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一夜,我们一起看杨德昌

2017-06-29 木卫二 MOViE木卫

 点击关注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的木卫二



  导 语  


白天,朋友圈不断有人在刷杨德昌——回忆起十年前,听闻杨导辞世时,当年的自己。有人走进一个饭馆刚要入座,有人正在下楼去买菜,还有人在上网……


这个时间点,对于木卫二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选择成为影评人,做一份自由职业,刚好也是十年整了。


2007年,那还是一个写博客的年代,《一一》刚被CC修复,iPhone才刚问世——距离我自己用上还要有一年。杨德昌的离开,留下了黑乎乎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找不到的《海滩的一天》和《青梅竹马》。


2017年,此时此刻的氛围,似乎很难用一个丧字来形容。有些电影被连根拔起,有些电影无法参赛……不用说全面收紧的社会大局势,电影领域的肃杀之气,似乎在大会之前,变得极其夸张,敏感和惨淡,风声鹤唳。



“你看看,这个国家多了不起,真有钱呐”。


杨德昌让金士杰在1994年的《独立时代》,对着窗外的大都市感慨。


这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


你说说看? 


b站可看《青梅竹马》cc修复版 ↑


《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cc修复版 ↑


《海滩的一天》


《恐怖分子》


《独立时代》


《麻将》


《一一》


《十年,再见杨德昌》


推送的《青梅竹马》长评,写于2007年。《青梅竹马》称得上是“最不好看”的一部杨德昌电影,但有什么关系呢? 


这一夜,一起看下杨德昌的电影吧。


 

人物篇

  


杨 士 琪

片头出现有“献给杨士琪,感激她生前给我们的鼓励。——制作全体同仁敬致样,类似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片头“詹宏志、余为彦、杨德昌,欢迎您观赏”。有些人不留心一下子就跳过了。



杨士琪是何人?


当年身为《联合报》记者的她面对《光阴的故事》出现,竭力为新电影美言鼓励,可谓嘉言善行。


而提她更是不能不提“削苹果”事件,面对当局要求修剪《儿子的大玩偶》中万仁一段《苹果的滋味》(里头有辛辣的讽刺),又是她以《联合报》主笔身份挺身而出,以笔作为匕首掷向丑恶一方。

可惜这样优秀的新电影支持者、互动者,在1984年气喘病过早离去,也间接导致了1985年,另一拨评论势力对新电影的凭空污蔑和口诛笔伐。


到那时,剩下和保守势力作抗衡的已经是焦雄屏、黄建业、陈国富还有詹宏志一席人,人们才怀念如果杨士琪在世,肯定不会如此狼狈,就此新电影和另一边势力形同水火,互不妥协。

杨士琪的过早逝世也导致了新电影出现不良征兆,尽管杨德昌在《青梅竹马》片头,用寥寥几个文字向故人寄予深厚的敬意和哀思,但是随着《青梅竹马》票房惨败,评论界的保守派终于抓住机会发动了猛烈进攻。新电影就此遭遇当头一棒,蒙晕得不轻。


杨 德 昌

表面上,《青梅竹马》只是再现着少年棒球队国手的成年创伤,栽倒街头。但其实在新旧划分中,阿隆与阿贞站在立场鲜明的对立面。


属于怀旧层面的阿隆有很多优点,他帮阿贞父亲,帮自己朋友,几次三番。他的存在感在事事不顺后,离开阿贞后,莫名地自然消失。



80 年代时而希望时而悲观的杨德昌远不同于90年代稳健成熟的杨德昌。


然而,正因80年代的杨德昌作品不为人们所深入了解——像《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或者《一一》那般众人皆知。90年代的作品成了杨德昌的全部,谁都不相信杨德昌真的绝望过,又或者认为年轻的他也不成熟。


其实又不尽然,只是他会在结尾点燃光亮(《独立时代》和《麻将》),至于《一一》,那是真实的淡定。


由构思《一一》故事而起,杨德昌花了15年,2000年往前倒数,恰好是《青梅竹马》。


侯 孝 贤

当年的侯孝贤面如满月,人称“侯大饼”。圆脸的侯孝贤担当了平生第一次电影主角


下一次要算到12年后,阿萨亚斯从法国飞来给他拍摄纪录片,那时候手册派已经愈发喜欢上了这个东方老叔。



形象的说,侯孝贤饰演的阿隆很有江湖气,卡拉OK中唱歌时的感情投入,一言不发时的隐忍克制,这点他在《侯孝贤画像》有过自我表述。


俗话说就是你可以唱得不怎么好,但一定要投入感情。只是,闽南语歌曲的悲意,在《青梅竹马》里显得尤为凄凉。就像他所一直迷恋的不起眼黑帮份子,出没于某个边缘角落,一如气味混杂的《悲情城市》,一如高捷所拥有的角色。体现这一点的包括他与阿钦的意外重逢,他投镖被辱时的愤然,大赌一场后的失落,对小屁孩的不以为然。一块抓在手上没拍出去的板砖,成了他的遗憾。

朱天文《菊石纹》中,用为人动容的真实笔触描述着当年三个大男孩一起的快乐:杨德昌、侯孝贤还有赖声川。烟尘尘的午后阳光,她坐在阶梯上,哭了。


那时,正是拍摄《青梅竹马》,正是杨德昌、侯孝贤、朱天文三人的联合编剧。


蔡   琴

蔡琴是在《青梅竹马》之时和杨德昌热恋好上的。



比起杨德昌死后被众多淫媒和无聊人士夸耀渲染——惟恐世人所不知的无性婚姻外,人们似乎觉得十年枷锁对于蔡琴是种非人折磨。十年空白不是十年无性,只是此类呼喊在一片浮躁中无人理会。

然而,蔡琴的宽慰使人相信面对爱情中不可逾越的障碍,她依然能够从容,该哭该笑,都应坦然,而不是化为世人猜想的怨妇形象,叉腰指骂的错觉。蔡琴从来都不是,仅凭这一点,人们为什么还要对杨德昌的“前夫一角”有过多纠缠。

话说回来,蔡琴和侯孝贤的主角都是非职业演员,倒有临时客串之感,只是不小心担当了主角。显而易见的,成片后他们塑造的阿隆和阿贞两个角色,倒是贴近剧中人物气息



剧中蔡琴的时髦女性倒是个锐变,墨镜、套装,无一处不彰显着她的身份,该身份除去情感依赖,似乎和《海滩的一天》中林佳莉的转变有相似轨迹,影片的结尾是固定镜头,上一次是张艾嘉的背影,这一次是蔡琴的面容。


此后的蔡琴还以不同角色活跃在杨德昌作品中,包括《恐怖分子》、《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独立时代》,说回来,也不多。其实,这又是种错觉,毕竟杨德昌作品本来就不多。


吴 念 真

吴念真在片中的角色叫阿钦,是名境况惨淡的穷困出租车司机,也是和阿隆一起打棒练球的少年队友,两个人似乎都在变化的时代中找不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但,似乎杨德昌的影迷不会忘记阿钦这名字也出现在《独立时代》,当然又一个更八卦的解释则在于,那是吴念真的真名。



而他那爱赌钱的老婆名叫阿瑞,这又是个熟悉的名字,正是《一一》中的初恋情人阿瑞(英文名Sherry)。更为印证这一点的在于,Sherry扮演者柯素云也出现在《青梅竹马》中,正是阿隆的前妻阿娟,必然的暧昧恋人和东京情结,也直接导致了阿贞和阿隆第一次出现裂缝,并且变得无法缝合。

回说一年后吧,吴念真终于受不了要把自己的初恋经历奉献出来,作为《恋恋风尘》的故事蓝本,不料一剪再剪之后已经面目全非,他所引以为珍藏的记忆在侯孝贤那里大多成了废弃胶片。自然,他的第一次观感是很不好受,后来才慢慢扭转。


当然,我所知道的,一些记忆深刻的段落又被放回了他自己导演的作品当中,比如 1996年的《太平天国》。吴念真担任叫人过目不忘的配角,绝无仅有,此外还有《尼罗河女人》以及《麻将》,到了《一一》中,他已经是唯一可以担当主角的演员。


配   角

柯一正饰啤酒同事,对阿贞颇有好感,却被意外撞见他守着老婆丁乃竺一同逛便利店;林秀玲饰阿玲,阿贞的妹妹,她出演过很多小角色,《风柜来的人》中的小杏,《冬冬的假期》中小舅的女朋友。和他一起的年轻人则是张世,来自《风柜来的人》。


其他段钟沂陈淑芳梅芳,多是杨德昌作品或者台湾新电影中的熟悉配角。




 

电影篇

  


青 梅 竹 马

一盏电灯,如同一个希望。在二人对话场景,站着的阿隆被阴影遮挡,而坐着的蔡琴却面对光亮。判断灯源的位置,似乎有意的放低。



青梅竹马的记忆天真无邪,然而台北故事的时代却内心纷乱。

阿贞念及回忆的独白:每次都会想起以前念小学的时候,放学的时候啊,你都要练球。我每次躲在家门口,望着窗外,等你练完球,从我们家门口走过去。不晓得是因为黄昏的光线,还是你背在悲伤的球棒挂的那个空便当盒,传出来哐啷哐啷的声音,我都记得好清楚。

保留光滑完整的旧事记忆,没有床第亲密的感情滋味,这是《青梅竹马》所讲述的故事。


阿隆和阿贞本应是甜蜜,两小无猜,他们没有经历过更多情感的煎熬与折磨。对于阿贞,面对困境(彼此的有所疏远),面对危机(阿娟的存在与出现),也只是想着马上结婚、美国移民来摆脱远离。然而台北天空下人潮熙熙攘攘,而非绝无他人影响左右。



结尾阿贞站在玻璃窗户前,出现了日后杨德昌利用一切可以反射的镜面。他(阿隆)不知道,而她也未必就知道。


青梅竹马的寓意,虽不至于荡然无存,却在1985年的台北破灭。


时   代

以《青梅竹马》的1969年为起点,附加《海滩的一天》年代分析,依然是60年代末期到80年代初期台北都市的面貌变化和社会关系迁变。


历史地理课本上也写着,亚洲四小龙之一的台湾经济,腾飞于上世纪70年代。那在80年代,正好是10年飞跃剧巨变后的情景,都市灯红酒绿,人们意乱情迷。



栉比鳞次的高楼一直为杨德昌所关注,到《独立时代》天空鱼肚白的偎依剪影,到《一一》里轻描淡写的视线扫过。而杨德昌所做出的选择就是取样观察,遂有了阿隆与阿贞,看似对立的角色,却被放置在一起。


传统的青梅竹马角度出发,看他们在变动时代中的身有不适。一个持有的是旧情怀,一个展望的是新生活,他们的讨论焦点就是要不要结婚,或者移民美国。



更远的说,如果在1986年侯孝贤的《恋恋风尘》,从阿远和阿云这对青梅竹马的小恋人身上,其实侯孝贤所表达的与杨德昌高度一致,还是时代感,即便从乡间进入都市不露过多痕迹。一定要确立比较的话,那就是传统青梅竹马情感在时代冲击变化下的生活差异


情   绪

退一步说,如果杨德昌在《青梅竹马》中所运用的不是批评批判,那一定有对外来的高风险、高效益投资有所抵触,即便把外来的范畴扩展到无限大,例如电影业中的好莱坞冲击洗脑,本土电影的全面崩盘。那杨德昌的悲观是有所道理的,如同《恐怖份子》结尾一样的悲剧。



阿隆倒在垃圾堆边上,出现黑白电视机这一隐喻物体,重现1969年棒球比赛的解说掌声,欢呼笑语。然而,垃圾两个字如此之刺眼。李立中头倚澡池,倒在边上,鲜血流淌,那是一个洗去污垢的场所,却铸成自我了断的结局。



作为戏剧冲突,它们加深了观众印象,同时也提出一种可能,是谁害死了他们,是不堪一击的自己?是连名字都没有的飞车小青年,还是滑稽可笑的恶作剧匿名电话。


情绪之悲观沮丧,可比《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的接连几刀。促成死亡的是整个环境,甚至受害者自己。

或者用杨德昌的话说更为合适:对我而言,拍一部悲剧是出自于关怀,是具有正面效果的。喜闹的东西或许会让开怀大笑,也对人生有比较多的期望,但是一旦希望落空,他要承受的痛苦恐怕更大。


台   北

与杨德昌合作,为《一一》留下杨德昌作品唯一一条评论音轨的托尼·雷恩,将《青梅竹马》列进个人自选十佳影片,这在很多人看来似乎不可理喻。


时至今日,我亦相信大陆有着更多杨德昌的支持者,却未必对杨德昌作品有着系统而全面的梳理了解。


或许有人的确把90年代的《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和《一一》分析得透彻无比,但对于80年代的杨德昌作品,它们还是一块不被墨迹沾点的空白纸张。

原因很简单:物质决定一切。没看过影片,永远不可能凭空捏造出任何关于影片的场景架构,更无法全面了解着台北都市的变幻社会关系的内部移换(《青梅竹马》的英文片名Taipei Story)。上节所摘取的对白中两段是关于面对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心生的感慨与困惑。“不重要”、“看不见”,暗语道出一群人的迷失,即便在以上场合中,阿隆并不在场,而是阿贞在倾听。



片中阿隆、阿贞被拆属为两个不同人群范围,他们的身份、穿着、朋友、出没活动的场所都是迥异的,而维系两人情感关系的,仅仅是传统古典式的青梅竹马。


这样岌岌可危的维系是不可靠的,何况阿隆还有着离异前妻,更似念念不忘。阿贞身边还有些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瓜葛,最终也导致意外的必然到来。

新与旧之间,台北空间被划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区是阿贞和他那群朋友,说着洋味的笑话段子,西区是阿隆和他高歌的闽南语歌曲,他不遗余力的帮助朋友,直接拖累了自己。


棒   球

大学里,有个胖胖的重庆朋友喜欢打棒球,经常在风雨操场或者西区操场上练习。事实上,丢给任一个人,除了看过日本动画《棒球英豪》的,中国已经没有多少人理解棒球这一运动了——即便中国人总是那么多。


有时我好奇,他为什么要投注精力于一项几乎没人观赏、没人理解的运动上面,其实道理简单,他喜欢,这就足够。他的理想他的爱好,哪怕注定他们不会有走上冠军奖台的道路,最后只能局限于三两个人一投一接的乐趣。

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第一次看到脸上冒痘的王治郅,第一次看到了跳水公主的伏明霞,当然也第一次知道一队名叫“中国台北”,古怪名字的代表团,自然,还有他们的棒球队我们的垒球队。其实,本没有那么多你我,都是代表大中国。


当时一个好奇的问题是为什么女的没有棒球,而是对应一个垒球。很惊讶面对这项理解不来的运动,台湾那边居然也有辉煌历史,在美国佬日本人中间占得一席位置。



在《青梅竹马》中,棒球所蕴含的内容估计要看得更深一层,至少需要一定量的考据。为什么要提1969年的世界少棒锦标赛,仅仅是个无关紧要的提及么,阿隆和阿钦的念念不忘,一再出现在今时的棒球场边,显然不是那么简单。少棒国手是阿隆远去的光芒,梦醒不再,他倒在路边无奈的自嘲、痛苦的呻吟。

1969年,台湾金龙少棒队不但获得远东地区代表权,并参加美国少棒联盟于威廉波特举办的世界少棒锦标赛,一举夺得冠军。这虽然只是属于小朋友游戏性质的棒球赛,然而却是台湾得到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不仅台湾棒坛受到鼓舞,对国际局势不利影响下的台湾民心士气,也产生莫大的激励作用


人们一直得出结论就是:原来,要打败日本、美国不是不可能的!


兴许,海峡这一边的我们可以理解这样的心情,除去泱泱大国的自信满满,对于第一个世界冠军、洛杉矶奥运会的一提再提乃至刘翔也能成为跨栏飞人,都是自我安慰的族群体现。

那1969年到1985年,这一期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在阿隆身上看似简单的风光不在,在阿钦身上是为一家生计所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回到结尾的美国移民梦,杨德昌似乎揭示出,原来过去的希望本身都是幻觉,到头来,什么都没有改变。



阿隆放弃了希望,注定着之后的结局。台湾依然是台湾,世界冠军只是短暂的希望,台湾还是成为不了大洋彼岸的美国。

虽然他们都不明白现在打棒球的年轻人在想什么,台湾人关心棒球明星退出球场外的生活凄惨,就像人们留意过光环消失后的娱乐明星。但事实上,台湾棒球一直风光到了90年代中期,至今还有个美国职棒大联盟的“姚明”——王建民。


洛 迦 诺

在杨德昌突然离去后,有几个电影节立刻做出了反应,除了台湾本土的金马奖,西方的洛迦诺东方的东京电影节,均做出了反应。


二者都是杨德昌起步成名的地方,确切说是《青梅竹马》和《恐怖份子》在瑞士洛迦诺,《牯岭街少年 杀人事件》在日本东京,三部恰好连成一片,是为杨德昌走向国际影展的路线轨迹。


台湾新电影走入三大电影节竞赛单元,反而要迟晚于大陆的第五代,是否涉及某些干扰阻拦。比如侯孝贤隐约提及的,乃至后来柏林先走红的是张艺谋,最早到戛纳的是陈凯歌,侯孝贤在威尼斯以及杨德昌到戛纳都要稍晚于前两人的步伐。

这种疑问就像面对1985年台北都市的车阵流和霓虹灯,比较起内陆深处黄土地上的红高粱一样有天壤之别。


为什么总有人感慨,那时的台湾,就是(像)我们的现在。并非说面对一种电影必须要排斥另一种电影,但,疑问只能被猜测为有某种神秘力量在左右,接受着另一面中国。


比如,为什么《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为什么拿不到当年东京电影节的金麒麟,而只是和另一部中国电影分享评委会大奖,也许人们得去问下谢晋老头子。


留下十年前你的回忆

二哥会送出一套法国奇幻电影赏电影票(限北京地区)


 - END - 


> >   编辑  /  叩敏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