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高中生必知古代文化常识大全Ⅲ | 收藏帖

2016-09-05 sszzbg 高中生学习



 

 

天文、历法


八卦



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横线“—”代表阳,用中间断开的横线“--”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作八卦,名称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其中乾、坤两卦地位特别重要,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一切现象的最初根源。相传是伏羲所创,周文王将八卦互相组合,又得六十四卦,用来象征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在《易经》中有详细论述。八卦本是反映古代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后被用为卜筮的符号,逐渐带上神秘色彩。


太极、两仪、四象



太极为古代哲学家所说的最原始的混沌之气。谓太极运动而分化出阴阳,由阴阳而产生四时变化,继而出现各种自然现象,是宇宙万物之源。《易·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两仪指天地或阴阳,四象指春夏秋冬四时。

四象亦指天空东、北、西、南四个方向的星象,即东方苍龙,北方玄武,西方白虎,南方朱雀。


星宿



古代指星座。迷信认为星宿与人相应,某些“非凡”的人是“天上星宿下凡”。如《范进中举》:“如今却做了老爷,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


二十八宿



亦称二十八星。古代将分布于黄道、赤道带附近一周天的星分为二十八组,叫二十八宿。中国古代选作观测日、月、五星(指水、金、火、木、土五大行星)在星空中的运行及其他天象的相对标志。二十八宿又分为四组,每组七宿,与四方和四种动物形象(称“四象”)相配。有关二十八宿和四象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初期(公元前5世纪),其形成年代当更早,有不晚于6000年前的物证。


分野



古代占星术的一种概念。认为地上各州郡邦国和天上一定的区域相对应,在该天区发生的天象预兆着各对应地方的吉凶。某地就叫作某星的分野(相应地,某星叫作某地的分星)。大约起源于春秋战国,以十二星次(把一周天分为十二个部分)为准划分分野,战国以后也有以二十八宿划分分野的。由于十二星次与二十八宿相互联系,西汉之后两种分野逐渐协调互通。如《滕王阁序》中“星分翼轸”,是说南昌地处翼宿、轸宿分野之内。《蜀道难》中“扪参历井仰胁息”,是说秦地是井宿的分野,蜀地是参宿的分野,由秦入蜀,人们要仰头屏住呼吸摸着天上的星宿才能过去。


这种天地间的对应关系全由人为规定,历代各家所言多有出入。


参商



即参星和商星,参星在西,商星在东,此出彼没,永不相见。传说尧帝时有兄弟二人不和睦,总是相互攻打,尧帝就将哥哥迁至商丘,成为商星之神,将弟弟迁至大夏(今山西太原),成为参星之神。因而“参商”有三个含义:①比喻亲友隔绝,不能相见。如杜甫《赠卫八处士》:“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②比喻彼此对立,不和睦。③比喻有差别,有距离。


旄头



亦作“髦头”,即昴宿。古人以为旄头星特别亮,预兆有战事发生。如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天狼



星名,全天最亮恒星。古代以为此星主侵掠,比喻入侵的异族。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流火



流:下行。火:大火星,即心宿(不是太阳系行星中的火星)。每年夏历五月,黄昏时心宿在中天,位置最高,六月以后渐渐偏西。“七月流火”(《诗经·豳风·七月》),夏历七月相当于公历8月,已开始进入秋季,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向西偏移,暑热减退(不是热得像火烧一样)。


北斗、北极



北斗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其中前四颗组成斗身,称为魁(魁亦专指第一颗星,即天枢),后三颗组成斗柄,称为杓(biāo)。把天璇、天枢连线并延长约五倍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方的标志北极星。北斗星在不同季节和夜晚的不同时间,出现于天空的不同方位,看起来它是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定季节:斗柄分别指东、南、西、北,相应地,季节依次是春、夏、秋、冬。


月亮的别称



(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钩。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


(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玉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夏历



也叫农历或阴历、旧历,是我国的传统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它以朔望的周期来定月,用置闰月的办法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回归年,并根据太阳的位置安排了二十四节气以便于农事,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古人写文章所记年月日,大多以夏历为据。如《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即夏历月日。


夏历与公历月份不一致,读书时应特别注意年末或年初时两者的换算关系。如岳飞死于宋高宗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绍兴十一年应为公元1141年,但这一年十二月初二日已是公历12月31日,推算可知岳飞死于公元1142年1月27日,而不是1141年。


朔、望、晦



夏历每月初一叫朔,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最后一天叫晦。如《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节日


(1)元旦。也叫元日,即夏历正月初一(为夏历月日,下同)。辛亥革命后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正月初一改称春节。


(2)上元。也叫元夜、元宵,正月十五。旧俗张灯为戏,所以又叫灯节。


(3)社日。农家祭社祈年的日子,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为春社。又,立秋后第五个戊日为秋社,在秋分前后。如《游山西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4)寒食。清明前一日或二日。相传春秋时晋文公负其功臣介之推,介愤而隐于绵山,文公悔悟,烧山逼令出仕,之推抱树焚死。人民同情介之推的遭遇,相约于其忌日禁火冷食,以为悼念。以后相沿成俗,谓之寒食。


(5)花朝。二月十二日,又叫百花生日。《红楼梦》中林黛玉和花袭人生日为二月十二日,红迷们多认为这一设计含有深意。


(6)上巳。原为三月上旬的一个巳日(故名上巳),旧俗此日临水祓除不祥,叫作修禊。自曹魏以后,把节日固定为三月三日。后来成为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兰亭集序》:“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7)浴佛节。四月初八日,传说是释迦牟尼生日。


(8)伏日。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叫初伏,第四个庚日叫中伏,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叫终伏(末伏),总称为三伏。为隐伏避盛暑之意。一般所谓伏日,指初伏。


(9)中元。七月十五日。佛教传说,目连的母亲堕入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火,目连求救于佛,佛为他说盂兰盆经,叫他在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盂兰盆,梵语,意为救倒悬。作盂兰盆,指施佛及僧,以报父母养育之恩。)后代将中元看作鬼节,有施饿鬼等活动。(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后代只有上元、中元成为节日。)


(10)腊日。腊是年终祭名,一般为十二月初八日,至今还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上述节日,不是一个时代的,而是许多时代累积下来的。另有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除夕等,不必一一细说。


文来源《中学生阅读》高考版

点击进入,八折包邮!






·END·

高中生的学习助手

家长的家教顾问 老师的得力参谋


↙↙查看往日的精彩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