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课程带给你的“为学之道”
看点 IB课程在中国发展的势头越来越盛,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身为位育中学IBDP中文学科组长,IB考官的陈莉娜老师认为,这反应了人们已经意识到继续过去让学生“博闻强记”式的教育已经不能适应未来的需要了。人们需要的是成为终身学习者和个性化学习者。在陈老师看来,IB核心任务——专题拓展论文(EE)就是培养孩子主动学习及相关能力的学习项目。
文丨 陈莉娜 编辑丨黄晔
从2007 到2017,我在IB 界度过了整十个年头。十年间,曾数度亲历课程改纲,也亲见其在大陆境内“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般风生水起——从先前只被国际学校外籍学生追随的小众课程,渐变为如今连本土师范类高校都正眼相待,大有欲设教育类专业去迎合这股势不可挡潮流的可能。
于是,我不禁要问,在被民间热捧的现象背后,受众究竟在表达哪些诉求?
在此之前,针对“素质教育”、“应试教育”的激辩似已持之有时,某些语境下,也依稀有了今日种种之隐喻——人们意识到教育倘若仅仅停留在知识传导(信息输入),应试套路传授(技巧训练)层面,恐怕已无法满足当下尤其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了。
时代舒展在我们眼前的这一页,叫做“大数据”,下一页叫做“人工智能”,它们正赤裸裸地宣告着:听话的“好学生”曾经引以为傲的“博学强记”和条件反射式的“熟能生巧”,在下一个时代里,也许再难成为安生立命的法门了。
也就是说,评价“好学生”,衡量“好的教育”的标准将随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另一个时代的降临,而不得不面临重构。
就常识而言,所谓“好的教育”,应该是“指向未来”,向日而生的;所谓“好学生”,也应该是紧追时代步伐,始终保持学习的“在线”状态的。因此,在知识日新月异,考试形式和规则也总是推陈出新的时代,倘若你把学习的终极目标锁定在眼下的考试内容,不久后的录取通知书、文凭以及未来的“好工作”上,恐怕很难稳操胜券。
试问如何确定那些今日所谓的“好”能足够持久,足够可靠?其实,你真正需要修行获得的是一股足以令你在风云巨变中从容相对的底气——掌握系统的学习方法、技能,由内在驱动力作用,成为终身学习者和个性化学习者。只有当你的学习能力是可持续的,学习经验是独一无二、个性化的,你才具有“以不变应万变”的可能。
以下就以IBDP核心任务“专题拓展论文”(简称为EE)为例,管窥一二:
专题拓展论文(EE)为IBDP学生提供了一个将个人有兴趣的话题,通过独立调研,转变为正统学术论述的机会,研究结果以一篇4000英文字符(4800 汉字)专题论文的形式得以呈现。
贯穿EE始终的内在驱动力是“个人兴趣”和“自主探究热情”,也就是“由好奇心出发的自主求知欲”。
学生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某一学科领域(也可以是跨学科领域)的学术话题进行研究。由于研究由“个人兴趣”引领,能较真实地反映学习者的求知热情与学习自主性。同时,这些“个人兴趣”或“好奇心”往往是学习者个性的外化表征,而“自主探究”的过程,使其得以以个体化学习的形态,获得最大程度的保护。
EE改纲后,增加了对学习者研究计划与进程环节“书面反思”评估的要求,其用意是希望学习者重点关注研究过程的参与与自我认知、反思,而不是过于功利地瞄准最后生成的那个研究结果。
这些评估与反思包括:
知识获得的途径与过程;
研究技能的习得与运用;
个人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如调研方法、交流技能、运用理论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推理思辨能力、自我管理(时间管理、任务管理)能力等。
“书面反思”辑录了学习者获得知识和提升个人能力的进程,有利于他们认识自我,发现自我,体察作为学习者的自己在完成EE过程中发生的改变,体悟自己的所长与所限,从而为“迈向未来”,成为“终身学习者”做准备。
这应该就是IB 教会你的事:倘若不能阻止时代的瞬息万变,新陈代谢,至少可以用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去探索万变不离其宗的“为学之道”,而后凭借持久潜力,去谋求无限可能的自我发展。
本文得到作者授权。文章曾发表在微信公众号民办位育中学,欢迎关注!
相关阅读
整合全球优质教育资源
针对21世纪学习型家庭的核心需求
外滩教育邀您加入“VIP专享”
点击下图
了解更多VIP福利
▼点击阅读原文,进外滩教育微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