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真是寒门难出贵子?我该怎样出人头地?即将高考的你一定要看!
| 温馨提示 |
为了方便大家提前预习,
在本公众号回复“教材”即可打包下载相关资料!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本号!
更多提分宝典 即将陆续推出
今年高考北京文科状元熊轩昂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现在的状元都是“家里又好又厉害”,“农村孩子很难当状元”的一席话,引发了公众和舆论的关注。与此同时,清华大学录取的甘肃残疾学生魏祥出身寒门,清华招办给他回信《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一时刷爆朋友圈。
在当今社会,寒门能出贵子,但确实也难出贵子。实际上,寒门难出贵子并不是个简单的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也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而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这届高考状元真是颜值高很会玩家里好
自己又很厉害
上周末,高考状元们接二连三的出炉了,北京的文科高考状元说了一番话,令人深思。
他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父母是外交官,生活在北京这样的城市,从小视野大见的多,确实比其他孩子有更好的条件。
加上从小父母给自己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塑造好的性格,都是潜移默化的,因此基础比较牢靠,最后就水到渠成。
他还说了一句话:“现在的状元都是家里好自己又很厉害的。”
四川理科状元,一个女孩720分+特长30分,750分满分状元,知识分子家庭,没事儿就拿两套题出来做做当娱乐。
贵州的高考状元查同学,家境很好,还会播音主持,小鲜肉的颜值比他的考分还要高,可以说是全国最帅状元了。
山西状元,妈呀,校园青春爱情小说男一号即视感!就是那种高中校园里学习好但早恋的时候欲言又止的纯真小男孩。
陕西状元,高中去美国交流,颜值高,打得一手好篮球,健身达人,妈妈是个热爱跳舞的知性女性。
其他状元,有的出自私立学校,有的男扮女装玩的很出名的,没事儿就刷英剧美剧的,还让不让别人活了。
这届高考考生,大约出生在1999年左右,他们的父母60末70初比较多。较之前的50后和60年代初出生的家长,无论是经济条件、受教育程度以及社会经验都有了明显提高。
正是这种家长素质导致的差异,让农村孩子上好大学的机会越来越少。从一些研究结果看,虽然有争议,但应该是一个现实。2011年清华大学发布《中国高等教育公平状况报告2011》就已经发现,在自主招生、加分等多个方面,城市与农村,省会城市与各地一般城市区别明显。华中师范大学日前也做过类似的研究,认为现在大学生家庭结构再次凸显了这个问题。
于是,有人质问:寒门真的难出贵子?!
今日中国,多数贵子真的出自“豪门”吗?
与此关联,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反问。与寒门难出贵子相对,多数贵子都是出自“豪门”吗?
翻看了最近几年部分省市高考“状元”的家庭背景,得出了恰恰相反的结论:多数状元并非出自“豪门”,恰恰多出自城市里的普通人家。
从多数优秀学生的家庭背景上看,公职人员家庭比较多,科教从业人员家庭居多。城市居民就是豪门吗?教职人员,公务员就是豪门吗?充其量只是小中产。在快速城镇化的今天,我们也绝不应该简单化地把城市居民就等同于“豪门”。
更进一步,这些所谓的“豪门家庭”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又来自哪里?可能多数是“二代移民”,他们自己难道不是寒门出身?他们又是通过什么渠道到了省会城市,到了北京上海?在我们几十年间的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很多比较努力的“寒门”早已通过高考,以及其他渠道大规模进入城市,成为“城里人”,很多优秀的寒门已经进城,甚至成为豪门了。
正因为此,一些人在激烈批判高考制度不足,甚至提出废除高考的同时,还有更多的人则坚决捍卫高考制度,认为应该是改革,而不是废除。高考制度可以说是我们国家最公平的一个制度,其本质还是社会上升的重要通道。
目前以分数为核心的录取制度,恰恰最大程度上给了普通城市居民家庭孩子和寒门子弟最公正的一个通道与机会。自主招生等招生改革,从衡量人的科学上是巨大的进步,但操作上也一直谨慎处理,招生比例也严格限定在总招生量的5%以内,也就是出于维护公平这样的考虑。新的高考改革设计中也一直试图在谨慎地平衡科学与公平的问题,希望把包括影响寒门学子机会的可能,降到最低程度。
寒门能出贵子!关键是你努力了吗?
方法对了吗?
就在大家纷纷议论寒门难出贵子时,甘肃残疾学生魏祥同学的故事刷爆了朋友圈,他给了清华校训“自强不息”以最好的诠释,也提示我们,“寒门难出贵子”这种说法可能并不完全正确。
魏祥同学来自甘肃最贫困的定西县,而且因为先天性脊柱裂,椎管内囊肿,下肢运动功能丧失,大小便失禁,属于重度残疾。更可怜的是,他的父亲于2005年去世,留下他与相依为命的母亲。但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魏祥同学在高考中获得了648分的高分顺利获得了入读清华的资格。这个几乎让人落泪的励志故事感动了无数人,清华大学招办主任、校长、书记也都在第一时间积极响应,表示将解决他的一切实际困难。
魏祥同学的故事,恰恰给了我们最大的启示:我们的高考制度本身并没有大问题,寒门照样能出贵子,问题的核心是你是否努力了?是否如魏同学一样自强不息,而不是自怨自艾。魏同学在如此艰难的条件下,都能考上清华,我们千千万万农村同学的家境应该不比他更差,为什么没能考上清华?
高考成绩一出,各大媒体争相采访了各个省的高考状元。在这些高考状元的回答中,我们发现他们高考成功的背后有很多共同的因素。而家境真的没有那么重要。
甘肃省理科状元肖智文说,同一类型的题,他不会做许多遍,他更愿意花精力找一些竞赛题来锻炼。他认为,学习任何知识,本应注重拓展和延伸,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江西省文科状元金淼,说自己经常用一两节自习课的时间,就钻研一道数学题目,虽然花费的时间多,但能有效训练自己的思维,学习效果也好。
题不在多,在于孩子们对每个知识点能进行深入地理解,在于孩子们能有效地在做题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讲究做题的“质”,是要求孩子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
福建高考理科状元陈汜玄是一个会反思和总结的人,他会把做错的地方提炼成一句话并记录下来,每次考试前都会翻一翻,提醒自己不要重蹈覆辙。
广东高考理科前十名的贺贝奇从高一开始,就把平时习题的错误、知识的重点、要点记录在错题本上,有不明白的题就追着老师问,有时候一问就是两三个小时。
福建高考文科状元温晋和每位任课老师沟通都很多。每次大考后,他都会和老师面对面交流,分析错误,有针对性地调整学习重点和策略。
甘肃省文科状元熊诗楠在采访中说道:“我不逃避失误,找出问题的原因才是关键,考试成绩并不代表一个人的真实水平,但通过总结考试失误,然后通过成绩找到真实水平,这是我经常琢磨的事。”
吉林省理科状元曹宇涵说,“我不贪黑起早,而是把学习当作自己的兴趣所在。”他每天晚上10点半之前就会睡觉。
贵州省文科状元刘昱旻同学,每天早上6点50起床,中午保证1个小时的午休,晚上12点必须上床睡觉。
江西省理科状元刘浩捷,他说他高三时每天的作息时间都比较固定。每天早上6点半起床,7点从租住地去学校,中午放学吃完饭后,午睡半小时至40分钟,下午上学,晚上自习回家,看书到11点半到12点就睡觉。
当然,状元们能高效利用时间取决于他们能合理规划学习时间。
四川高考理科状元黎雨佳同学,每个星期都会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精确到每一天、每一个小时。她的教材和练习册放在书架上,几乎每一页都标注了很多符号。每个星期,她都会写一篇周记,把当周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心情记录下来。她说,“有时候状态不好,写周记的过程也是自我梳理的过程,所以十分有必要。”
湖北省理科状元肖雨把课间时间也安排地非常妥当,“我每天都会写在一个小本上,每节课的课间十分钟要干什么,每天我都把课间利用率算一下,给自己打个分,反思一下,第二天要改正什么。”
重庆市高考理科状元杨馥伟从高三上学期开始,他就根据高中的各科知识点制定了大致的规划,细节到哪一天的哪一节课复习哪一个知识点,并且在整个高三严格执行。到了高考前两天,他都没有加大复习力度,反而比较轻松,“什么事都要有计划,并且要有自制力和执行力。”
四川省文科涂涴童同学,家里的书有近300本,都是她的心头好,平常不上课的时候,她呆的最多的地方就是书店。同省的理科状元黎雨佳同学也喜欢看书,尤其喜欢杜甫的诗歌,经常与语文老师谈天说地。
湖南省文科状元雷咏荃,她的卧室里一大半都是书籍,她会在阅读中积累,但她并不提倡刻意地积累写作素材,因为“写作最重要的是情感,要对生活有所感悟。”
而对浙江省高考状元王雷捷同学来说,阅读是他们家传承下来的宝贵的家规。他的妈妈也酷爱读书,在王雷捷的记忆里,妈妈织布之余就是捧着书。因此,王同学和他的姐姐从小就是书虫,只要学校老师推荐什么书,妈妈一定会给他买来。
在这次高考作文题目中,从北京卷的“说纽带”到全国一卷的“中国关键词”,现在考试越来越注重学生们对时事的了解。
湖北省文科状元范筱雨同学,每月都会关注《新闻周刊》《世界周刊》《环球时报》《中国青年报》。
河北省文科状元牛璐瑶同学,也坚持每周看新闻周刊;陕西省文科状元向远方一有空就找新闻来看。
还有安徽省理科状元申奥同学,他平时喜欢上网,一周上网的时间在4个小时左右,每次都是去看看新闻,了解一下国内外大事。
可见,这些高考状元们并非“考试机器”,他们是一个个充满朝气、热情阳光、兴趣广泛且博学多识的青少年。他们的学习力让人惊叹,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令人钦佩。即使这些孩子卸下状元的称号,也依然值得所有人为之骄傲
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
清华大学在给魏祥同学的公开信中写道:对于你来说,来路或许不易,命运或许不公,人生或许悲苦,但是请你足够相信,相信清华,相信这个园子里的每一个师生,因为我们都在为一种莫名的东西付出……人生实苦,但请你足够相信!
美国著名记者爱德华·休姆斯(Edward Humes)曾经写了一本报告文学《美国最好的中学是怎么炼成的》(School of dreams: making the grade at a top American high school),以旧金山惠妮中学为基础,真实地反映了美国超级中学的情况,当然也不乏批判。在这本书里,第一章就纪录了一个高三女生的一天:魔鬼数字4,睡4个小时,喝4杯咖啡,得4.0的GPA。我相信这位美国女生比我们中国中学生都要辛苦得多。
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社会流动中,很多优秀的人,如魏祥一样,自强不息,通过高考,以及其他多种方式流动到了北京、上海,以及其他省会城市和大城市,进入社会更高层,逐渐成为所谓“家里好”。他们也不断以这样的方式在教养自己的子女,严格管束,甚至是压迫式管束,促使这些二代移民变成“贵子”,辅导班的兴盛本身就是一个侧面印证。
社会阶层的分化,甚至固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世界性难题,教育只是其中的一个体现、一个方面,需要我们面对并逐步去解决,相信我们的体制优势会让我们做得更好。但无论如何不宜过度放大、绝对化、简单化这种问题,使之走向另外一个极端。
考虑到中国文化特殊性,我们可能需要逐步建立以机会均等为主的系统公平,而不能追求完全绝对的结果公平,搞平均主义。如果绝对放大这种公平,强调过度保护一部分人群,必然导致反向歧视,对另外一部分的不公平,进而造成更大的群体撕裂,造成社会的动荡。
严正声明 本文素材来源于网络。由高中生学习综合整理,部分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特级教师告诉你:高中生正确过暑假的“九要”“三不要”!请一定记牢
当年的高考状元们现在怎么样了?高考状元来自哪些家庭?独家揭秘
投稿邮箱 / 536241253@qq.com
商务合作QQ / 5426727
↓↓点击 "阅读原文",最适合你的学习资料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