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中国式童年,饱受父母嘲笑与打击,最终“打”掉了我们的什么?

2017-05-27 版权出品 先生手账



文︱蔡尖尖,先生手账特邀作者,初心客厅专栏作者,尖尖而立,保持独立思考。

编辑︱吴娉娉  出品︱陈宗鹤先生

整理︱公众号“先生手账”(ID: czhapp)

—— 新都市年轻群体第一微刊



中国打击式教育,缺陷在哪?



01


小澈是好友的儿子,在他六七岁的时候,有次两家人一起在外面餐厅吃饭,他正在玩着有唐诗的小卡片,女儿因为从小喜欢认字,就从他手里拿两张读了一下上面的唐诗。

 

小澈很惊喜的说:“妹妹好厉害啊,居然能全部读出来呢!”


这时候小澈的妈妈说了一句话:“你看妹妹才两岁多就会看字读唐诗,你都上了一年级了,这么几首唐诗要背一个星期,太差劲了。”

 

话刚开头我就想打断,但已经来不及了,小澈眼里的光芒暗淡了,他怏怏不乐地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过一会又过来抢走了女儿手里的卡片,把她弄得大哭起来。

 

于是斥责声又响了起来:“这么不懂事,给妹妹玩一下怎么了!一点礼貌都没有!”


小澈眼里闪烁着委屈和愤怒的泪光,倔强地喊:“卡片是我的!”


我知道,他不是在乎这两张小卡片,是因为妈妈的话让他受伤了,但又没办法说出具体的感觉,不知道如何发泄情绪,只好做出攻击妹妹的行为,缓解自己的难堪和委屈。

 

我把他带到门外问他:“妈妈这样说让你很不高兴是吗?”


他不说话,点点头。


“妈妈这样说不对,小澈在阿姨心中是很棒的,你也会很厉害的本领呀,对不对?”


可三言两语只能勉强安抚一下他的情绪,作用并不大,自此之后也许因为心里的隐隐抗拒,小澈都没有再来过我们家玩了。




 

02


来自父母的打击,所造成的伤害效果不止是当下,它能够贯穿岁月,像一根针一样深扎在孩子的心头。


微博有一网友讲述:


初中时妈妈在KTV当众嘲笑打击她,让她感到无比羞辱,导致她至今都不愿开口唱歌。然而这件在她心中留下很深刻印象的事,妈妈一开始却是否认,接着说不过是开个玩笑,当女儿表示让自己很受伤的时候,妈妈却指责她玻璃心。


孩子因为过往想声讨一番父母,不过是重回到那个委屈的时刻,替自己辩解一回,却发现还要再一次受伤——是你自己不够坚强,埋怨父母干什么。

 

孩子可能只是想得到一句“对不起,爸爸妈妈当时做得不够好,让你受伤”的类似句式,得以释怀,放下过去的委屈愤怒。然而左冲右突的情绪不但没有得以释放,又再次被填充,堵塞,回流。

 

这种感觉,光想想就让人难受得慌。

 

这条微博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并留下了一个个幼时或者直到现在依然被父母讽刺、嘲笑、打击、辱骂的故事,这一个个控诉后面,藏着多少人年少时暗暗流下的泪?





03


经常会看到一些新闻,很多孩子因为成年人眼里的“小事”就选择离家出走,吃安眠药,跳楼等,总是有人说现在的孩子过于娇生惯养,心理脆弱不过是因为经受的打击和挫折不够。

 

也经常有人说,原生家庭成为很多人逃避改变的借口,作为一个成年人,完全有足够的认知能力去分辨事情的对错,重新选择自己的路,不能再这么玻璃心。


在这里首先得强调,“玻璃心”一词是不适于应用到亲子关系上面去的。

 

亲子关系是本体,而其他关系都是客体。客体关系不过都是亲子关系模式的各种延伸,父母就像滋养输送养分的树干一样,其他东西不过只是枝叶,所以来自父母的打击,与他人给孩子伤害的程度是截然不同的。


中国式的打击教育谬误,需要我们的父母们意识到几个重要的问题。


一、打击教育,是父母对自身的不满的焦虑投射


亲子关系的问题,基本上都是父母自身问题的自我投射。


父母把对于自己现状的不满和愤怒,焦虑和失败,投射到了孩子的身上,甚至希望通过孩子扭转自己的命运——学历事业无成,就希望孩子读书好,贫困就会催生孩子多赚钱的寄望,社会关系受挫,就会希望孩子当公务员。

 

焦虑和挫败典型的投射,就是 “别人家孩子”,很多孩子会努力去达到这个标准,希望扭转父母对自己的种种否定,但一辈子都很难达成。因为父母本身没得到改进,对外的投射就不会停止。

 

 

二、孩子内心的坚强和力量来自真正的爱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童年常常是得到充足爱意的孩子,真正的爱,是把孩子当成了一个独立的生命体来尊重,并且给予正确的保护和必要的限制。


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延伸、附属品,通常就会产生家庭暴力、溺爱、否定。


有些父母打击否定孩子的时候,还要说:“我是为你好”。当伤害戴着爱的面具出场,就会让孩子们长大后,认为亲密关系应该是互相挑刺的交流模式,不会正确表达感情和需求,再使用这种错误的方式去“爱”别人。

 

很多励志故事的主角也许在物质上吃尽苦头,但他们的精神世界非常富足,背后通常有深爱他们的父母或是引导者,他们坚强和内心的力量,并不是来自于外界的挫折和苦头。

 

孩子的内心坚强和自信,是明白父母是无条件爱着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


是明白在外跌到多少次,背后都有稳定的能量支援。而不是在外受伤,还要受到来自父母的双重夹击。

 


三、真正的挫折教育,不是打击与否定


打击否定孩子,并不是许多父母口头上“让你成长的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是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给予鼓励和建议,帮助孩子跨越困难,而不是人为地设置挖苦嘲笑。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 ·德威克指出,一个人面对困难挫折时会有两种心态:

 

一种认为自己的能力和天赋是固定的,一切的困难和挑战都是“对自己的测验”,如果通不过这个测试就说明自己的能力有问题,称为固定心态(Fixed Mindset)

 

另一种则认为,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不断提高加强的,他们喜欢失败,因为失败可以带给自己许多经验和教训,让自己得到成长。称为成长心态(Growth Mindset)

 

打击教育会让孩子成长为固定心态,拥有不了成长心态,同时还会分裂成为两个自我——孩子会感觉父母爱的只是那个优秀的自己,而那个不好的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长大后,一旦做不到某些设定的标准,就会开始厌弃自己。

 

深度输送爱的链接,从孩子出生那一刻就已经开始,如果真的希望孩子坚强,请你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爱孩子,这份爱和这份接纳会成为他人生路上最大的作战盾牌。



初心客厅(xinlishudaozixun),联合国际心理协会,汇聚顶尖心理学专家顾问和优秀心理咨询师团队,打造“线上疏导、线下咨询”服务平台。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先生手账


心理︱职场︱情感︱干货︱知识

最适合新都市年轻群体阅读的严选自媒体

那么多号,一个就够了

每晚子时,我在这等你


先生手账   出品  

公众号︱czhapp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