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些在小学之前就该帮孩子打牢的数学“地基”,你都知道吗?

2016-01-05 外滩教育


经常有家长这样说:“这个孩子真聪明,2岁不到就能数到50了”,或者“这个孩子5岁了,10以内的加减法还常算错”。而事实上,数学启蒙可不仅仅是数数和加减,让孩子理解和运用抽象数字后的实际意义才是有效的,而这些数学思维能力需要在具有支持性的环境中进行铺垫和逐步发展。


本文为微信公众号幼儿园区教活动(id:qujiaohuodong)原创内容,外滩教育获得其授权转载。


编辑/吴妍娇




有人说数学是个很奇怪的科目,在越来越复杂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着一种“梯次掉队”的现象。因为,数学是人类的高级思维活动,越往顶层走的时候,需要的各种思维能力就越多,当思维能力不足的时候,掉队是必然的。


比如说——


小学三年级以前,数学只需要记忆力,记住一些计算规则就能搞定,所以女孩子们的表现特别突出;


但到了小学四年级,光有记忆力就不行了,还要逻辑能力,这时逻辑思维能力不足的小朋友就掉队了;


到了初中,还需要空间想象力,空间想象力不足的学生就跑不动了;


到了高中呢,可能还要用到抽象、归纳、演绎等思维能力,这方面综合能力不足的学生,就力不从心了。


这就有点像打地基起高楼,儿童时期打的地基越深越牢,未来起的楼就越高越雄伟,就越不会中途掉队。


那么数学启蒙的地基到底是什么?怎么搭才能让地基结实牢固,足以支撑未来越搭越高的数学学习高楼呢?


以下这些就是在幼儿早期进行数学启蒙时应该打下的坚实基础。


集合与对应


1
集合


日常生活中经常把同类的事物归放在一起,如在水果里挑出5个苹果放在一起。在数学里把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事物的全体称为集合,组成集合的每一个事物叫做集合的元素。


在数学启蒙中,手口一致数苹果(1/2/3/4/5)后,在所有苹果外面画一个圈,能帮助幼儿感知和说过总数是5个。”1“和”许多“也是在集合的范畴内感知的元素数量。


集合与集合之间可以存在着包含关系,如水果集包含苹果集。集合与集合之间还存在着交、并、补、差等关系,这些关系就被称为运算。



从集合的角度看,幼儿数学中的加法和减法就是求集合之间的元素数量运算,所以说,集合间的关系是幼儿进行数运算的感性基础。换句话说,经常以日常生活事物进行集合相关的游戏,有助于幼儿在后期顺利理解和掌握数的加减运算。


所以,可以带着孩子玩这些游戏:


  • 盘子内装有颜色、形状、大小不一的糖,让幼儿尝试把和其他不一样的糖拿掉。


  • 让幼儿把有相同名称的东西圈在一起或者摆放在一块儿,说出它们的名称


  • 让幼儿给各种生活情景中的集合取名称,如衣服颜色相同的、穿裙子的、老师带来的……,并以这些集合来做游戏。如听口令站起来:穿裙子的,男孩子,穿运动鞋的…


  • 准备吃的、玩的、用的实物和三层小货架,让幼儿尝试给实物分类后放入小货架的每一层上。


  • 在教室里或者家里,让幼儿整理自己的物品,分类摆放


2
对应


两个集合,如按某种对应关系,可使一个集合的元素和另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对应。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对应关系:


  • 数量与数量的对应

  • 形状与形状的对应

  • 物体与位置的对应

  • 各种联系方面的对应


对应是幼儿学习计数的感性基础,因为计数的过程就是要把数的那个集合里的元素,与从1开始的自然数集合顺次建立起一一对应。如数一排小椅子,即将小椅子从1开始按顺序点数,数到最后一个数就是这排小椅子的总数。







能够运用一一对应进行计数之后,也就能够进行比较,如比较小椅子和幼儿的多少,只要每一个幼儿坐在一把小椅子上就可以了。两个集合比较一样多还是不一样多,可以采用多种一一对应的比较方法,如:


  • 重叠比较:把一个(一组)叠放在另一个(一组)上,一对一进行比较,如杯盖放在杯子上。


  • 并放比较:把一个(一组)并放在另一个(一组)旁边,一对一进行比较,如筷子放在碗旁边。


  • 连线比较:把一个(一组)同另一个(一组)用线段连接起来比较,如将图中的猫和小鱼相连。


幼儿认数、学算是从感知和比较具体集合开始的,幼儿数学启蒙教育不是直接教集合和对应的概念、符号,一定要与生活真实情境中的具体的内容相结合。而老师也必须清楚抽象的数学符号背后代表的实际意义。从这样的角度来看,会发现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启蒙的机会和内容。


分类与排序


1
分类


分类是根据事物的特征进行分组。


  • 可以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如颜色、形状等分类,也可以按物体的名称、属性、用途、数量等分类,还可以根据大小、长短、粗细、高矮等量的差异和上下、前后、里外、左右等方位不同分类。


  • 可以一次分类,也可以进行两次(先按颜色分,再按形状分)、三次(先按颜色分,再按形状分,最后按大小分)分类。


  • 还可以按肯定与否定条件进行分类(如按圆形和不是圆形分)。


2
排序


排序是将两个以上的物体某种特征差异,按一定的次序或规则进行排列成序。


可以按:


  • 物体外部特征

  • 物体量的差异

  • 物体数量

  • 方位

  • 时间


等序列进行排列。


数、数字、计数和数的运算
1
认识数的含义

数是构成数学的两个基本方面之一(另一个是形),它具有抽象性。


  • 自然数列:从”0“起,逐次添上一个自然数单位”1“,得到依次排列着的一列自然数0,1,2,3,4……的集合叫自然数列。熟悉自然数列是幼儿熟练计数的基础。










  • 基数和序数:每一个自然数都有双重属性。


当用来表示结合中元素的数量多少(即几个)时,叫做基数。

当用来表示集合中元素的排列次序(即第几个)时,叫做序数。


点完序数时,就知道它的基数值,知道了基数值,也能推断它在数列中的位置。区别基数和序数对幼儿有一定的挑战,但也利于幼儿思维发展。


2
学写数字


数字是用来记数的符号,在不同国家使用的数字不一样相同:


中国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罗马数字:Ⅰ Ⅱ Ⅲ Ⅳ Ⅴ Ⅵ Ⅶ Ⅷ Ⅸ Ⅹ

国际通用的阿拉伯数字:0、1、2、3、4、5、6、7、8、9



3
计数(数数)


有了自然数列,可以通过计数知道一个有限集合的元素的个数。计数是一种有目的、有手段、有结果的操作活动,即口说数字、手点实物,使每个数字与一个集合内的每个元素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结果用数字来表示。



计数的过程中会发现几个原则:


  • 数的结果总是唯一的,与次序无关。如数座位上的幼儿时,无论按行数还是按列数,只要每个人都数到,而且只数一次,那么数的结果总是同一个数。


  • 数一种事物时可以用它的等价集合代替,数的结果不变。如要数某班幼儿人数,不直接数幼儿,而去数点名册上的名字,这与直接数幼儿所得结果是一样的。


  • 计数时,可以一个一个地数,也可以两个两个地数,五个五个地数,十个十个地数,这叫按群计数,能够熟练地按群计算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础。



4
数的运算


数的组成是指除了1外,任何一个数都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数,所分得的两个部分数合起来就是原来的数。如4可以分成3和1,2和2,1和3。


数的分合中会发现两个规律:


  • 互换规律(两个部分数交换位置后合起来的总数不变,如4可以分成1和3,互换位置后得3和1,合起来还是4)


  • 增减规律(一个部分数逐一减少,则另一个部分数逐一增加,而合起来的总数不变)




在幼儿熟悉数的组成的基础上,引入加法和减法的运算。让幼儿知道加法和减法的意义:


  • 把两个数合并起来,求一共是多少用加法


  • 从一个数里去掉一个数,求还剩多少用减法



量、量的比较和自然测量


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都有一定的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很早就感知到各种量,如玩具的多少,自己的身高、马路的宽窄等。


1


量是客观事物所具有的可作比较或能测定程度不同的属性。


幼儿认识的是生活中的常见量:多少、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宽窄、轻重、远近、面积。体积、容积等。


2
量的比较


在数学中对具体事物进行比较,首先应知道量的比较与事物的外观、质地等变化无关,即事物的哪些属性可以进行量的比较。如苹果有大小、颜色、味道等方面的区别,其中”大小“方面可进行量的比较。


在量的比较中,老师要注意同时出示才能便于幼儿作出比较,还必须注意强调量比较的相对性,大的、小的、长的、短的等都只有在比较物体的某一属性的基础上方能区分。


3
计量(测量)


有时我们可以直接比较物体的属性,如把两支铅笔并排在一起,一端对齐,就可以比较出它的长短。但有些物体,我们无法直接地进行比较,如一张书桌的大小,一棵树的粗细,这样就需要进行计量(测量)。



计量就是把一个量同一个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多的过程。同一个量用不同的计量单位来计量,所得的量数不同。如一条绳子,用米来测量得2,用厘米来测量,得20,所得的量数不同。


在数学启蒙阶段,一般只学习直接计量,不需要幼儿使用常用的计量单位进行计量,而是用自然测量进行替代。所谓自然测量即是不用标准测量工具的测量,而是利用各种自然物来测量物体的长短、高矮、粗细、轻重等或用目测大小、步测远近等。通过自然测量可以使数和量结合,初步培养幼儿解决简单实际度量问题的兴趣和能力。



形、几何图形、等分


1


形是构成数学的两个基本方面之一(另一个是数),万物都具有一定的形。



2
几何图形


幼儿可以初步认识的平面几何图形(六种):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圆形、椭圆形。







幼儿可以认识的立体几何图形(四种):球体、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




3
等分


等分是把几何形体分成相等的几份,等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幼儿主要学习的是二等分和四等分。


要注意应该选择具有轴对称性质的图形提供给幼儿进行等分操作,同一图形还可以有不同的等分形式。



空间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物体位置定位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 主体对它周围课题的相对位置,如主体是我,客体是汽车,我站在汽车的前面


  • 周围客体对主体的相对位置,如主体是我,客体是汽车,汽车在我的后面。


  • 各个物体相互之间的空间位置。如邮筒在汽车的前面,房子在汽车的左边。


物体位置的辨别需要有基准,而幼儿认识空间方位是从以自身为中心逐步过渡到以他物为中心。


  • 先认识以自身的定向为出发点:上面是头,下面是脚,前面是胸,后面是背,右面是右手,左面是左手


  • 再逐步认识以他物的定向为出发点,如桌子上面有什么,桌子下面有什么等


  • 幼儿认识空间方面的顺序是先“上、下”,再“前、后”,最后才“左、右”


  • 认识空间方位的区域是逐步扩大的,一般先把整个区域分为两个区域:上和下,或里和外,或前和后,或左和右,切每一对相对的位置关系中,开始只能分出一个标记,在与另一个标记的比较中才认识到相反的标记,形成互逆的空间概念。


时间


幼儿期初步认识时间的内容有:


  • 早晨、中午、晚上,白天、黑夜,今天、昨天、明天


  • 一星期有七天,今天是星期几,明天是星期几


  • 一年有十二个月,分春、夏、秋、冬四季


  • 认识钟表,会看整点和半点等


外滩教育微社区“外滩吧”开通了,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欢迎参观、吐槽!


进入外滩吧,请戳“阅读原文”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