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春节快到了,怎么跟外国小伙伴介绍中国年?这本绘本可以帮你~~

绘本君 大绘本 2020-02-17


昨天腊八。民间有这样的说法: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完,春节便渐渐临近了。


春节,又称过年,是中国人最最重要的节日之一。春节前夕外出务工的人们都会陆陆续续地回到家乡,对于很多留守的小朋友来说,这也是一年中难得和爸爸妈妈亲近亲近的美好时光。在春节假期里,人们可以恣意释放、享受亲情,是人们非常珍惜的大日子。所以,春节又是“团圆”的代名词。

图|lost7


而为了迎接春节的到来,在春节前夕,我们也需要做很多准备,扫尘、买年货,准备一些特色小吃,理头发……从除夕到元宵,也有非常多的习俗需要遵守,像贴春联、吃汤圆或饺子等等。可以说,过个年一点也马虎不得,有非常多的讲究。


除了吃吃吃和玩玩玩之外,小朋友们对这些年俗也会非常的好奇。而随着英语启蒙越来越普及,可能有很多小朋友也交到了不少外国小伙伴,这些小伙伴们也可能会对传统的中国年充满了兴趣,怎么样让自家娃能够了解这些年俗,并且跟外国友人分享这么有意思的中国文化呢?


今天绘本君要分享一本非常特别的绘本——《A New Year's Reunion》(《团圆》)。


特别在哪里?这是一本中国的原创绘本,是第一届“丰子恺儿童图画书奖”的获奖作品。但绘本君分享的不是它的中文版,而是英文版!


它在2010年获奖之后,于2011年被翻译成英文引进到美国,并且在2011年年底,被《纽约时报》评为2011年度十大最佳儿童绘本,为中国原创绘本赢得了罕见的殊荣。现在,英文版又引进回中国。娃可以一边学英文一边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真的是一举两得。


为什么这本绘本会受到《纽约时报》的青睐?来,跟着绘本君一起,一窥究竟吧!


故事,发生中国一个不知名的江南小镇,时值春节前夕。故事的主人公叫毛毛,故事就是从毛毛的视角以第一人称开始的——


爸爸在外面盖大房子。他每年只回家一次,那就是过年。今天,妈妈和我都起得特别早,因为——


爸爸回家了!


这个片段里有个小细节相信会让非常多人深有感触。看看妈妈右手挎着的旅行包~~


当久久不见的亲人提着大包小包风尘仆仆地回到家,去接的人总会非常自然地接过他们手中的行李,不论对方是男是女。因为路程太远太辛苦,下意识就会想为他们分担,这是亲人对远归的人不由自主的心疼。绘本君回家的时候,小侄女也会抢着来拎包,每次都会觉得心头暖乎乎的~~


“我”站在门边翘首以盼,还带着点忐忑。这个细节非常生动~~因为“我”的年龄还小,对于一年不见的爸爸,是陌生的,所以不知所措;而平日妈妈肯定也有给“我”叨念爸爸以及孩子天然对父爱的渴求,所以又带着期待。


这种矛盾在下面的情节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我远远地看着他,不肯走近。爸爸走过来,一把抱起我,用胡子扎我的脸。“妈妈……”我吓得大哭起来。


爸爸会怎么安抚被吓哭的“我”呢?送上礼物是一个最容易拉近彼此距离的方法。


“看我给你买了什么!”爸爸赶紧匀掏他的大箱子——

哦,好漂亮的帽子!妈妈也换上了爸爸买的新棉袄。


回家过年的人之所以大包小包的,里面装的当然不仅仅是自己的衣物,更多的还是给家人捎带的礼物。行李虽重,却满载着爱。


古老的过年习俗中,正月初一穿新衣与舞狮、舞龙、贴春联、放鞭炮等等一样不可或缺,且由来已久,这由来与农耕社会有关。过去的农耕,不像现代社会可以一年几获甚至有反季作物,一般一年一收,即年底才有收获,所以新年伊始,就要万象更新,从里到外都有一种新的气象,因此人们会穿上新衣,表示对春天的庆贺。


据说穿新衣还有辟邪降吉的寓意,所以传统习俗是不管有钱没钱,过年都会穿上新衣服。因此很多外出务工的人,给家里的亲人孩子也都会捎带一套新衣裳以备过年之用。


这满带着爱的新衣果然是拉近了久别重逢的俩父女的距离。看!


吃过中饭,爸爸对我说:“走,剪头去。剪了头,明年就会顺顺当当的。”

我坐在椅子上等爸爸。呀,镜子里的爸爸越来越像以前的爸爸了!

爸爸不远千里的回到家,胡子拉碴、头发篷乱的样子,可能颠覆了孩子对爸爸的原有印象,理个发,剃个须,孩子就能大概把爸爸的形象跟记忆中的样子联结起来了。


过年前理发也是民间的习俗之一。因为中国素有“正月不理发”的说法,这一说法最早源于唐朝。


那时候人们把理发叫做“消耳”,“正月”在唐朝被称之为“金月”,如果在正月理发,就叫做“金月消耳”。而唐朝时官府有一种特别的武器,名字叫作“金钺”,是专门用来砍杀犯人头颅的刑具。“金月”与“金钺”发音相同,正月理发也就成了“金钺消耳”——这就有了上法场砍头的意思。民间为了避讳,于是后世就有了正月不理发的习俗,而且要等到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时候才可以修剪。因而又有了“二月二,剃龙头”的习俗,环环相扣,是不是特别有意思?


有趣的是,虽然现在很多人已经不再有这样的忌讳,但除夕之前理发仍然是中国人过年的头等大事,不信的话今年留意一下,你会发现除夕前几天很多理发店都会大排长龙哦。而在新时代,人们对除夕前理发赋予的含义则更多是新年辞旧迎新,从“头”开始,寄托着新一年的希望。


爸爸到家的时间正正是除夕当天,所以理完发之后,故事就来到了夜晚,家家户户都亮起了大红灯笼,爸爸则忙着在家门上贴春联。


春联的叫法有很多,像“门对”、“春贴”、“对联”、“对子”等,因为春联的最大特色是对偶工整,内容一般是与春相关的喜庆字句或寄予新年希望,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像图中的春联我们就很熟悉了,左联是“春回大地”,右联则是“福满人间”,没有横批,以红纸替代。


贴春联可能是小朋友们最熟悉的春节民俗之一了,不同于贺年食物南北有差异,贴春联可是没有南北方的分别,而且不管城市农村,大年三十除夕夜,人们都会或买或自己书写一副春联,贴在门的两边。


为什么春节要贴春联?辟邪啊!


春联的前身是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古代传说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郁櫑两个神仙,主管万鬼,如遇恶鬼作祟,他们就会把它捆起来喂老虎。于是,中国民间在春节的时候,为驱避鬼怪,便在桃木板上画上这两个神像,这就是桃符,跟贴门神有异曲同工之妙。


到了五代,蜀主孟昶亲自在桃符上题了“新年纳余庆,佳节贺长春”一联,这就是最早的春联,不过这时春联还不叫春联。而且春联还有别称,宋朝时,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春联就被称作“春贴纸”。直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并且在年初一微服出巡时为一户人家亲笔书写了春联,才因而得名并推广,至今仍在用。


贴完春联,要干嘛呢?


包汤圆喽!爸爸把一枚硬币包进汤圆里:“谁吃到它,谁就会交好运噢!”

这天夜里,爆竹“噼噼啪啪”地响个不停。我依偎在爸爸妈妈中间睡着了,迷迷糊糊地,我听见爸爸妈妈在轻轻地说着话,他们说啊说啊……


这个细节也让绘本君非常动容。这让绘本君想起了小时候,也是这么依偎着爸爸妈妈,听着噼呖啪啦的鞭炮声安然入睡的情景。瞬间泪盈满睫~~


还有“我”包的那几个星星月亮、小猪小鸭、戒指状的另类版汤圆,孩子们看到一定会心一笑,这个“小捣蛋”不就是我吗?


除夕包汤圆,是因为大部分南方人家在除夕清晨,都要聚在一起共吃汤圆的习俗,意即合家团圆,是对新年的一种祈福与寄望。不过,北方不是包汤圆,而是包饺子哦~~“南吃汤圆北吃饺”,也是过年的一种有趣的现象,因为中国不同的地理特征所致。


不过在汤圆或饺子里包上硬币,南北方都挺一致的,这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


这也是农耕文明的象征,硬币寓意着劳动者对新一年财富的美好祈愿,古代人多用铜钱作为货币,这可能是后世习惯包硬币的原因之一。而在后世,硬币也不仅仅代表着财富,还包括着吉祥与运气。而除了包硬币之外,饺子里面,也可能会包上糖、花生、枣和栗子等食物,各有各的寓意。如吃到糖的的人,来年的日子会更甜美,而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是不是觉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其实非常有意思?


第二天一大早,妈妈就端上了热腾腾的汤圆,爸爸用勺子喂给我吃。

突然,我的牙被一个硬东西硌了一下。“好运硬币!好运硬币!”我叫起来。

“毛毛真棒!快收到兜里,好运就不会跑掉喽!”爸爸比我还开心呢。

妈妈给我换上了新棉袄,要去拜年啦!


拜年也是中国春节的传统重头戏之一。在春节期间,人们走亲访友,互道恭喜发财等新年祝语、互发红包,人人都喜气洋洋。


为什么人们要相互拜年呢?最开始的起源是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叫“年”的怪物,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就会出来,挨家挨户地残食人类。人们只得把肉食放在门口,然后关上大门,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上,人们开门见了面,作揖道喜,互相祝贺未被年兽吃掉。后来就演变成对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问候等,再后来就成为普通百姓们庆贺新年,交流感情的一种形式。


收红包可能是小朋友们最开心的事情之一了。因为这是零花钱的来源之一啊!


像“我”的小伙伴大春就向我炫耀了他收到的红包。不过“我”更喜欢爸爸包在汤圆里的好运硬币。

大年初二一大早,爸爸就忙了起来,补窗户缝、刷新门漆、换新灯泡……呀,家里一下子变得亮堂了。


“走,补屋顶去喽!”爸爸冲我努了努嘴。太好了,那儿是妈妈从来不准我一个人上去的地方呢。

看着小主人公捧着水杯给爸爸喝水还有爸爸伸出双手迎接小小女儿的场景,真的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孩子对爸爸的孺慕之情,以及爸爸对女儿的疼惜之心。浓浓的父女情尽显其中。


而爸爸的忙活,其实也透露着一种心酸。因为长年不在家,所以在年初二要抓紧点滴时间多做一些男人更擅长的活儿,以便让妻儿生活得更加舒适。而这些小细节,也隐隐透露出,一个家庭里,爸爸这个角色有多么的重要。


这时——


哈,我看见了大春家的屋顶。“咦,那边是什么声音啊?”

“噢,大街上在舞龙灯呢!”爸爸直起身子,看了看远处。“在哪儿在哪儿?”我使劲儿踮起脚尖。

爸爸让我骑到了他的肩膀上:“这回看到了吧?”

“看到了看到了,他们过来啦!”


最后一幕,相信很多小朋友都会有共鸣,我们都曾在爸爸的肩膀上看过很多的风景,这一个宽厚的肩膀,是无数人共同的温暖记忆。

舞龙是中国的传统民俗活动之一。长长的龙跟着绣球做各种动作,穿插,不断地展示扭、挥、仰、跪、跳、摇等多种姿势。


舞龙绝对是小朋友们最爱看的活动之一,因其气势恢宏,变化万千,间或还燃放鞭炮,焰火,多有云灯相随,并且常常在夜里舞,因此又称舞龙灯。


但你知道吗?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之用。因为自古以来,龙对于人们来说,不仅是祥瑞的灵物,更是风雨的主宰,因此逢旱或逢涝人们都会祭祀祈愿,求它开恩庇佑。主持祈愿仪式的巫师术士,会模仿龙的活动姿态,回旋舞动,以求达到祈雨祈晴的效果,这就是舞龙的原始起源。新年舞龙,也有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寓意。后来渐渐就演变成一种民间娱乐活动,在喜庆的节日里,人们手舞长“龙”,宣泄欢快的情绪。


“龙”是中国华夏民族世世代代所崇拜的图腾,世界上凡是有华人居住的地方都把“龙”作为吉祥之物,在节庆、贺喜、祝福、驱邪、祭神、庙会等期间,都有舞“龙”的习俗哦~~


大年初三,下雪了。我在院子里玩堆雪人,结果好运硬币不见了,怎么也找也找不到,我急哭了。


这个小细节为下面的情节埋下一个小小的伏笔哦~~作者真的把孩子的心理揣摩得很到位,最心爱的东西不见了,当然就要急哭啦~~


我哭的稀里哗啦地,爸爸说要再给我一个,我也不肯要。后来硬币找到了,那天夜里,我睡得特别香……

早上一起来,我就看见妈妈在为爸爸收拾东西----爸爸今天要走了。


妈妈一边收拾一边抹泪的动作也让人动容不已。分离在即,一别又是一年!任谁也会不舍。


爸爸很快就收拾好了,他走到我身边,蹲下来用力抱住我。他在我耳边轻轻地说:“下次回来,爸爸给你带一个洋娃娃,好不好?”

“不!”我拼命摇头,“我要把这个给你……”


“我”要给爸爸什么呢?


我把那枚攥了很久的暖暖的硬币放到爸爸的手心里:“这个给你,下次回来,我们还把它包在汤圆里噢。”爸爸没说话,他用力地点点头,搂着我不松手……

年虽然还没完,但爸爸却要踏上征程回归工作了。这几组图,字里行间以及图中的每一个细节,都把爸爸朴实的父爱展露无遗。这短短的几天里,爸爸努力弥补着不在的时光中缺失的爱,点点滴滴地建立起孩子的全心信赖,而孩子把最珍惜的好运硬币交给爸爸,又传达了她心中浓浓的不舍。


最后这张图,绘本君一看到就泪了!

这样的相聚离别在每一年的春节期间都会上演,稚稚幼儿与父母,垂垂老人与子女。它反映的是许许多多国人的现状,故事中的父亲也是千万父亲的缩影,为了更好的生活,远离故土,骨肉长期分离,造就了大量的“留守儿童”。而每一年,久别的父母都要重新构建一次与子女之间的信赖,尽力弥补缺失的情感。300多天的分离,换得短短数天的团聚,这样的相聚时光最是弥足珍贵。


这是一本充满了浓浓的中国味的绘本,但它却又不仅仅是向人们介绍中国民俗,它将民族传统文化、现代生活内涵、儿童心理情感巧妙地融为一体,相当具有人情味、历史感、艺术美。


这是一个普通却能令所有中国人都动容的故事,它建立在热闹的氛围之上,却苦乐参半。故事很平实,生活细节却很动人,在热闹的映衬下,反倒更显出含蓄的魅力,也非常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也吸引了我们的文化迥然相异的外国人。


有网友评论:

《团圆》恰如其分的结合中国的文化特色和人类对家庭亲情的共同渴望,成功的跨越了文化和语言的疆界。


美国《出版人周刊》则这样评价:

这是一幅令人记忆深刻的图画,它记录了中国最为快乐的节日,并且见证了贯穿其中的感人亲情。


团圆,是人们对情感的需求,人与人之间的梳理与维系,这种感觉世界共通。也难怪这部作品,能让《纽约时报》高看一眼。


这部感人至深的作品由80后图书编辑余丽琼撰文、故事融合了作者儿时与父亲的记忆,是其埋藏在心中多年的情结。



她曾如是描述自己的创作心路:


因为离家很远的缘故,已经习惯了对家乡和父母的遥望,这些遥望常常是伴随着童年的回忆一下子涌到我面前的,这一涌就总是湿了视线。每到回忆的深处,我都恍惚觉得那些时光的温暖并没有走远。


印象中我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因为盖房子的原因经常出差。如同当年的父亲一样,故事中赶回家团圆的“爸爸”在用心一点点建立家园的完满,建立起女儿对他的重温和信赖。其实,他给孩子带来的何止是家的感觉和爱的抚慰,带来的还有孩子投入的依恋,和“爸爸”离去后再次的守望。


而插画则由创作过多本中国原创绘本如《棉婆婆睡不着》、《香香甜甜腊八粥》的图画书作家朱成梁操刀,细致的水粉画将水墨江南的美细腻地呈现,让孩子在读绘本的同时培养美的鉴赏力。


看看这江南古镇,白墙黛瓦,小桥流水,美不胜收。



很多人都说,我们的年味越来越淡。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过年的形式和思想确实也在转变,不过很多习俗仍然一代接一代地传承着,而且最重要的核心灵魂“团圆”一直未曾变改。因此才会年复一年,春运车票依然一票难求。即使堵塞苦、奔波苦、相聚时光短暂,人们仍然义无反顾地在回家的路上往复。


这种对家的无限牵念,透露出浓浓的人情味儿,才是打动人心的关键所在。希望通过这一本绘本,可以让我们的孩子更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找回丢失的中国味儿,让这些优秀的文化能够继续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另外,虽然是英文版,但也不要担心孩子会看不懂,这本书的适读年龄是5-12岁,里面的单词也不会很复杂。而且孩子还可以学到一些传统食物或民俗的单词,如汤圆(rice ball)、鞭炮(firecrackers)、红包(red elvelope)等等,也有很多拟声词,像鞭炮声“pop”、“bang”等等。


不过,虽然适读年龄是5岁+,但绘本君认为3岁+也可以读了,粑粑麻麻们可以让孩子这样读:3-4岁只看图画,里面的很多元素,像舞龙、红包、包汤圆等是不需要文字也能感受到其中的意思的;5-8岁可以跟孩子一起共读,跟孩子聊聊各种年俗的特点由来,让孩子了解民俗文化;9岁以上则可以让孩子自主阅读,不懂的单词或疑问可以尝试自行搜索或请教爸妈。不同的年龄有不同的读法哦~~


最后,绘本君还要再科普一个小知识。


先看看英文版与中文版的对比。

英文版以红色为主色,封面是一家三口吃汤圆的情景。中文版则以一家三口相拥入眠为封面。


从这里就可以感受到中西文化的差异,英文版的定位,是希望通过这本绘本来让外国人更了解中国,而原版,作者可能更希望通过这本绘本来传达一种情感和对留守儿童的关爱。


为什么以红色为主色?因为在外国人的眼中,红色就是中国的代表色啊!


那为什么红色会成为中国的代表色呢?是因为红色自古以来就有喜庆、吉祥的象征,而且有驱邪镇恶的作用。


而红色之所以成为吉色,有驱邪的作用,也与之前贴春联时所说的“年”兽有关。这个典故是说每年的除夕夜,“年”都要出来为祸人间。有一次,正当它准备兴风作浪的时候,却被人们欢庆春节时燃放的爆竹吓到。有胆大的村人趁它慌张之际,手持火把出来追赶。看见熊熊火光,“年”吓得狼狈逃窜。人们发现,“年”害怕响声和红色(火光是红色的)。于是,民间便形成了过年放鞭炮,贴红纸的习俗。


所以,灯笼是红色的、春联是红色的、龙是红色的、鞭炮是红色的、红包也是红色的、新衣裳也是红色的哟~~绘本的扉页,当然也是红色的!跟孩子一起共读的时候,可以引导孩子细心观察一下,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哦~~


而因为红色是吉色,所以中国人婚嫁要用红色做嫁衣,生了宝宝要吃红鸡蛋,就连我们的国旗也是红色的!看到这,小朋友们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外国人会把红色当做中国的代表色了!


这是一本适合在春节期间,一家共读的绘本。如果你想将它收进书架,点下方二维码或“阅读原文”就可以了哦~~


-END-


你可能还想看


哇!Peppa Pig也过中国新年?


《棉婆婆睡不着》:

每个不眠的夜晚,都是深深的牵挂


▼温馨晚安书、唯美清新的旅行书《Hello World》……点击下方二维码购买,让孩子在英语阅读中自然浸润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