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指责“浙江高考改革是场闹剧”?那是你被高考坑得还不够惨!

2016-10-27 赵恒智 高中生学习

最近有一篇反对高考改革的文章在朋友圈疯狂转发,名字叫做《浙江高考改革是一场闹剧!还有多少省份要步其后尘?》(点击标题阅读)。


这篇文章之所以能够在教育圈甚至社会中广为流传,无非是这项改革涉及到高考——这个中国教育的根本问题。家长关心孩子未来的教育问题,教师关心未来的教育评价体系,学校关心改革后学校的管理难度。


而我要说,这篇文章的撰写者或其赞同者,没有充分理解高考制度改革的意义!只是片面强调了改革试点中“功利化理解高考改革”的负面样本。


为什么这么说?我们先从这篇文章开始,剖析一下这位作者的逻辑线。

 

文章一开始,作者首先介绍了写作的时间节点,是在浙江高考学考结束之后。一身疲惫的作者,想到本来挺长的假期,被这个所谓的学考耽误,整个暑假就休息了十几天,气就不打一处来,一时间打开电脑,洋洋数千字,怒骂新高考。


可能作者最初的初衷并没有想反对新高考,写这篇文章只是为了反对浙江高考改革的种种措施,没想到越写越起劲,最终落脚到了“中国教育制度改革”的问题上,说改革会使“中国的教育崩溃”。这就有点不太厚道了!


自古至今,任何一项改革,都没有那么容易。改革意味着打破原有的利益格局,营造一个更加良好的氛围。尤其是教育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社会各方都关注的敏感话题。尤其是执政者,按道理讲应该不碰为妙。


即便如此,在党的十八大之后,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仍然把“考试与招生制度改革”作为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问题去推进,是因为中国的教育问题,不是“要不要改”的问题,而是“必须改、怎么改”的问题,这是事关国家未来发展、国家人才多元化建设、全面促进教育公平的重大措施!


对此文作者先列出的高考改革五大目的,我是比较认同的。如“打破旧的高考模式”“革除文理分科的积弊”“学生有更大选择空间”“减轻学生沉重学业负担”“科学评估学生学业成绩”。但作者笔锋一转,从改革是“减轻负担”还是“增加负担”的问题入手,列举了改革后浙江高考增大了学生考试压力,没完没了的考试,变成了考试机器,等等,实在是谬以千里!



一、对“新高考加大教师、学生、家长负担”论点的驳斥


我想说,“一年两考”的改革初衷,不是为了让学校以没完没了的重复性考试来应对,而是为了让学生站在人生规划的角度,思考自己未来需要走什么样的职业发展路径,自己应该重点考哪几科,来实现未来大学专业的选择。


之所以作者所在学校把学生变成了考试机器,是因为作为教育者,根本没有让孩子们明确方向,就打响了发令枪!孩子们只能盲目的去追求每一科的成绩,变得疲惫不堪!


学生不明确未来发展方向,再努力也是徒劳!



二、对“严重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导致投机行为、助长人性堕落”论点的驳斥


我想在此反问作者,何谓“正常”,何谓“不正常”?按照作者的逻辑,如果说原来已经习惯的模式叫做正常,新的改革模式就叫做不正常的话,那么中国任何一项改革措施都是不正常的!原来大家都去找稳定工作算正常,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就是不正常?


新高考中明确了未来在高中施行走班制的教学模式。而走班制的教学模式源于在新高考中取消了“文理分科”,把传统的考生只能在文科“历史、地理、政治”和理科“物理、化学、生物”二选其一(浙江还有一门通用技术),变成了“6选3”或“7选3”。选什么样的科目,也直接影响未来能报考什么样的专业,增大了考生的选择权,也倒逼学生从高一就开始进行人生规划,考虑未来从事什么职业。


 有人问,为什么要改,原来不是挺好的吗?6选3就是20种选择,对于具有选择恐惧症的人来说,这不是增大负担吗?


我作为一名高考志愿咨询师,有多年的志愿填报经验,想针对此事跟大家聊聊!


你能体会有多少文科考生,在报志愿的时候,发现原来可选专业并不多的尴尬吗?


你能体会文科或理科考生,在文理模式中,因为其中某项科目是短板,但是又必须要考,结果导致对总分产生很大影响的悲剧吗?


你能体会考生在报志愿时,文科生发现喜欢的专业竟然是理科才能选的(如心理学),理科生喜欢的专业竟然是文科才能选的无奈吗?


你能体会在大学当中,有80%以上的学生,因为没有考虑人生规划、专业选择,导致所学专业并非自己喜欢的迷茫吗?


如果不实行6选3或7选3,这些问题都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如果实行选科模式,就必须进行走班制教学。作为教育管理者,应该研究如何更好的将这些措施落实到位,如何加大师资投入力度,如何更好的满足选科的软硬件条件,而不是以投机者的心态,去研究让学生如何按照自己的选科建议功利化提高升学率。


升学率对一个学校来说,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作为教育管理者更应该站在“教育家”的角度,把“教化、培育”中的“培育”提升到更高的位置中,培育学生对于自我的认识、对于优势的培养、对于未来的思考。


至于原文作者所说的,选考模式“导致严重投机行为,助长人性堕落”,更是危言耸听!试问,在中国任何一个地方,但凡是存在多元化选择,就必然存在所谓的“投机”。


如果选考模式导致投机行为,那么请问利用自主招生政策争取高考加分算不算投机?请老师合理填报志愿降低录取风险算不算投机?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争取高考优惠算不算投机?贫困地区运用贫困专项生加分政策算不算投机?


在市场化行为中,只要不违法,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判断,把握机会,“投机”一词已经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名词了,竟然还能出现在当今社会,尤其是教育者口中,也是醉了。



三、高考制度改革将惠及每一位考生,会让教育更公平,但要警惕“功利化”

 

在传统的应试教育体制中,分数是最大的王牌。只有10%的学生能够成为这场竞争中的胜利者,剩下的90%都会成为陪跑或牺牲品。这就是应试教育最大的缺陷。


而应试教育的后遗症或者说最大的败笔,就是将高校分为了三六九等,人为制造了行政化差异或等级化差异,让学生们挤破头、拼了命的往更高等级的高校里钻。这就导致高中阶段、初中阶段、小学阶段甚至幼儿园阶段,家长们为了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散尽钱财、倾尽人脉,也要争取学区房、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等等。


新高考改革中,取消了人为制造的“一本、二本、三本”,在实施中,2016年有十几个省份取消二三本批次,改革效果初步显现。已经有很多家长不再区分或重视原来所谓的二本和三本,开始重视学生专业的选择。未来还会进一步扩展到取消“一本录取批次”。


能够考上哪个高校,只能证明高中阶段的文化课学习水平或研究潜质,并不能够客观证明这个学生的“专业”学习能力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高度,不是吗?马云并非出身“清北”,不也一样影响了世界?


人和人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发展的权利,教育,也更不应该制造不平等。


有的家长或老师会说,在就业的时候,很多大型国企、央企都在“招聘简章”中明确写到了“非985、211不得报名”吗?


是的,确实有很多公司这样注明,但我明确的说,这种声明是严重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种明显带有就业歧视的规定会越来越少。


在未来,除了取消高校等级化差异,高考改革还会进一步的提供更加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和升学路径。



四、高考改革中“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到底有多重要?


既然取消了“一考定终身”,取消“高校等级化差异”,那么就应该给原来那些处于90%范围的学生,除了分数以外,更加多元化的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中,有模块修习评价、学业水平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还有基础素质发展评价。在这里重点说基础素质发展评价。基础素质发展评价包含道德品质、创新发现、生涯规划等内容,学生在每一阶段都要有客观的材料证明相应维度所参加的活动,而这与考试分数毫无关联。这将大大提高高中阶段学生参加社会活动、进行自我探索、认知自我的积极性。


有十几个省份的普通高中综合素质评价政策,从2017年上高一的新生开始实施。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将直接影响未来的高考录取。


初衷是很好的初衷,如果能够强有力的实行下去,对每一位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都有利处,相信作为教育者,我们都有共同的愿景,因为应试教育再这样实行下去,伤害的是每个人。单纯追求更高的分数,不是教育的全部,未来的中国,更加需要的是综合素质更好,满足市场化需求的多元化创新人才!

 

改革,是必须要改的,但在改革的同时,我们还需要警惕,教育功利化、改革形式化。这一点,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本文作者赵恒智为河北睿恩生涯教育创始人、国家认证生涯规划师、高考志愿填报指导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本人

·END·

高中生的学习助手

家长的家教顾问 老师的得力参谋


↙↙查看往日的精彩内容请点击“阅读原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