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故事游安徽】热烈奔放的蚌埠花鼓灯
一道美食,芳香肆意,回味无穷;
一栋建筑,雕刻精细,别具一格;
一段戏曲,动人心弦,源远流长。
今天我们将带您欣赏《热烈奔放的蚌埠花鼓灯》。
花鼓灯一响,脚底板发痒。这句淮畔民间的土话,道出了花鼓灯的魅力。在沿淮地区,说起花鼓灯家喻户晓。花鼓灯是汉民族中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人或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于一体的民间舞种。据史料证明,花鼓灯最迟源于宋代。经过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发展,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以安徽蚌埠、淮南、阜阳等为中心,辐射淮河中游河南、安徽、山东、江苏四省二十多个县、市的播布区。
花鼓灯是汉民族舞蹈的典型代表,其中蚌埠花鼓灯包含四百多个语汇、五十多种基本步伐,瞬间舞姿复杂多变,这些构成了花鼓灯丰富系统的舞蹈语言体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花鼓灯(蚌埠花鼓灯)代表性传承人娄楼:
就是特别的丰富,所以花鼓灯呢,它的整个的热烈奔放代表了汉民族的这个性格,这个花鼓灯锣鼓一敲,在玩灯的时候,就把别人整个的情绪都带动起来。
1953年,蚌埠市花鼓灯歌舞首次进京参加全国民间歌舞调演。花鼓灯既有南方民间艺术的秀丽,又有北方民间艺术的粗犷,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花鼓灯(蚌埠花鼓灯)代表性传承人娄楼:
要说起花鼓灯风格,有北方的粗犷,有南方的柔美秀丽,为什么这样说,那个锣鼓一敲,蹦起来打起来跳起来,然后鼓架子有刚劲有力的舞蹈姿态,这个兰花呢,所以兰花从来不会丢掉扇子和手绢,因为扇花手绢的花在手上啊,翩翩起舞,特别有女性优美的感觉,所以就讲风格有南北方的不同。
1962年,17岁的娄楼被选进蚌埠市文工团并参演了该团编创的花鼓灯代表剧目《摸花轿》,从此与花鼓灯艺术结下不解之缘。也正是因为这次参演机会,她得以结识“冯派”花鼓灯创始人冯国佩并拜其为师,师学花鼓灯表演中女性角色“兰花”。
蚌埠花鼓灯传承人娄楼
蚌埠花鼓灯传承人娄楼演出排练照
2006年,在文化部门的努力下,蚌埠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统舞蹈类别。
2018年5月8日,娄楼被评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在,这位花鼓灯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编导、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把自己的主要精力投入到了花鼓灯的教学和传承。
原来在艺术专业团体教的比较多,但是后来因为我们花鼓灯被国家定为非遗传承的这个项目以后,这个包括乡间啊都非常重视,各个社区啊都特别感兴趣,所以呢,就在不同层面上传承。
这几年,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等高校都邀请娄楼去教授民族民间舞传习课程,同时娄楼还在编写花鼓灯流派风格的精品课程、帮助制定相关考试标准。
这个动作应该怎么做啊?我做示范,他做的哪里不到的我要和他说,这个地方风格应该这样,风格上我一定要叫他把握住,要不然你不是花鼓灯了,就是要标准化吧。
娄楼创作的《兰花赋》,以展现淮河岸边女性风采为主的花鼓灯群舞作品。该作品用人声代替嘈杂的锣鼓,来演绎出淮河女子的热情奔放和质朴爽朗;在音乐节奏方面,巧妙地运用西洋波尔卡的节奏形式,是捷克民族舞蹈波尔卡的元素在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花鼓灯创作过程中的大胆尝试,很具有时代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花鼓灯(蚌埠花鼓灯)代表性传承人娄楼:
现在时代不同了,状态面貌不一样。无论是成人、少儿、幼儿,我一直都在做这个事儿,我呢本着一个就是,我认为兼顾的继承才能有更精彩的发展。这个既然要是做传承人,怎么说呢?核心的东西,最有代表性的东西一定要给它继承好,然后才能传承好,才能传下去。
千百年来,花鼓灯的音乐、舞姿和韵律较为完整地保存了淮河人民生活、劳动、风情的记忆,承载了不同时期淮河流域的历史和社会经济文化,存储了淮河人独特的文化观念、审美情趣和民风民俗,并以活态的形式传承至今。如今,让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花鼓灯在社会上、在基层的影响正在扩大。当前,蚌埠各乡镇参与的花鼓灯保护体系已逐步形成,并指定文化馆为专门保护的实施机构,加强保护与传承,我们相信,未来的蚌埠花鼓灯这块文化瑰宝将会更加绚丽多彩、绽放光芒。
信息来源:安徽文旅微信
转载声明:文章部分图文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删除。
审核:王晶晶
主办单位:蚌埠市文化体育旅游局
▶2023年全国乒乓球锦标赛预赛比赛秩序、成绩公告查询入口
▶蚌埠,一座让你想来的城市
更多精彩内容
扫码关注我们
点分享
点收藏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