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野光雅的绘本中旅行,让诗和远方触手可及
转载自魔法童书会·张弘(ID:magicreading)
国际安徒生大奖插画展即将告别上海,开始它的全国巡展。
如果你有机会与它相遇,请千万不要漏看一位画家的“绘本旅行”,这位画家就是我特别特别喜欢的安野光雅。
他的人生之旅
90年前,安野光雅出生在日本一个被群山环绕的小村庄,家里经营旅店。安野光雅从小的读物就是旅店客人留下的杂志,尤其喜欢刊有漫画连载的那种。
他22岁才有机会第一次去城里的美术馆参观,“至今还记得那时墙上挂着谁的画、挂在什么位置,连一些并不为人熟知的画家全名也记得清清楚楚。”参观完后,他在当时很罕见的画材专卖店买了一管天蓝色颜料,之后身上剩下的钱只够买张回程火车票的。
年少时,安野光雅想:“哪怕只能在车站前卖画,也要当个画画的”。在他75岁生日那天,家乡的津和野车站前,当真建起了一座安野光雅美术馆。他的人生,就是来见证梦的实现的呀!
他的绘本之旅
在暑假必定要拼游学的年代,安野光雅的《旅之绘本》却用温暖细腻的水彩画,构筑出兼具知性与诗意、充满童趣的绘本之旅。因为他将名画、建筑、文学作品、电影等人文细节融入风景,立体地呈现出各个国家的独特面貌,是孩子能静静在家中体味的“深度游”。
这场内容丰富的旅行,却没有“指南”,需要自己去发现。可以说,这是一场必须放缓脚步,用心观察,细细品味的旅行。
作为无字书的《旅之绘本》
在日本,也曾有读者问安野光雅:“《旅之绘本》一个字都没有,怎么给孩子读?”他是这样回答的:
“当人站在山上看一个很美的景象,景象里有很多很多的东西:城堡、树木、花草、鸟儿、蝴蝶……可是这些景象并不会一一加上文字,大树的旁边不会标示‘大树’,城堡的旁边也不会写着‘这是城堡’,可看的人依然会觉得高兴和赏心悦目,而且孩子自然而然就会跟着说出这些东西的名字。”
《旅之绘本Ⅲ》(英国篇)
与早已习惯依靠文字理解事物的成年人不同,孩子是靠视觉图像来认识东西,感受美好事物的。而人的成长中,最重要的就是眼睛的训练,用眼看东西,心才会有感受,脑海中的东西才能进入心灵。所以“细读”和观察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无字书其实是孩子开始阅读的最好选择。家长不妨尝试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学习接受无字书,而不要把成人的经验作为给孩子选书的唯一标准。
安野光雅说:“要配合文字说明才能欣赏绘画和音乐,是太过依赖语言的坏习惯。如果助长这种恶习,就会像猜谜一样,硬要用语言整理出‘这幅画想表达什么’‘这件作品有什么意义’。到头来,在这些人的心目中,绘画恐怕会变成非用文字解释不可的东西。”安野光雅认为,与“通过文字去认识、学习”相比,“自己去发现、思考”更重要。
《旅之绘本》没有字,反而可以让孩子避免文字的干扰,直接专注于图画的内涵。
无字的《旅之绘本》怎么读
当对无字书有了正确的认识、摆正心态之后,《旅之绘本》可能就不那么让人望而却步了。和孩子共读的时候,放慢速度,至少让孩子独立、完整地看一遍甚至几遍,以“观察”为手段,“发现”为目的,而不要以“灌输”为手段,“教学”为目的。
安野光雅说:“在我的书里,我不想教授什么东西。我做的是在不教中教,也就是给孩子自己学习提供条件。我曾听说一个男孩非常兴奋地发现英国篇里有爱丽丝,便指给老师看,老师其实早就知道,但他还是表现得很惊讶。这位老师的反应让学生能够体会发现的乐趣。”
还有一个很好玩的故事。《旅之绘本》在美国出版后,有孩子写信问安野光雅:“听说美国篇里有超人,可是我怎么也找不到,他到底在哪里?”安野光雅在回信里说:“我不能告诉你。不过里面确实有超人,请自己去找吧。”
家长在和孩子共读时也应该留下空间,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思考。
《旅之绘本Ⅴ》(西班牙篇)
安野光雅虽然在书中画了许多名画、名著、建筑、名人,但他说这并非是猜谜游戏。因为在画面中,他们首先是鲜活的人、美丽的景、亲切的生活场面,孩子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讲出故事来。由于没有文本限制,孩子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从而参与到“创作”这一环节之中,这有利于提升观察力、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安野光雅在中欧篇中画了米勒、梵高、秀拉等人的画。比如《拾穗者》,几位农妇正在地里捡拾麦穗。孩子可能并不知道这幅画,但可以自己讲故事,讲画中的人是谁,在想什么,在干什么。将来的某一天,孩子会在见到米勒的这幅画时想起书中的场景,还可能在看到梵高的画时惊呼:“啊,我在《旅之绘本》里见过。”
还比如建筑,在日本篇中,安野光雅画了位于岐阜县白川乡的世界文化遗产——“合掌造”村落。孩子也许没有听说过“合掌造”,但可以从图中发现这些房子和普通民居的不同——屋顶呈人字形,上面铺满茅草,看起来就像合着的双手。孩子仔细观察过之后会在心中留下印象,未来某天实地见到时,一定会非常欣喜。
安野光雅画中的“合掌造”
著名童书书评人徐榕从“合掌造”村发来的照片
所以,不要觉得这是一套必须一次性读完的书,它可以读很多遍,每次读都会有新的发现。
安野光雅说:“让读者在看完合上书之后还想再打开读一遍,这就是我的初心所在。”
另外,书中除了典故,作者精心安排的有趣细节也非常多,它们埋伏在书的各个角落,每一次发现的过程都是一次享受乐趣的过程。
比如,书里有很多前后连贯的小细节。这一页,有人把信投进邮筒,下一页的同样位置,邮递员把信取了出来,再下一页,用马车送去了邮局。
这一页里,一个人站在梯子上画招牌,下一页,他画好了,拿着梯子走了。再往后翻,发生了什么呢?
诸如此类趣味十足的连贯情节还有很多,所以翻页的时候,家长可以提示孩子将前后场景联系起来看。
幽默无须著一字
在《旅之绘本》中,安野光雅用很细密的线条作画,细密画不属于可爱的绘画方式,而比较接近科学的描绘,但这不妨碍安野光雅展现他的独特幽默,这种幽默有时从绘画本身体现出来,有时则通过巧妙的内容设计让读者会心一笑。散落在图画各个角落的幽默细节流露出十足的童心童趣,这让《旅之绘本》有了更多的发现乐趣。
《旅之绘本Ⅴ》(西班牙篇)第 18个场景里有一幅用画框裱起的戈雅名画《稻草人》,不过有趣的是,安野光雅却让画中被大家抛起的稻草人飞出了画框。
在中国篇里,安野光雅画了舞龙的场景,让“龙”缠了起来,当然,实际并不会这样。再仔细看,图中还有很多好玩的细节,有个舞龙人差点掉到河里去,另一个人正拼命把他拽上来。
这些当然都是作者开的小玩笑,孩子们自然能明白。而在展现特定生活时,安野光雅说:“即使是最小的细节也必须绝对真实。有个法国人读过我的书以后对我说,‘我很惊喜你竟然对法国这么了解,即使你从来没有在这里生活过。不过有一点可能是你错了,因为我从没有见过法国人在河边洗衣服。’当时我想不出怎么回答他,不过后来,我想起了梵高的《阿尔的吊桥》,那里面就有在河边洗衣服的人啊。”
梵高《阿尔的吊桥》
旅行的引路人
为了让读者更好地融入《旅之绘本》的世界,安野光雅特别设计了一个骑马的旅人,他会出现在每一页画面中,带领我们观察周边的风景。骑着马,而非坐在车里,旅人和外面的世界没有了屏障,田野乡间、街头巷尾,经过跳蚤市场、遇见游行队伍,旅人融入每一个环境,跟随着他,我们也仿佛置身其中。这一固定的形象可以让孩子每次翻页后都能迅速找到他,然后再把眼光向周围扩散,寻找散落各处的细节。
《旅之绘本》里还有一个画画的人反复出现。有时他在乡间小路上支起画板,站在田野边画画;有时,他坐在学校门口的台阶上画画,孩子们好奇地围在他旁边;也有的时候,他置身闹市,依旧全神贯注地画画。也许这就是安野光雅自己吧,我们眼前的风景出自他的手,而他自己,也成了画中的风景。
给家长的建议
对于孩子们来说,《旅之绘本》是一次绝佳的了解各国文化的机会。想让孩子更好地了解这些内容,家长在共读之前需要做些功课,比如多收集一些背景资料,准备一些图片或是工具书,结合作者的讲解、自己的发现,有准备地和孩子开展深入的阅读。
在这个过程中,不要否定孩子之前的观察,而应在孩子的观察之上,引导他们去了解背后的内容。
比如,这里画了拾穗的人,其实这还是一幅名画,然后可以让孩子看看原画是什么样的,加深印象,但不必灌输。体验不同的文化氛围,获得对美的感受,从而引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其实才是最重要的。只有孩子真正感兴趣,才能吸收并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旅之绘本》是一套需要慢读的书,每一本、每一页、每一个角落都要慢慢地观察。它也是一套需要反复去看的书,随着对《旅之绘本》内容的熟悉,孩子会更敏感于细节,甚至会预感到某个地方可能埋有伏笔,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现过程。观察可以刺激眼睛,让它更敏锐,这也就是为什么多看几次之后,就会有种更容易“感知”到细节的感觉了。
对于孩子来说,《旅之绘本》还是一套能与他们共同成长的书。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知识和阅历也在增加,再翻开这套书,孩子们会有更多自己的发现。《旅之绘本》值得让人不断地阅读和探索。
❖
你可能还想看
▼更多绘本故事,点击下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