是指导今后一系列学校工作的根本。但是在实际处理事务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意见不统一的时候。我把这理解为中西融合过程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双语学校面对的大多数是中国背景的家庭,学生有着他们习以为常的学习习惯和处事方式;中国家长们也有着他们对于双语学校的期望。因此有时外籍教师的一些处事方式并不一定能够马上被学生和家长接受并理解。作为中方校长的我必然要在产生误会之前,和外籍校长进行充分沟通。

 

比如,在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孩子带手机和其他电子设备是非常普遍也受到学校鼓励和家长认可的事情。但是这一点在国内家长看来是很难接受的。首先,长期受到电子设备使用限制的中国学生是否能够在中小学年龄段很好地自我管理,有效地使用学校给予的自由?其次,当学生无法很好地自我约束自己时,老师是否能够采取措施确保孩子能够有效地使用电子设备,并不受诱惑?

 

从教学理念上来说,我们希望孩子能够有效地利用好这些先进的电子设备,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同时也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能力;但另一方面,我们不能把中国家庭和外国家庭的各类条件等同,简单地照搬国外中小学或国际学校的操作,而需要认真思考分析中国家庭的特点。在这一点上,中西方团队就需要进行充分沟通,做到真正的中西融合。



能提升主课成绩的课外班,厉害了!

 

惠灵顿在专注双语学习之外,也非常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他们在上海首创了“课外课程学院”这一项目。


目前,学院开设了数十种课程,从颇受欢迎的游泳训练课,足球训练课,到英语课,写作课,辩论课和语音课等,类似于我们小时候熟知的“兴趣班”,只是学生和家长不用再奔波在参加各种班的路途上,而是可以直接在学校享受这些活动。

 

惠灵顿课外课程学院的总监Carlton Palmer是一名英国的前职业足球运动员,曾多次代表英格兰出征各大足球联赛和锦标赛。课外课程学院也是他亲自参与研发和创建的。他认为,课外课程的一大目标是能让学生们获得更丰富的成长经历和学习体验。“不管是想要提升足球技能,网球水平,或是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我们提供的高质量训练课程都能让学生在这些方面获得优势。”


Carlton Palmer接受外滩君采访

 

身为一名曾经的职业运动员,Carlton认为体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在中国,大部分父母只注重学业忽略了体育,但是大家应该做的是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孩子,所以他们应该要有更多的体验,对我来说,参加运动是一个很好的与人接触的机会,一个放松自己的好方法。”

 

其实,运动场和生活中的纪律和规则是相通的,通过参加这样的课外活动,学生能养成自律勤奋的习惯,懂得尊重他人且拥有奉献精神,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未来走向成功。



惠灵顿教育节后记


这几日,第三届惠灵顿中国教育节在上海、杭州和天津分别开启。惠灵顿教育节起源于英国惠灵顿公学,已成功举办七年之久,每年都会吸引成百上千对教育感兴趣的观众欢聚一堂,共同探讨时下教育热点,可谓是英国每年一度的教育盛事。

 

2015年,英国惠灵顿公学首次将教育节引进中国。继过去两年成功举办后参与者的积极反馈,今年的惠灵顿中国教育节继续锁定四大主题“早期教育焦点”、“论幸福(身心健康)”、“发展中的罗曼史”和“探索教育”,再次带来新一轮的“头脑风暴”。


第三届惠灵顿中国教育节上海站现场

 

活动中,来自中国、英国及其他国家的教育专家、学者、嘉宾汇聚一堂,与众多学生家长、教育同仁一起,共同探讨和交流教育的未来发展之路。尤其是对于家长们来说,教育节无疑是一个加强与学校沟通、获得教育讯息的有效途径。在会场上,外滩君也频频见到,家长们积极参与各场演讲、踊跃发问并与各专家学者讨论教育问题的身影。

 

值得注意的是,过去我们对双语教育的理解,可能仅限于语言技能的掌握,但惠灵顿则是放眼双语教育的潜在优势,其核心理念是培养具有“惠灵顿五大特质(The Wellington Identity)”的学生,即积极(Inspired)、慎思(Intellectual)、独立(Independent)、个性(Individual)、包容(Inclusive)。


相信在这样的理念之下,再加上学校为学生打造沉浸式的语言环境和个性化的专业指导,孩子将不仅具备出色的双语能力,更是具备国际视野的未来之星。


相关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