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上海老师的英国“寄宿”经历
留学时,如果住在英国家庭寄宿,会遇到怎么样的文化冲撞,真实的英国人生活又是怎样的,地道的英国人好不好相处呢?作者在英国寄宿的经历,也许可以给要赴英留学的学生们以启发。本文为上海高东中学老师郑钢的原创文章,任何媒体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文/郑钢 编辑/吴妍娇
十月初,秋意渐浓,我们一行前往伦敦参加英语教学培训,安排自然非常紧凑,内容也相当丰富,进教室听课,语言培训,文化考察和专家讲座等等。不过,寄宿生活无疑是最令人向往的内容,不仅能全天候地接触和学习地道的“伦敦音”,而且能近距离地了解蓝眼睛、高鼻子英国人的家庭生活。因此,在踏上伦敦的土地前,所有人就很期待能有这样一段经历。
然而,当接团的老师发给我们住家的地址和信息时,紧张感油然而生,望着陌生的姓名和地址,所有人惴惴不安:我们将迎接怎样一段新的生活?居家生活会是一段愉快的经历吗?在陌生的异国家庭,语言上的障碍不去说,朝夕相处是不是会因文化差异而心生隙缝。
接团的教师似乎觉察到了我们的顾虑,安慰我们:接待的家庭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评估过的,有国际学生接待资质,而且富有经验。
就在期待和不安中我敲开了主人家的门,出乎我意料的是,出来迎接的竟然是一个穿着灰色薄棉袍的黑人太太,年龄大概在五十岁上下,深褐色的肤色,夸张的鼻子,眼睛熠熠生辉;头发用五颜六色的烫发用的塑料卷着,像爆炸的刺猬球,与肤色格格不入,觉得滑稽而可爱。一瞬间,那种紧张和忐忑消失的干干净净。
黑人太太看到我,似乎并不是非常热情,只是礼节性地打了招呼,告诉我只要叫他Mrs Herry,亨利太太就好了,也许她一直接待国外的学生,见怪不怪了。当我在试探地想了解家里的其他成员时,她直率地告诉我她早年就离婚了,儿子现在美国学习,孤身一人生活,接待国际学生只是为了解闷,能接触和了解不同地方的人。
亨利太太家并不太,二层小楼,房间不多,客厅和厨房各一,还有二间卧室和洗漱室。不过家里一尘不染,干干净净,而且布置非常精致,客厅里的立地窗帘叠映重重,流苏垂地,疏松的阳光点点落在地板上,极其温馨;沙发宽大而舒适,坐上去仿佛整个人陷在里面;茶几上的鲜花显然刚换过,花瓣新鲜,水珠滴滴;所有房间的角落摆放着装饰蜡烛,弥漫着淡淡的香气;家里窗帘的拉手全是铜做的,很有质感。可以看得出,亨利太太尽管独自居住,非常注重生活的品质。
不过,最令亨利太太骄傲的是她的后花园。在英国,花园不是英国家庭的奢侈品,而是必需品,人们在建造房子时从来不会忘记会留一块土地给花园,因为“花园是属于他们领地的,人世间的天堂”。
尽管已是初秋,可亨利太太的花园仿佛还在春天,藤蔓布满了斑驳的砖墙,绿意盎然;不知名的花簇放盛开,五彩斑斓;错落有致的绿色植物高低不一,极富层次感;蜿蜒小道将休憩区、草地区、植物区和花栽区连成整体,宛若功能齐全的公园。在参观中她自豪地告诉我她是这儿的“庄主”。
安顿好没多久,亨利太太便告诉我起居的注意事项,如冷热水调试、空调使用、洗漱用品等等,非常细致,不过最后她提醒我,根据协议,主人会为客人提供早餐,但客人不能在家里烹饪。
一听,我有些失望,伦敦的高物价世界闻名,在来英国前准备了方便面,希望能享受方便面美味的同时,能节约些费用。不过我思忖:我热烈的拥抱和从中国带来的礼物是不是会拉拢我们之间的距离呢?时间久了也许她会网开一面。
早餐非常丰盛,典型的英式风格。亨利太太亲自制作,热烤的三明治、肥而不腻的培根、暖和的麦片,还有鲜榨的果汁,桌上形状各异的面包,随你享用;然而一坐到餐桌,就极不自然。
餐具的摆放极其复杂,最上面是白色的骨瓷盘,晶莹透彻,而下面依次是粉色纸巾、银色的铁制垫盘、藤制的圆垫,刀叉。在临吃前亨利太太还递给我一大块餐布,放在我的腿上。对于习惯了直接用手抓大饼油条,满嘴咀嚼的我,有点无所适从,无从下手。这仿佛不是一顿早餐,而是英国女王的皇宫佳宴,极具仪式感和隆重感。
培训紧张而忙碌,赶着末班车匆匆回到亨利太太的家往往会接近11点,可她从来不早早睡觉,而是在客厅里等我,我一回来,她总是会叫我汇报或交流一天看到或学到的,在遇到不懂的单词时会努力地和我解释,微笑地纠正我的错误;有时当我讲到伦敦的景色或事物时,她总会睁大眼睛,惊讶地会说“这是真的?你真厉害?我还不知道呢”。仿佛她不是伦敦人似的,我才是伦敦人。
在与她交流中,渐渐地了解了英国人的生活。人们的生活似乎很单调,人们一下班就匆匆往家赶,和家人相聚是他们头等大事,运动和阅读常是他们消磨时光,陪伴家人的重要方式;当然也有人会去酒吧和教堂,酒吧和教堂在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是他们社交的公共场所。
当我问起她邻居家情况时,亨利太太居然告诉我她从来没有去过一墙之隔的邻居,也不知道姓啥名啥,尽管她每个周末会去社区的教堂做志愿者或和社区的人交流。可他们不会轻易地向别人敞开大门,敞开心扉,正如英国谚语所说“家对于英国人来说是一个城堡,无人能入侵。”他们如同芒果,外软里硬,对人非常友善,却不会轻易走进别人的内心,也抗拒别人走进自己的领域。
而当我问她希不希望儿子从美国回来时,她反问我:“为什么要他回来呢?他有他的追求,只要他过的开心就好。”自然她对我的观点不置口否,也许这就是中西方家庭观念的不同之处,在他们眼里,当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会尽量陪伴孩子,见证他们的成长,而当孩子长大后,彼此要过属于自己的生活,独立、自由。
寄宿的日子很有规律,也很快乐,每天早上她会亲自下厨为我准备丰盛的早餐,还会在出门时让我带上她的面包和茶水充当点心;也会每天晚上会陪我聊天,练习英语,谈到开心的事常常开怀大笑。
可有时午夜归来,饥肠辘辘,难免会牵挂旅行袋里的方便面。几次当我提出要用一用炊具烹饪方便面时,她便一口回绝,解释说居家协议书上规定住客不能在家烹饪。在她心目中,不管怎样,协议书上的规定绝不能违反。
她似乎只记得规定的“不能做什么”,因为契约非常重要,同时却尽可能地为我提供方便,和我分享她的所有。尽管协议书上并没有规定我可以享用她厨房间的任何食物,要求她陪我说英语,允许我可以用开心泡方便面。也许这就是英国人典型的特点:和善、热心助人却谨慎自律和恪守原则。
相处的日子并不算长,一周多而已,伦敦的寄宿生活却常常浮现在脑海里,一幢干净精致的小楼,一个可爱可敬的黑人老太太,一段美好而难忘的异国生活。
外滩教育微社区“外滩吧”开通了,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欢迎参观、吐槽!
进入外滩吧,请戳“阅读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