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国两会进行时,看四川代表委员关心啥 | 代表委员@你

四川发布 2021-05-01


2021全国两会正在进行,来自四川的代表委员们聚焦什么领域?他们又提出了哪些建议?对我们的生活将带来怎样的影响?今年,四川发布将继续连线对话代表委员,推出【代表委员@你】专栏,传播全国两会四川好声音。



代 表 委 员 名 片


刘以勤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侨联主席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多火?在今年的32份住川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中,有8份聚焦于此。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四川省侨联主席的刘以勤也一直关注对外开放,尤其是在双城经济圈建设中怎样建设开放高地的问题。为了更好建言“十四五”规划,刘以勤扎实调研,今年全国两会,以她为第一提案人的提案就有11份。


“应当大力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引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发展。”在刘以勤看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之下,成渝地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面临着“硬科技”实力不足、核心技术关键环节受制于人且缺乏平台类“领头羊”企业等问题。“成渝地区缺乏世界级的人工智能科研机构、大师级人才,以及原创性的理论技术创新;在成渝地区的人工智能企业中,应用类占多数,技术类的企业较少,对于技术的研发和突破有待加强。”


她建议,应该支持关键领域技术攻关,围绕产业链核心技术、新基建、重大应用场景等方向,组织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加大对建设成渝高校的人工智能实验室,加强脑科学与类脑、大数据信息科学研究的政策支持;推动人工智能系统、脑科学、机器智能等领域布局建设研发应用平台、开放创新平台等。同时,加强对成渝地区以应用为导向的人工智能学科建设支持,探索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机制,推动人工智能实训基地建设。鼓励行业内龙头企业、东部沿海地区投资机构向成渝地区转移,为汇集人才、资本、项目,培育人工智能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此外,刘以勤还从成渝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给予政策支持的角度,建议采取加强承接产业转移统筹协调、建立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合作机制等举措,“对承接符合绿色发展理念东部转移产业的西部地区,合理增加相应的工业用地、能源消耗、污染控制等指标,激励和引导西部地区通过集约化发展、清洁化生产,更好解决产业转移的节能减排、环境治理等问题。”



代 表 委 员 名 片


张力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四川省委副主委,四川省人社厅一级巡视员张力


“职工因工受伤的情形复杂多样,部分工伤事故还涉及第三人民事侵权责任。近年来,对由于第三人原因造成工伤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问题争议不断。”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四川省委副主委,四川省人社厅一级巡视员张力带来了关于维护法制统一,妥善解决工伤保险待遇支付有关问题的建议。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第四十二条对工伤医疗费用进行了明确规定,“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第三人不支付工伤医疗费用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的,由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工伤保险基金先行支付后,有权向第三人追偿”。但对工伤医疗费用以外的其他工伤保险待遇支付问题,未进行具体明确。在具体实践中,长期存在所谓工伤保险基金在第三人赔偿后“单赔补差”和工伤保险基金与第三人赔偿叠加“双赔”两种情况。


“目前,各省执行情况差别很大。”张力介绍道,一些省份通过地方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等形式明确执行“单赔补差”,而另一些省份则执行“双赔”,也有部分省份对“单赔补差”和“双赔”未统一规定。


张力表示,由于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各方当事人对法律条款的理解认识存在分歧,此类行政争议案件不断,政出多门,社会反响不好。一方面,不服行政复议(单赔)又到法院申诉获得支持(双赔)的情况普遍,大大增加了用人单位、工伤职工以及经办机构的诉累,降低了行政部门的社会公信力。“另一方面,服从行政复议的,似乎又对伤者不公平,有老实人吃亏的感觉。”张力说道。


为此,张力建议:为了保障我国工伤保险法制统一,维护政府形象,保护工伤人员合法权益,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牵头,对由于第三人原因造成工伤后工伤保险待遇支付问题进行深入调研论证,通过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或者立法解释等形式从国家层面彻底解决此类争议,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代 表 委 员 名 片


吴德


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校长


 3月5日上午,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我们一定要下力气也完全有能力保障好14亿人的粮食安全。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保障粮食安全的要害是种子和耕地。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今年带去的4份提案中,其中有两份就与种子和耕地有关──“关于种子自主创新提质增效的建议”及“关于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分区分类提高补助标准的建议”。


藏粮于技 种子自主创新提质增效


“技”包括育种。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就提出“农业现代化,种子是关键”。


吴德认为,当前种子“卡脖子”的关键问题主要出在种子研发同质化严重,珍贵特有种质资源加速流失,突破性新品种研发动力不足,且缺乏稳定的、高水平的种子研发队伍。“还有现行科研考核机制、科研成果转化分配机制不健全、不完善,种子成果推广转化方面的实用型人才也严重不足。”


对此,吴德建议,构建全国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基础设施体系,开展种质资源登记,全面推进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落实加快推进各地各类种质资源库建设计划,保障种子资源信息共享,方便种子资源信息开发利用,建立种质资源数字化共享平台。同时,适当开放引进国外优异种质资源,增加多样性。


此外,在人才培养上,他建议打通产、学、研壁垒,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订育种目标,积极转化科研成果。积极推动创新种质及相关技术纳入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平台挂牌交易,提高种质资源共享利用效率。


藏粮于地 高质量高标准的农田建设


根据全国“十二五”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清查评估工作成果,在设计年限内能基本达到旱涝保收、高产稳产、一季千斤、两季吨粮要求的农田,仅占现有高标准农田的45.2%。


“四川省情况与全国基本一致,表明投入不足仍然是制约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最大短板,今后提质改造任务非常艰巨。”吴德说道。


据吴德介绍,中央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明确高标准农田建设“亩均财政资金投入不少于1500元”,且2019、2020年安排的亩均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均在1000元左右。


“不同区域不同地方它的农田建设成本是非常有差异的。”吴德以四川为例,于地形差异较大,不同类区建设投资需求也存在较大差异,平原地区、丘陵地区、盆周山区每亩投资需求分别在3000元、5000元、7000元以上,部分条件更差的地方甚至需要每亩投资上万元。


吴德建议,尽快颁布《农田建设条例》,让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同时,建议在《农田建设条例》中明确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市、县两级地方人民政府的主体责任、支出责任、管护责任,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切实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


此外,吴德还建议,依据地形地貌特征,分区、分类明确建设内容、制定建设标准,确保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能够实现“旱涝保收,宜机作业,高产稳产”;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类别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定财政补助标准,并进一步加大中央财政对西南地区特别是四川省的投入力度。



猜你喜欢:

• 全国“七一勋章”和“两优一先”四川拟推荐名单出炉 | 早读四川

• 关注!上个月,四川各市州书记都说了啥?

• 全国人大代表罗佳明:建议加大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支持力度 | 代表委员@你

• 第二批115项川渝通办事项清单出炉

• 科技部发文,支持绵阳建设科技创新特区!

来源丨四川发布客户端出品

记者 | 杨璐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