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遗带你游安徽 | 独具魅力的民间舞蹈——棒槌舞

点击上方蓝字,记得关注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宝贵的艺术财富,亳州有着3000多年的厚重历史,华佗五禽戏,二夹弦,老子传说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如珍珠般散落在药都大地。让我们一起走近非遗,走近文化本身,共同感受历史传承。

一道美食,芳香肆意,回味无穷;一栋建筑,雕刻精细,别具一格;一段戏曲,动人心弦,源远流长。今天我们将带您欣赏《 独具魅力的民间舞蹈——棒槌舞》
“棒鼓舞”是一种由农民自发的传统民间舞蹈,很早就流传在涡阳县义门镇一带,以刘营为中心,沿涡河两岸向东、南、西发展。
“棒鼓舞”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大场子”在形式上,虽然和凤台、怀远一带花鼓灯的“大花场”及阜阳、颖上的“红灯舞”有些近似,但却不尽雷同。如演员用的五花棒、平鼓、小锣以及排势,显然与其他舞蹈不同。演出时,棒、鼓、锣节奏强烈,加上乐队在一旁伴奏烘托,气势异常雄壮,感情大为奔放。
2008年,“棒鼓舞”被评为第二批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据了解棒鼓舞发展于清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乐行聚捻起义后,凤阳人夏何秀成为捻军首领,张乐行令夏何秀组织舞蹈队,利用当地人民春节期间有十五天“燃捻放荒”的习俗,聚集民众,举行军民联欢,击鼓燃捻为舞,编排唱段,宣扬其政令。
“棒鼓舞”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深受群众欢迎,在民间已生根开花,成为涡阳县民间舞蹈艺术的代表性符号。
“棒鼓舞”共有男女12人组成(其中不包括乐队),三面鼓、三面锣、三个棒槌紧跟着,小巧、老傻、翠花婆。之所以用三这个数字,是因为老子道家“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思想哲理,三代表无穷大。
主要唱段有:《杨八姐闹酒店》、《李三娘推磨》、《二八佳人》、《巧嘴老婆》、《林英盼夫》、《对朵落》、《四番十字歌》、《官私歌》、《织手巾》、《文勾歌》、《武勾歌》、《双怕婆》等。
“棒鼓舞”粗犷、健美,大幅度的表演形式,体现出劳动人民勤奋、勇武、刚毅、向上的气质,内容健康,看后令人精神振奋,深受鼓舞,故这种舞蹈一直深受当地人民的喜爱。
“棒鼓舞”在安徽是独一无二的民间舞蹈,在全国也是独具特色的艺术瑰宝,对研究民间艺术文化有着深远的历史价值和参考价值,无论是舞姿还是曲调唱法都有它独特的艺术风格。
为使“棒鼓舞”后继有人,当地除了实施“棒鼓舞传习基地建设”项目外,涡阳县义门镇的一些中小学还将“棒鼓舞”列为课外活动主课程,从中选挑选优秀人才。现在很多学生已基本掌握了“棒鼓舞”的基本动作和表演技艺,更好的推动了“棒鼓舞”的发展。

END




编辑 | 锦文审核 | 盈盈


扫码关注我们我攒了好久的温柔和爱等着见面后全部给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