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1城·21人》| 康若文琴:尘埃之上俯视尘埃的女诗人

2017-09-05 四川发布

↑ 点击上方“四川发布”关注我们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540cb9042&width=500&height=375&auto=0


作家小传


康若文琴,又名周文琴,藏族,出生于四川省马尔康市。1991年开始发表诗歌、散文,作品散见于全国各级报刊,作品入选多种文集。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协全委会委员,阿坝州作协主席。出版诗集《马尔康 马尔康》《康若文琴的诗》,荣获第六届“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优秀作品奖”。鲁迅文学院第十九届中青年作家高级研讨班学员。


作家荐城


马尔康市是阿坝州府所在地,也是我的故乡。“马尔康”藏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它坐落于峡谷之间,梭磨河穿城而过。山像四季变幻的画挂在马尔康的四壁,满城都是山水的气息,每天一抬眼就能看到高原蓝和透亮的云。我热爱故乡自然的山水,生活在其间的嘉绒人,鸟鸣以及这里的慢时光。


     


 对 话 作 家 


在四川的西北部,有这样一个地方,雅克夏雪山、三奥雪山矗立在旁、梭磨河在峡谷间湍急流淌,山巅是高原蓝和祥云白,山间谷底经幡随风猎猎……没错,它就是马尔康,一个足以让每个人神往的地方。


就在这样一个让人心旷神怡、豪情万丈的雪域高原,很多人爱用歌声来表达对它的热爱,但有一位藏族女子偏用最细腻的诗句来一一细说它的故事、记录它的时光。


   



“作为一名业余写作者,文学一直是我的信仰和追求,写作之路对我而言就是朝圣之路,寻找精神原乡之路。而文学回馈我的更多,给了我实现梦想的途径,给了我坚持美好和诗意的载体。文学为我打开了另一道门,让我看到了另一片瑰丽的天空,让我能够在尘埃之上俯视尘埃。”当谈起文学创作,康若文琴这样说道。


从小,康若文琴对文学就特别感兴趣,但真正文学创作的萌芽却来源于一场雪。


“成都是一个很难得下雪的城市,刚进大学的那年冬天,孤独而年少的我遇到了成都的一场大雪,看到纷飞的雪花,我突然十分想念远在阿坝的亲人们。”康若文琴回忆起17岁在成都读大学的时光,就在那天,她写下了自己的第一首诗歌取名叫做《成都的雪》。


在大学期间,就读中文专业的康若文琴参加文学社团、诗社,将激情与热情投入到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学习创作中。随后她开始发表诗歌、散文,作品散见于全国各级报刊,作品入选多种文集。


然而,对于这名女诗人来讲,写作依然是一个不断追求超越的过程。“刚开始写作时,每当写完一首诗,我都会十分喜悦,这种喜悦是不可替代的,不可言说的。慢慢的就不满足了,会不断否定自己,希望能不断超越自我。”



用诗歌追寻、思索人生



写诗是自己与心灵对话,康若文琴一直试图用诗歌追寻人与自然、人与时间、人与永恒的密码,用诗歌思索生离死别、爱恨情仇,以及人人惧怕的死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和想象。


在她所著的《尕里台景语》诗句里,用语言的颜料绘出了一幅尕里台景语,我们仿佛在一言一语中能看到她的诗歌理想。


把羊群撒上草原,孩子喊叫母亲

黑帐篷以外,牦牛是人的亲戚

人是神的亲戚


此时的泽多,牵着孙儿

跟着青草以上的牛羊

走上山去,她的身影发黑

似乎大地的伤疤


骑马的男人掉头

村庄扭动腰身。日光下的寺庙

喇嘛安详,诵经的大地

充满神谕


在大地上,村庄始终躬身

炊烟携带它们的内心

好像有人呼唤


哦,树林里的喧哗

正好对应人心,尤其是在

这趋近正午的时分


在康若文琴的诗里,我们还能读到活跃、英勇无畏的人物,像梭磨河滚滚奔流,温柔、暖心的画面,像藏族家中的火塘一样。在她的诗中,自然而然形成了一动一静,一张一弛的审美取舍。


青冈柴满头大汗

使劲燃烧

生命,在四处打探出路

逼退屋外的漫天飞雪

生死,一瞬间


阿妣火塘边生

青烟一眨眼就追到了头

也没走出寨子

坐下,站起

有一天,不用再起来

阿妣说,她的头巾会燃成一朵花

来世,她还是一个女人


——《阿妣和火塘》


“我一直在追求把诗意和神秘赋予身边的普通人和平常事物。”在康若文琴的诗歌中,例如《阿妈的花腰带》、《马尔康城里的阿妣》、《茶堡女人》、《阿吾云旦嘉措》等,诗歌中的真挚的情感,让人动容。


这位藏族女诗人能写出这样生动的画面,离不开从小在外婆身边的耳濡目染。“我的外婆不会说汉语,更不会汉字书写,但她用嘉绒藏族的民间故事和传说给了我精神滋养和想象力,这种传承,成了我文学创作的重要支撑。”


“假如我一旦放下手中的笔,我就会失去属于自己的神秘花园。”康若文琴告诉记者。


就是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足以可见康若文琴对写作的执着和热爱。写作成了她生活的必需品,而她的诗歌却给了每个人精神的食粮。


用对家乡的热爱抒写“地理诗歌”



俄罗斯诗人叶赛宁曾写道“去找故乡吧,没有故乡就没有诗人”。作为一名少数民族写作者,康若文琴把马尔康作为诗写的主要源泉,源于马尔康是她的出生地,又与她成长、生活、工作、爱情息息相关。


“马尔康坐落于峡谷之间,梭磨河穿城而过,山像四季变幻的画挂在马尔康的四壁,满城都是山水的气息。我热爱自然的山水,生活在其间的嘉绒人,鸟鸣以及慢时光。”谈起家乡时,这位女诗人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喜悦。



作为嘉绒藏族人,生活在阿坝高原,康若文琴对故乡的爱,渗透在了血液中。为了不使自己的作品脱离血脉相依的土地,有“根”可源,不致流逝的光阴与其渐钝的岁月而消逝,她选择赖以生存的这块热土的事物,以真正的体验带给人们这份感性释放和审美愉悦。


“民族文化是我的根,我的滋养,没有藏族文化的滋养,我的写作将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康若文琴说,写诗是一个人不断完善自我,理解这个世界的过程,随着创作的深入,她会更深入地理解藏文化、诉说家乡的故事。


一位诗人对家乡到底有多深爱?或许,我们可以在这本诗集中找到答案。


康若文琴在诗集《马尔康  马尔康》中,用108首诗歌吟唱着自己对家乡的情感,有一首诗,她这样写道:


马尔康把山撑开,让河水慢下来

河水慢了,时光自然慢了
 
红桦、白杨、青冈用呼吸说话

一出声,便融化在群山之巅

柳低眉,柳聆听,柳贴近河面,溅一身绿
阿妣们的语言像柳絮,阳光翻晒后
啥都可以安放
 
心有多静,时光就有多慢
两座寺庙,格鲁
和雍仲本毗邻,居山腰
其中一座叫马尔康
 
阳光的火焰,让鹰也倦怠
总有流浪狗,躺在庙前
这些时光的奴仆,它们睡上一觉
便追上了时光


——《马尔康,慢时光》


众所周知,“马尔康”在嘉绒藏语中意为火苗旺盛的地方,这其实也是生命力和地方文化的饱满象征。就在这个地方,用自己的坚守和倾听,抒写家乡的“地理诗歌”,这是康若文琴一直在做的事情。


对于她的诗歌,作家张放这样说道,“在康若文琴的笔下,寺庙、雕楼庄严、雪山冰川神圣、青稞糌粑芳香,僧俗两界人物莫不神奇美丽、和平相处、梭磨河奔流不息、闪着银光,马尔康在抚摸的手指间动弹、闪耀……”


作家郭毅这样评价道:“康若文琴的诗作与众多诗人的作品相比,就像马尔康那片土地上的巍巍山脉和草原一样,显得俊俏挺拔、开阔无涯。当诗人们对自己的缪斯津津乐道、孤芳自赏的时候,康若文琴于辽阔的高原呈现的风景色彩,只有她才会意识到‘这里’的重要。”


时光易逝但诗心不变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在《康若文琴的诗》里看到,一首诗写于2012年《十年以来》,上面这样写道:


十年一定圆满了许多因与果

一如春华寻找秋实的承诺

出发时笑,到达时也笑


唯一行走在途中的

是十年前一个疲惫的假设

风尘仆仆者,总是逾期抵达


光阴是最古老的谜语

灰色的外壳像牙齿一样结实

一万年都消蚀不掉,何况十年


给目光一张单程票

回去看看,假设出发的祭坛上

那一炷檀香,依然袅袅


如今离写这首诗的时间又过去了5年,现 50 30358 50 15290 0 0 2847 0 0:00:10 0:00:05 0:00:05 3044给目光一张单程票,回去看看,康若文琴有了这样的感悟:“时间一分一秒无情地流逝,五年,我从事的工作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但一颗诗心没变。因为诗歌,时间在我心里慢了下来,时光保持了它本来应该有的模样,保持着它优雅而舒缓的节奏,我不再那么浮躁,我会一直用自己的语言写自己感觉。”


猜你喜欢:

•  《人民日报》用8个版报道四川5年发展成就,快来为家乡投票点赞!

•  定了! 成都地铁10号线一期9月6日9:16开通试运营!高峰时期8分钟一趟

•  蜀南竹海,换“管家”了!

•  《21城·21人》| 谢自生:一书百年甜城史 翰墨绘就新内江

•  又调整啦!四川省级单位办公配置标准更严了!

来源 |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黄晶

想获取更多政务新闻及服务资讯,请手戳下方图片并下载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政务客户端——四川发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