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深聊 | 高考让多少学生失去了成为“正常人”的可能!

2017-10-07 周健 高中生学习


长按二维码即可关注本号!

更多提分宝典 即将陆续推出

什么是“正常人”?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并且能够为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物而工作、生活。高考以及名牌大学毕业后的高收入诱惑,促使中国家长把教育看成是一种投资,投资的目标就是更好的高考成绩、更好的大学,而丝毫不考虑孩子能否成为“正常人”的问题。


1980年,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镇敲锣打鼓欢送当地的高考状元刘汉清前往哈尔滨工业大学报道。


当时,16岁的刘汉清,以398.5分的成绩,被哈尔滨工业大学录取,成为戴南镇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学生。五年后,刘汉清因在学校“痴迷数学研究”,多门功课考试挂科,被劝其退学。


2017年,53岁的刘汉清成为江苏省兴化市戴南镇双沐村五组低保户,每月领取400元的低保。


在某种意义上,高考是一个“投名状”:按既定的规则学习,只要你能脱颖而出,就有可能飞黄腾达;如果你不按既定规则学习,即便考上了大学,要想回到自己的活法,也不可能。


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城乡的巨大差距让绝大多数人认为高考是农村孩子、弱势群体改变命运、改变自己、改变未来的唯一可能的途径。


从表面上看,高考是以知识来决定一个人的阶层“晋升”机会,是徇私舞弊最少的选拔人才的办法。但事实上,每一个参加高考的人,从小开始就在遭遇“不公”——他丧失了个性学习的自由,他需要学习固定的知识、固定的答案,甚至固定的回答格式。只有一丝不苟地掌握这些标准化的答案,才可能获得通过高考递交“投名状”的机会。



人生的知识应该来自自然、教育者和社会现实,可现在高考考查的知识似乎和这三者脱节。为了在高考中胜出,我们从小学开始,就被要求必须按照标准答案了解、认识这个世界:我们的生活是幸福的、同学之间是团结的、学霸读书是刻苦的、差生都是品质坏的、考不上大学的都是没出息的……


我们心中的世界不是自己的世界,而是为了“高考”而存在的世界。高考那些被固化的内容就像一个魔咒,寒窗十余载,学校不是培养一个人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是训练学生如何成为在“高考”中胜出的“英雄”。


生活即学习。但我们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基本没有生活,自然也谈不上学习。我们的学生时期在干什么?在被训练成考试的机器,学习知识成了痛苦而繁琐的任务。当我们艰难地在高考中胜出,进入大学的时候,已经失去了太多的自信、人格和价值观念,根本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从大学往回看,高考似乎把教育完全拧反了。在孩子最该自由自在学习的时候,老师和家长管得死死的,只认分数,让孩子丧失了培养自信、兴趣和爱好的机会。


今天的高考和古代的科举制度特别像,一开始,每个普通人都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学习,最后就能走向成功巅峰、光宗耀祖。等真正进入其中的时候才发现,为了赢得科举或高考,首先要放弃的是人本身的权利,然后再按照考试的要求去“塑造”自己,以期一人挤掉万人,走过独木桥,变成人上之人。



支持高考的人说:高考给自己走出农村、改变命运提供了一个机会,一个人一旦考上大学,从此就逃离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村生活,从此可以在自己喜欢的知识世界和外部世界中去遨游。但问题是,为什么大学毕业生就天然地应该比“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过得好呢?大学生在高校里学的半吊子理论知识真的就对社会进步有用吗?


高考熙熙,皆为利来。闯过高考独木桥后,学生就可能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分配权,某种意义上讲,高考就是未来社会资源分配权的竞争。既然是为利益分配而考试,就必然会导致应试教育的出现,参加高考学生的兴趣不是学习,而是大学学历。


所以,高考制度不管如何改革,只要社会资源是这样分配的,以高考为目标的应试教育机制就会长盛不衰。


为什么很多优秀的学生,进入社会、参加工作以后,在职场上表现一般甚至较差?因为参加高考,考上一个好大学,并非他们自己的兴趣所在,而是只是在向这个社会递交一个“投名状”而已。


高考的“投名状”对于一个社会而言,很容易造成天赋与人才的浪费,结果只会是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对学习、工作没有热情,每天在没有感觉的工作中疲惫地煎熬,并时时心生抱怨。


中国人最爱说的话就是“没办法”,每个人都说自己是为了生存、为了养家糊口才来做这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而事实上,是很多人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兴趣在哪里,自己真正喜欢什么。


高考导致的是,这个社会大量的工作是由对工作内容没有什么兴趣的人在做,由一群不知道自己爱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的人在做。其结果是,人的幸福感、效率和创造力会都很低下。


更可怕的是,学校为了对付高考,忽略了对学生“人”的教育。学校最大的效用是培养人,老师只需要把一个合格的人交到社会,这个人未来做什么都不会出大问题。这也就是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目标的紧迫性所在。


可是,高考以及名牌大学毕业之后的高收入诱惑,促使中国家长把教育看成是一种投资,投资的目标就是更好的高考成绩、更好的大学,而是丝毫不考虑孩子能否成为“正常人”的问题。


其实,教育的问题不在教育,高考的问题也不在高考。如果职业真的能不分高低贵贱,每个人都能凭借自己愿意从事的劳动获得有尊严而安全的生活,今天高考面临的大部分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内容来源于FT中文网,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标题系高中生学习(ID:sszzbg)所加。转载请标明准确出处。

高三第一次月考后,衡中老师建议同学们这样做!你呢?

高三毕业班老师写给家长的2000字手书,惊动教育厅!读后让人泪奔!

暖哭!一位父亲给高三儿子的11条走心建议

今年高考衡水中学考取清北人数再创新高!这些学霸都是这样被逼出来的…震惊教育圈!强烈建议收藏


投稿邮箱 / 536241253@qq.com

商务合作QQ  / 5426727


↓↓点击 "阅读原文",最适合你的学习资料在这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