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独这件事,就是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看点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已经是教育的逆潮流了。不过对于阅读这件事来说,确是如此。错过了阅读的关键期和黄金期,孩子的学习语言的能力会开始退化,阅读兴趣、习惯的培养就变得步履艰难。上海高东中学副校长郑钢在下文中梳理了孩子阅读的四个阶段,掌握“持续、分享、适合和思维”这四个关键词,可以将“伪阅读”变成“真阅读”,将“短阅读”变成“长阅读”。
文 | 郑钢 编辑 | 李臻
眼下,社会对阅读,尤其是早期阅读持续关注,许多学校甚至社会机构在不遗余力地推广幼儿阅读。在资讯杂陈,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对于阅读的重视是一种“逆流”,对抗读屏时代满足于光怪陆离、稍纵即逝的知识习得和信息获取的方式;也是一种“回归”,西汉刘向说过“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治愚。”
阅读如同深邃苍穹中永不熄灭,指向人类未来的明灯,使得人类能够找到自我启蒙,走出蒙昧状态、抵达自由终点的道路。阅读对于一个孩子的成长、他们精神世界的塑造、文化的传承等角度,再怎么强调和重视也不为过。
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手中拿了一本书,阅读自然就发生了,学生与文本对话自然进行了,阅读能力自然就提升了,其实不然。就像我曾经与一位语文教师交流,她很重视孩子的阅读,可即使身为语文教学出身的她自己不知道如何去指导,只是盲目地丢个她一本书,因此孩子的阅读效果远远没有她达到她期待的程度。
如何将“伪阅读”变成“真阅读”,将“短阅读”变成“长阅读”?是儿童阅读中要思考的问题。
有句话曾很流行,但是在今天却遇到了很多的诟病和争议,那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为这样的理念忽视了孩子成长的差异性,不同的孩子具有不同的成长节奏和方式。
然而,这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于阅读来说却是千真万确,阅读是孩子认知世界、精神发育最重要的方式。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可以从解码幼儿成长基因,读懂孩子成长的“密码”,找到早期阅读重要的科学依据。
识别孩子的密码,
就知道早期阅读的重要性
上海市早期教育指导服务中心主任、特级教师茅红美在研究后发现,幼儿发育过程中存在着九种敏感期:
0-6岁是感官敏感期,
1.5-4岁是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
0-6岁是动作敏感期,
2.5-6岁是社会规范敏感期,
4.5-5.5岁是阅读敏感期,
6-9岁是文化敏感期,
3.5-4.5岁是书写敏感期,
2-4岁是秩序敏感期以及0-6岁是语言敏感期。
仔细分析这九种敏感期,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五种敏感期与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感官敏感期、阅读敏感期、文化敏感期、书写敏感期、语言敏感期。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原型不断向外扩充发展的过程。在敏感期内,大脑需要一定的外界刺激,以建立和稳定脑结构,促进机能的发展,敏感期内的深入持久的阅读活动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只有认识到这些规律,才会深谙阅读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和无可替代性。所以,“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对于阅读来说,并不是一种误导,而是箴言。因为错过了这些关键期和黄金期,学习语言的能力开始退化,孩子的阅读兴趣、习惯的培养就变得事倍功半,步履艰难。
阅读的最高境界是“学会思考”
当然,在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中,阅读的关注点和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
在儿童阅读的图谱和坐标中,首要阶段是“愉悦地读”(read for fun),让孩子喜欢上阅读,在阅读中体验到乐趣,获得阅读的“效能感”。犹太人据说每年的平均读书量达到40本。
有个故事广为流传,可以说明原因。在犹太人种族里,当他们的孩子小的时候,母亲就会将蜂蜜滴在图书上,让孩子们去尝一尝书上蜂蜜的味道,懂得蜂蜜是甜的,图书也是甜的,使孩子从小就像爱吃蜂蜜一样爱啃书本,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打下热爱读书学习的烙印,这是一种感官和知觉上的效能感。
还有,更重要的效能感来自在阅读中产生的心理上的认知满足和认同感,在于孩子阅读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沟通与相连。
当一个孩子在生活世界找到书本上看到的,或者在书本世界找到生活世界的写照时,他会说,“书上是这么说”或者“我的生活中也是这样”,阅读的乐趣自然而然的产生了。阅读的重要使命就是帮助孩子在内心世界塑造生活世界的“真”与“美”。
第二个阶段是“学会阅读”(Learnto read),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和方法,古代木匠行业有句行话,“尺步绳趋”,强调举动符合规矩,毫不随便。
这在师傅带教徒弟时体现更为明显,当一个学徒刚进入工坊时,师傅对徒弟的入门技术要求非常苛刻,一丝一毫不得马虎。如果徒弟稍微没有将刨子拿正确,师傅就会使劲地打下去,一次又一次,直到徒弟拿得规范像样。
阅读也同样如此,孩子的阅读环境和书籍选择可以是随性的,但是基本的习惯和方法的培养却是必然的,如目光在阅读时的使用,应该是从左到右,而不是跳跃式的;或者,当孩子拿到一本书时,必然要从封面、目录看起,从中获取启发;又如;当他在阅读过程中,遇到障碍时,应该用笔记录下来,去批注和思考,然后想方设法去破解障碍。
正如艾德勒和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说到:阅读是有方法、技巧的,阅读是需要训练的。而且阅读方法和习惯培养的任务主要是在孩子9岁之前完成,等到9岁后再去关注会为时已晚,效果会大打折扣。
《如何阅读一本书》
[美] 莫提默·J. 艾德勒 / 查尔斯·范多伦
今年9月份全国启用的部编语文教材一个重大的变化就是,小学阶段要重视多种阅读方法的教学,包括默读、浏览、跳读、猜读、比较阅读、读整本书等等,目的就在改变当前阅读教学重知识轻方法、重课内轻课外、重引导轻自主的阅读现状。
在进入“学会阅读”阶段时,阅读也在慢慢过渡到第三个阶段:“有目的阅读”(Read for purpose),此时阅读成为了一种工具,一种孩子获取资讯和知识的工具。
尤其是当孩子进入学校学习时,这样的目的变得无比明显而牢固。孩子打开书籍或课本时,阅读就发生了,但是这样的阅读常常是考试驱动和知识导向,以直接的方式获取人类的间接经验。
其实,真正有效的“有目的阅读”是任务驱动和运用导向。最典型的形式就是研究性学习,儿童在研究某一个课题或主题时,按照自己的节奏、喜好、判断去收集此类主题的书籍,然后阅读、收集、处理和整合资讯,这是一种个性化和体验式的阅读,也是整合性、运用型的阅读,无疑是“有目的阅读”的最高层次,也是学术研究和课题研究的方法。
第四阶段是“学会思考的阅读”(Learn to think)的阶段。理学家朱熹曾说“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熟读而精思”在于咀嚼与消化所读的一本书。特别之处在于解码文本所隐藏的深层含义,追寻理解,激发思考,深谙文本对于现实生活的隐喻和折射。
好的文本就是冰山,印刷的、物化的的文字就如冰山所呈现给人们海上的一角,只是极小的一部分。而字里行间所隐含却是人类生生不息的文化、世界构成的的范式和复杂深奥的人性,就像在人们视域外的海平面下冰山无比庞大的部分。追寻理解,学会思考这才是阅读的最高境界。
培养孩子阅读兴趣的四个“关键词”
要让孩子成为“一辈子的读者”,毫无疑问,孩提时代的阅读兴趣培养至关重要。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和熏陶。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民众酷爱阅读,将阅读视为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就是因为整个社会对于儿童早期阅读的重视以及阅读兴趣的培养。
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在于四个关键词:“持续、分享、适合和思维。”
说到“持续”。我们要始终要让孩子明白阅读不是一时之事,而是一世之事。
巴丹在《阅读改变人生》一书中写的:“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
人离开这个世界最美好的方式就是亲人和书籍相伴,与书相伴是对人生最好的“奖赏”。因此,无论学校还是家庭,要创设持续阅读的氛围和条件,将阅读视作场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阅读改变人生》 巴丹
因此,持续性阅读活动显得尤为重要,如“阅读马拉松”活动,给孩子设定阶段性的阅读目标,鼓励他们不断地挑战自我,坚持阅读,并在完成一定的目标后给予激励。还比如说“登山阅读”活动,阅读完一定数量的书籍后就到达了一定的“海拔”,使得孩子深切地感到阅读的过程就是攀越、超越的过程。
21世纪社会最大的特点是分享和体验,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秘诀在于分享。
英国儿童阅读专家艾登.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告诉我们,不阅读的孩子是由不阅读的大人造就的,一位虔诚的成年阅读者,一个懂得孩子们需要什么的成年人,才是阅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艾登.钱伯斯的“阅读循环圈”
阅读界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圈”理论:“文学圈”,这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台湾吴敏而教授在《文学圈之理论与实务》一书中对“文学圈”作了简洁阐述:
文学圈是一个协同探究和阅读的团体,它的过程是在每个人选择读物之后,先独立阅读,再分享个人对文本的回应,然后共同决定探究的议题,进行深入探讨。
这个模式最大的特色在于“角色扮演”和“积极对话”,有效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发展阅读策略。在儿童阅读兴趣的培养时,要建立“阅读朋友圈”,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群体的关系在阅读的视域下变成了朋友或同侪的关系,建立了合作交流的伙伴关系。大家坐下来,通过好文分享、亲子活动、家庭之夜、一书共度、美文朗读、好书推介等方式一起阅读,互相激励,共同分享。
当然,为孩子找到合适的书籍很重要,不然,孩子们会兴趣索然,阅读时味如嚼蜡,坐立不安,时间一长,会彻底丧失阅读的兴趣。
孩子会对什么样的书感兴趣?答案是与孩子生活息息相关、能够让他看到自己或联系到生活的书籍,如果家里养了金鱼的话,可以推荐孩子去看凤尾鱼或美人鱼的故事;如果有一天我们带孩子去旅游探险,《杜利特医生非洲历险记》是不错的选择。
当然让孩子挑选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书籍也是激发他们阅读兴趣的良剂,有的孩子喜欢科幻小说,有的倾向于战争故事,有的迷恋文学等等,当孩子们拿到他们心仪的书籍时,会“不顾一切”地投入和阅读,期间产生的共鸣感常常会让他们无法自拔,愉悦感独一无二。而且阅读兴趣是会传递和感染,不断地拓展他个人的阅读经验和范围。
还有一个关键词是思维,有效的阅读常常是分析、综合和评价高阶思维的运用,具体表现为推断解释、整体感知、评价鉴赏、联结运用等等。儿童天生充满了好奇心和想象力,天生就是探究者。
在阅读中呵护他们的好奇心是培养他们思维的原点,不仅积极引导他们去提炼、分析、延伸,而且要鼓励学生提问,质疑、审视、重组、辨析文本。
德国哲学家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书中,提出理解文本的首要前提是我们先向它提出问题,然后将文本视为对我们问题的回答。
“因为提出问题,就是打开了意义的所有可能性,因而就让有意义的东西进入自己的意见”,正是这样的阅读方式,使得儿童在阅读的过程获取主体感,成为阅读的主人,而且渐渐地,文本的意义和精髓融入儿童的血肉,并成就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学会去质疑、思考和判断,这才是阅读带给他们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此文为作者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幼儿早期阅读区本课程研讨活动的讲座整理而成,有修改。)
相关阅读
如何提高孩子读懂的能力?
如何让孩子把阅读力转化成写作力?
如何让孩子不再害怕写作?
外滩教育与台湾语文名师陈丽云
首次推出
《小学生阅读写作实战课》
4月10日开课
视频直播
每周一次 共10次
限额299人
点击下图,立即购买
▼点击阅读原文,进外滩教育微店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