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办一所有机学校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w0187xshvst&width=500&height=375&auto=0
看点 今天来到“校长堂”的是上海协和双语学校校长卢慧文。在视频访谈中,卢校长详细地解读了“有机学校”的理念。在随后的采访中,卢校长向外滩君阐述了她对“中西融合”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她认为中西教育都有其明显的优势所在,最关键的是要找到“平衡点”。如果你还不确定是否要让孩子接受“中西融合”式的教育,那就来看看,在卢校长眼中,中国教育和国际教育到底如何才能完美融合。
阅读上期“校长堂”:看这位校长对未来教育的预测,你给孩子的目标可能错了
文 | 严柳晴 编辑 | 吴妍娇
卢慧文的办公室在学校一楼,距离校门不足百米。她说,在协和,所有中层以上管理者在一楼大堂里。
采访完准备拍摄,正值放学时间,前十分钟还在侃侃而谈的她,小步跑出,小声催促:“快拍吧,要是让孩子们看到我在摆造型,该笑话我啦。”
卢慧文从大堂快步穿过走廊。走廊上到处张贴着学生们的画作,画作的风格各派皆有:像是印象派、现代派、脸谱与山水。“画作都拍进去吧。”没一会儿,学生们陆陆续续走出教室,看到校长在拍照,嘻嘻哈哈地凑了上来。
如果时间倒推十几年,那时的卢慧文刚到协和双语学校工作。一到春季,她和一群年轻的同事为招生备战。做辛劳的一年,短短几个月中,连办20多场课程说明会,磨破嘴皮。
说起来,那是一段难忘的时光。说来,自办校起,协和双语学校就坚持自己独特的教育理念——“中西融合”。而如今炙手可热的“中外融合”,在当时并不受大众欢迎。家长大多认为,想出国,就读国际课程;要留在国内,就读国内名校。“为啥要花钱,读这‘又中又西’的课程?”
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一晃眼,曾经“小众”的中西融合教育变成了香饽饽。
卢校长说,协和从未改变过自己的理念。现在之所以被市场先“抑”而后“扬”,是因为教育的需求改变了——如今的家长们,不想接受严酷的应试教育,也知道纯粹西方教育的弊端。”小众的市场,现在是大众市场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卢校长认为,当升学、求职、出国不再是上学的唯一且最终目的时,让孩子为不可预知的将来做好全面准备,成为了教育的关键。除了知识和技能,他应该有过人的情商、有碰到困难能坚持下去的毅力、要积累各种与人交往合作的素养……正是这些改变,培育了中外融合教育的大需求。
1
融合:从校长、教师到校园文化
中外教育对话难以一蹴而就。卢慧文这样总结融合中经历过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文化共存”,国际教育和国内教育泾渭分明,好比“鸡鸭同笼”;
第二阶段,“文化共生”,中外学生互动、中外老师互培,相互学习,做更好的自己, 好比“盖浇饭”;
第三阶段,进入课程的融合互补,才能称为“文化融合”阶段。
在漫长的磨合过程中,好在中外同行始终有共同的目标,也能随时找到共同关注的焦点。“我这几年看到,中外在对话过程当中,两方无论有什么矛盾,无论觉得对方多么‘荒唐’,‘中西融合’的目标是始终一致的。”
如今,在卢校长工作的协和集团,已经探索出比较成熟的中外校长合作管理模式。“中外校长共治”的声名渐响,她常被记者问道:“中外校长一样大吗?产生矛盾的话,到底听谁的?”
她反问:“你们家爸爸妈妈谁大?”
确实,每对父母在处理家庭事务时,扮演的角色都不同,他们平等合作、有商有量,以同一个声音管理家庭,共同为孩子们营造好的成长环境。
中外校长也一样。他们互相之间文化背景与专业经历不同,但经过充分的沟通,可以用平衡好的声音来与家长、学生、老师互动。从顶层设计开始融合,以共同的目标引领,让中外教师各展所长。
在中外教师合作教学中,中外教师体现出不同的优点,中方教师擅长整班管理和竞争性教学策略的优势非常明显。
比如,七八岁的孩子刚上完体育课,脑袋上还冒着热气,接下来就要上数学课了。外教老师说:“Tom请你安静,Jeffery请把书拿出来,Alice快坐好。”等他们消停下来,半节课过去了。而中国老师可能一言不发,摆弄一下白板上代表小组竞赛的彩色小磁块,两分钟之内全班学生都准备好上课了。
说到校园文化中的中西融合,卢校长认为,往往体现在各种细节的经营中。但文化还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软性文化,是人与人之间的息息相通。“如果校长常常在员工大会上“一言堂”,又怎能要求老师与学生相处会平等互动呢?我们学校很少开全员教工大会,大多是‘工作坊’模式的专业发展。”
2
融合的关键是“平衡点”
在中外教育的课程融合中,卢校长认为“平衡点”很重要。
小学阶段,分科教育和跨学科综合探究的课程,基本平衡。既要保证中国教育学科基础扎实的优点,也要为国际教育中“以学生兴趣为出发点的探究”留出足够的空间。
初高中阶段,学校则通过尽可能提供多元的选择,来满足孩子个性化发展。例如,初中阶段的音乐戏剧课,开设前台表演课,也开设道具灯光和服饰化妆等幕后课。劳技课程中,有木工,有园艺,也有LED灯制作等。
“国外的动手实践教育,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她在英国学校曾经看到学校操场上停着一辆破车子,给孩子拆卸。老师引导学生:当开车时碰到故障,可能是哪个部件出了问题?”
“数学是我们的强项。但并不是说对方无可借鉴。同样年级的数学考卷,我们是一张A3纸正反面,计算题、填空题、以及高度凝练过的‘没有废话’的应用题。而国际数学考卷,则可能是厚厚一叠的纸,文字很多,描述的都是现实问题,问怎么解决,有图形比较,数据采集,趋势分析等——生活的真实感更强。”
这几年,对中国教育的关注度正在升温。卢校长回忆,在最近一次国际课程的年会中,500多名参与者中国人不过个位数,而几乎所有的发言报告中都提到中国教育和中国市场。
“当我们的教育真正和国际接轨的那天,不仅有中国学生踌躇满志地飞去国外,也有大量的西方学生来中国接受‘最好的教育’”。
校长出招 Tips
在孩子接受国际教育的过程中,最关键的决定就是选择一门国际课程。不同的国际课程有其各自的特色,也因此适合不同类型的学生。就这个家长非常关心的核心问题,外滩君请卢慧文校长支招。
国际课程分几类?
1)国际文凭组织IBO的高中阶段DP课程。如今被全球大多数优质大学认可,是公认的国际通行课程;
2)英式课程。IGCSE课程的宽度加上A-LEVEL课程的深度,形成了英式高中的精华所在;
3)美式高中,一般采用学分制来分布平衡各个学科的基准要求。
不同课程有哪些特色?
DP课程遵循通识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在母语、外语、数学、科学、艺术、个人与社会等板块中都要必修一门课程,且每个课程只有普通层和进阶层这两个程度可以选择。此外,还必须完成跨学科的知识论文、拓展论文和创意行动服务类活动,是对学生综合要求很高的课程。
英式高中融合了宽度和深度。前两年的IGCSE课程注重宽度和实践性。一般要求学生至少选择学习七至九门课,在打好广度基础的同时,从中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点。后两年的A-LEVEL课程注重深度,学生只要选择感兴趣、擅长和升学相关的三至四门课学习即可。
美式高中“下保底上不封顶”,一般采用学分制来分布平衡各个学科的基准要求。比如高中毕业需二十四个学分,四大核心学科英语、数学、科学、人文各占四分,必选领域世界语言和艺术体育占三分,自选课目则多达五分。
核心和必选科目中有分层也有分类,所有层次和类型都可按照学生需求和学校资源来开设。比如艺术课可选表演艺术或视觉艺术修学分,也可选择合唱、器乐、戏剧、电影制作等多种方面来修学分。在完成代数、几何、三角等数学常规课后,学生可选家庭理财,也可选统计学、微积分等修学分。
不同课程适合哪些学生?
IBDP对学生综合要求高,如果孩子不是从小在IB课程体系中成长,而是完成中考之后再转换体系的,那么,即使再加读一年DP预备课程,他面临的挑战仍然巨大。英语不过关,有偏科,或者没有养成主动探究学习习惯,不能积极组织或参与活动的孩子,很难适应IBDP的学习要求,取得好的成绩。
对于已经有明确专业发展目标或者有特长、偏科的学生,英式课程无疑更为适合。举个极端例子,擅长理科的学生,选数学、进阶数学和物理这三门课就可以申请全球顶尖大学了。但是不少家长想走捷径,用国内中考课程和A-LEVEL课程的组合来申请国外大学,虽然如愿升入大学,但是孩子入学后,往往出现基础面不够宽、动手能力不够强的情况。
美式高中体系充分展示了“下保底上不封顶”的特征。对有兴趣有特长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资源和支持,对不擅长、没兴趣的领域,学生完成基本要求即可。优秀大学偏爱勇于挑战自我的学生,建议在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持之以恒地挑战高难度学分,哪怕成绩比选低难度学科时低一些,也无妨。
✦ 点 击 下 方 标 题 阅 读 ✦
1、探校录 | 无锡协和双语国际学校 寄宿制的沉浸式语言中心
点击关键字阅读外滩教育2000+篇优质文章
看了外滩君对卢校长的采访,欢迎留言!
留言获赞最多的,会收到一个惊喜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