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110周年诞辰 | 永远的怀念——记老校长王震将军

纪念老校长诞辰的 八一农大青春在线 2019-05-26

半亩方塘 万千意向

农大一角 传播四方

永远的怀念

——记老校长王震将军

林雁秋 林涛

永生难忘的教诲

1990年8月6日,《人民日报》头版刊载消息:8月1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园一片欢腾,曾任这个学校第一任校长的王震与广大师生共庆建校三十二周年。王震鼓励大家,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培养既有奉献精神、又有专业技能的人才。消息的大字标题:《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王震满怀喜悦看望北大荒人》。

8月5日晚上7时,中央电视台也在新闻联播节目中,播映了以下镜头:8月1日,国家副主席王震来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在学校党委书记龚玉丹的搀扶下,缓步进人大礼堂,与师生共庆建校三十二周年。鲜花映着笑脸,校园里一片欢腾。

王老身为国家副主席,八十二岁高龄,特意选择“八一”建军节来看望八一农大师生员工,并和大家一起欢庆校庆,此情此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八一农大人永远不会忘记!

“八一”上午9点15分,天空晴朗,王老一行专程从佳木斯乘车来到学校。陪同来校视察的有:何康(全国科协副主席、农业部原部长)、刘江(农业部副部长)、王海彦(省委副书记)、张厚生(省府秘书长)、刁家运(牡丹江市市长),以及省农场总局局长刘成果、副局长刘文举等同志。

王老一行一下车,就受到全校师生员工的夹道欢迎。他愉快地和校领导一一握手,高兴地接受附小少先队员献花,并同早已在礼堂前面迎候的老转业官兵、正副教授、正处级以上干部合影留念。9点30分,当王老步人大礼堂时,全体起立,整个会场响起雷鸣般掌声,群情振奋,许多人的眼睛里闪烁着激动的泪花,全场洋溢亲切欢乐的节日气氛。

“我今天非常高兴地和大家在一起,庆祝解放军建军六十三周年,庆祝八一农大建校三十二周年,祝大家节日愉快!祝八一农大事业不断兴旺发达!……”“我这次来垦区,是代表江泽民总书记、杨尚昆主席、李鹏总理来看望大家的,并向垦区广大转业官兵、支边青年、农垦职工表示亲切慰问!向八一农大全体师生员工表示亲切慰问!”全校欢迎大会上,王老开宗明义,和盘托出了自己想念垦区想念农大的激越情怀。

八一农大是王老在1958年亲手创办的。王殿林校长在致欢迎词中,汇报了建校以来的发展变化和已取得的成就。王老赞许地说:“学校的情况,王殿林校长讲的,我完全同意。”

当他听王殿林校长讲到1989年北京发生政治风波期间,八一农大全校一天也没有停课时,高兴地连声说:“很好,很好。”

王老在佳木斯时已获悉八一农大创办人之一姜瑞元同志病故,深沉地说:“我当八一农大校长时,副校长是姜瑞元同志,他是总参谋部大校,是自愿从北京来垦区参加垦荒建设的,他对教育工作很钻。”这是他对已故部属和战友的深切怀念与公正评价。

“八一农大已是壮年了。要教育好学生,认清我国是一个有十一亿多人口、农民占八亿的大国,农业是基础。一定要搞好种植业、养殖业和加工业,一定要掌握生物工程、计算机等现代科学知识。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机会,培养既有奉献精神、又有专业技能的人才。”

“希望你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办出自己的特色,老中青三代人要团结起来,把黑龙江建设好,为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而努力!”这是王老对学校和全体师生员工的殷切期望。

王老讲话后,王殿林校长代表全校人员向老校长赠送了反映学校生活的纪念册。王老站起来接受纪念册,高兴地翻阅二十八年前他来校时和教师、干部的合影,久久不忍释手。

会后,王老一行乘车绕行校区一周。他一边兴致勃勃地观看优美的农大新校园,一边深有感触地说:“八一农大变化真大呀!”他还委托何康、刘江和刘成果等领导同志,就教育改革和科技兴农等问题,和部分教师、干部进行座谈,还叮嘱学校负责同志有事多向他们请示汇报。下午2点45分,王老临走前,还深情地同现任领导和服务人员合影。大家请他坐在当中的藤椅上,他把藤椅推开,坚持站着和大家合影。临别的时刻到了,王老和大家依依话别。当一位女讲师说“欢迎王老以后再来八一农大”时,王老风趣地回答说:“等你们当上教授时我再来!”王老上了车以后,频频地挥手向欢送的人群告别。望着他逐渐远去的身影,不禁勾起我们一长串隽永的回忆。

高瞻远瞩的决策 

镜头闪回到1958年春。一列列北上的火车,满载着不带领章和肩章的解放军转业官兵,急驰佳木斯市和密山县城。密山火车站前,矗立着两块醒目的巨幅标语:“密虎宝饶千里沃野变良田,完达山下英雄建国立家园”。汹涌的人流,汇成一片草绿色。乘汽车的,坐马车的,步行的,像编成梯队似地向着预定的各个国营农场前进。这是共和国农垦史上壮丽的一幕。十万转业官兵积极响应中共中央“上山下乡”的号召,怀着“向地球开战”的豪情壮志,浩浩荡荡地向北大荒进军了。部署和指挥这场开发建设北大荒战役的总指挥,是当时的中共中央委员、国家农垦部部长、解放军上将王震同志。

黑龙江省东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汇流的广嘉平原——三江平原,一向被人们称为“北大荒”。随着这支强大的生机勃勃的生力军的涌进,这块沉睡千年的亘古荒原开始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国营农场由原来的五十多个一下子激增到八十多个,人口接近五十万人。王震将军高瞻远瞩,预见到黑龙江垦区大发展后,急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干部和管理干部,由他倡议,农垦部党组织决定,创办一所东北垦区自己的大学,以适应农垦事业大发展对人才的需要。1958年7月19日,按照农垦部的指示,铁道兵农垦局宣布成立这所大学的决定,于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诞生了。

这所大学创建初期的领导成员,也是由王震将军提名,经中共农垦部党组研究决定的。校党委书记由中共牡丹江地委书记、铁道兵农垦局局长、党委书记王景坤兼任,副校长是姜瑞元、周世英,党委副书记是陈万才。1960年10月,陈万才调出后,又选调了老红军周长清任校党委副书记。据姜瑞元回忆说:“我是在7月27日到任的。这以前,在八五三农场任场长。一天,王震部长来到农场,找我谈话,说:‘你是知识分子,现在要你去新成立的农大担任副校长。校长由我兼任,我不在校时,由你主持学校工作。你把工作交代交代,马上去报到。’关于王震部长亲自兼任校长的事,他在铁道兵农垦局有关会议上曾明确宣布过。陈万才到职稍晚。在我匆忙到任之前,周世英副校长和政治部副主任王国沛等人早已到校开始做筹备工作,因为八月初就将有一千多名学生入学。”

寓意深远的命名

八一农大最初的名称是:铁道兵农垦局农业大学。校址选在密山县裴德境内原密山农校和密山技校的旧址上。这里早先还是侵华日军关东军竹木部队(炮兵司令部)遗留下来的破兵营。农大第一期从垦区内部招生一千多名,绝大多数是解放军排以上转业军官。8月6日是报到日。学生入学以后,八幢平房住得满满的。人多,议论也多。大家对艰苦的物质条件倒没有太多计较,虽然睡的是双层大通铺,毕竟比农场的马架子强多了,何况还有电灯和自来水。大家关心的是好不容易上了大学,怎样在大学里好生做一番学问。在议论中,也谈到了校名,总希望有一个叫得更响的校名。

10月间,农垦局草炭积肥现场会在八一农大召开,王震部长也来了。学校举行全校师生员工大会,请校长讲话。

王震身穿军便服,操着浓重的湖南口音,时而慢条斯理,时而高亢激昂,说着说着,突然停顿下来,展示一张纸条,说:“有个同学建议我给学校命名……”只见他含着微笑,略加思索,胸有成竹地说:“就叫‘八一农业大学’怎么样?”他接着说:“用‘八一’来命名,就是要农大保持和发扬我军的光荣传统,用共产主义精神来教育学生,培养又红又专的专门人才,以便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援和武装垦区……”

他简要地回顾了人民解放军从“八一”建军以来走过的艰苦而光荣的历程,展示了黑龙江垦区的现实条件和发展前景,勉励大家要坚韧不拔,克服困难,像攻克敌人的堡垒那样,去攻克科学的堡垒。

学校名称,以后又经过几次改动,但“八一”两字始终保留着。1959年6月,经学校报教育部批准,正式定名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文革”中,有人把校名改来改去,三次改名,都抹掉了其中“八一”两字(如东北农垦大学、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大学、黑龙江农垦大学等)。1978年7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王震同志,当他听到八一农大来人的汇报后,气愤地说:“校名不能改,不能改,是谁给改的?他们就是讨厌‘八一’两字。不行,要改回来!”1978年10月,经上级批准,学校正式恢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名。

冠以“八一”,不仅涉及学校的名称问题,更重要的是规定了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办学指导思想。建校初期,姜瑞元一次去农垦部开会,王震同志找他谈话,指出:“没有办学经验不要紧。你不是上过延安抗大吗?用抗大的精神来办学,没错。”正是遵循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和王震同志的意见,学校从一开始就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党的方针政策教育学生,把延安抗大的“三八”作风规定为学校校风,使学校从建校开始就坚持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师生勇于克服困难,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明显与一般高等院校有别。

第一期以解放军转业官兵为主的学员入学后,在校党委的领导和王震校长讲话精神的鼓舞下,继续发扬解放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意气风发地参加秋收、伐木、兴修水利、开荒、基建、工副业等各项建校劳动,大部分班级还曾经奔赴学校附近的青年水库修筑长一千多米、高十二米的大坝,从中涌现出“红旗一连”和红旗标兵张俊峰等众多的先进典型。艰苦的建校劳动,不仅使学校在北大荒的严酷环境中站稳了脚根,而且锻炼了人,熔铸了好的作风。通过“以高带低、以老带新”等方法,一个年级带一个年级,一个班带一个班,使后来从社会上统招来的各系、各专业、各年级的学生也都受到了熏陶,全校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校风。1966年,校党委曾经把校风归结为四句话:“勤奋学习,艰苦奋斗,团结友爱,实事求是”。八一农大历届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都比较受用人单位欢迎。用人单位反映,八一农大毕业生专业知识不比其他高校的学生低,这些毕业生有四个优点,其他高校的学生却比不了:一是留得住,二是吃得苦,三是去了就能顶岗,四是动手能力强。师生们用实际行动证明,我们没有辜负老校长的期望,我们给校名中的“八一”两字添了彩。

独具特色的治校方略 

万丈高楼要靠设计师的精心设计,大海航行要靠船长的准确把舵。建校伊始,百事待举。那些年,学校的所有大事都要经过党委研究拿出意见,差不多最后都是请示王震老校长才定案的。

1958年秋,正赶上教育大革命的形势。党中央关于“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就是在这个时候发布的。8月下旬开学后,学校开始只开两门课程:一门是整风。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统一思想;一门是生产劳动。全是真刀真枪,一点也不含糊。当时,有些同学想不通,认为应以系统学习理论为主,生产劳动那么多,还不成八一农场了。

当时学校编成了一个民兵师,学生按民兵组织形式由原来的几个系改编成八个连,党支部建在连上,上自党委、政治部,下至各个党支部,思想政治工作是十分严密细致的。一次,姜瑞元针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在党的干部会议上讲了一席话:

“王震部长对我说过,他参加了中央工作会议,参加了党的教育方针的制定。他说:“我知道,整个过程我都知道。旧中国大学培养的学生,脱离生产,脱离实际,书本知识学的再多也没有用。我们学校要和旧大学不一样,要翻过来办。教育要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脑力劳动要和体力劳动相结合,这应作为我们办学的指导思想。”’

经过学校各级党组织的教育,同学们终于领悟到学校之所以开这两门课的用意,通过亲自参加整风学习和生产劳动的实际体会,终于把思想统一到党的教育方针上来,自觉地投身到教育革命中去。

我们学校在教育革命中,较少旧思想的包袱,根据农垦事业的特点,以及王震部长提出的“三结合”的指导思想,曾经做了一系列颇具特色的探索。例如,坚持在生产基地办学,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一个完整周期的农业生产劳动,首先取得一个熟练农业工人的资格,而且都要熟悉并会驾驶机车;在总结生产实践体会的基础上,师生合作,自己动手编写教材,包括国内尚属空白的《国营农场管理学》教材。学校还特意开辟了一块大豆高产试验田,同学们习惯地管它叫“部长试验田”,精心侍弄。王震部长看过这块试验田后曾风趣地说:“种大豆,第一年打一百斤,第二年打二百斤,第四年打四百斤就毕业。”当然,作物产量是不可能逐年翻番的,这句话只是强调学生要重视在实践中实习,要从生产成果上体现和检验学习成果。他还说过:“该读书的时候就要好好读书。那就要‘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拉着长音抑扬顿挫地说着,引得同学们一片笑声,在笑声中让同学们自己去琢磨其中的辩证法。

1959年上半年,国务院下令整顿1958年新办的院校。学校面临着向何处去的严重问题,条件如不具备就将下马。这时,以王震部长为首的中共农垦部党组果断决策,八一农垦大学不仅要办下去,而且要办得更好,同时决定将八一农大作为国家农垦部直属全日制高等学校。消息传来,全校师生员工皆大欢喜。接着,学校制定了相应的规划,将原有第一期学生编为国营农场管理系,同时增设农学、农业生产机械化和畜牧三个系和相应的三个专业,这三个专业当年参加全国统一招生,经报请国家教育部获得批准。

在这转轨的当口,那年5月,王震部长在一次师生座谈会上说:“第一批入学的转业官兵学生,要培养成为垦区国营农场的各级指挥员。他们经受过部队的锻炼,受过党的多年教育,有实际工作经验,经过在学校四年学习提高以后,将来在国营农场的各级领导岗位上,要挑起全面责任。那三个系从社会上招来的高中毕业生,经过四年学习,要培养成为农学家、工程师和畜牧师,成为农垦战线上的参谋。”这真不愧是将军的慧眼,知人善任,各扬其长,因材施教,量力使用。

以后,农管系学生毕业了,分配到国营农场担任生产队长、畜牧队长、修配厂长、分场副场长和机关科室干部的都有;其他三个系的毕业生则分别担任农业、机务、畜牧技术员一类的职务。两相结合,使国营农场干部队伍的结构得到显著的改善。1988年“八一”,学校三十周年校庆时,在返校同庆的众多校友中,我们留意了一下,担任农管局局长、副局长和类似职务的就有10多个:王直敏,牡丹江局副局长;苗泽波,建三江局副局长;刘廷佐,建三江局局长;易靖汉,嫩江局副局长;吕振祥,嫩江局副局长;刘兴,红兴隆局副局长;杨修歧,宝泉岭局副局长;刘大鹏,北安局副局长;熊传礼,农垦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巩永振,农垦科学院党委副书记……

建校初期,教师奇缺。针对以转业军官为主的学生的特点,王震部长指出,这批学生可以采取“自学为主,教师辅导”的办法。在“能者为师”的原则下,学校还挑选出一些文化程度较高、有一定生产实践经验的学生,担任“小先生”,在教师指导下,给同学们上一些辅导课。在明确为全日制学校之后,师资短缺的矛盾显得更加突出。王震部长曾对姜瑞元说:“可以到垦区范围内挑选一些摘帽右派的同志来校当教员,教自然科学的课程”。于是,姜瑞元立即责成人事部门派人下去选调,终于请来了三十四名,缓解了燃眉之急。王震部长还直接向国家计委和北京农业大学要应届毕业生,邀请北农大著名专家教授蔡旭、李竟雄、孙渠等人来校讲学,并亲自向东北农学院换教师使学校的教师迅速激增到二百三十五名。杜甫有两句诗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王震部长这些卓有成效的努力,无疑是及时雨。当年这批年轻教师如今早已成长为正副教授了。例如,汤树德教授,当初是从学生中选拔的“小先生”,如今已是著名的农业微生物学家了;刘惕若教授,当初是从沈阳农学院换来的讲师,如今已是著名的植物病理学专家了,他主持的科研项目已取得了累累硕果,其中“小麦赤霉防治技术的研究”,解决了多年吃“头痛面”的苦恼,经鉴定,有创新和突破,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获得国家级奖,本人曾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被广大群众和各大报刊誉为“农作物病害的克星”。

士兵少不了枪,学农垦、干农垦的少不了农机具。王震部长很关心学生的机务实习。1959年春,在他的指示下,农垦部一下子给学校调拨了十台全新的斯大林—100号拖拉机,以后跟着进了配套农具。老师、同学围着这些新“铁牛”老是看呀摸的,喷喷称道,都说“这是校长给我们送来的最好的新春礼物”。从此,上课、实习以至远征内蒙古呼盟和湖北荆州地区开荒,都用上了真家伙。学校原来接收密山农校的耕地只有七八百亩,1959年师生们用这十台拖拉机开荒种地,当年就达到两万亩,并成立了机耕队。农机老师钱简可、狄超义、朱文莲、吴美云等人,当年都是手把手教学生驾驶机车开荒的有功之臣。吴美云,华侨,出于对全国第一个女拖拉机手梁军的仰慕,毅然从印尼雅加达主动归国,当时她还是一位年轻的姑娘呢,可一上了机车就忘了这一点,往往连续作业二十四小时,甚至于三十六小时,这是一种完全主人翁式的创造性劳动,它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凭着这种忘我劳动,师生们为学校创下了最初的基业,也为向科学进军开辟了前进的基地。

王震部长还很关心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1960年全国遭受严重的自然灾害,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的印刷厂下马。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张际春得知王震部长在北大荒创建了一所大学,就打电话问他要不要这个印刷厂。王震部长马上给中宣部作了肯定的回答,并通知学校立即派人到北京办交接手续。姜瑞元按此通知后,马上派人去北京,把文改会印刷厂的厂长、技工和印刷设备全部接收回校,使学校的教材建设迅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王震部长对学校校舍的建设非常关心。根据当时虎饶垦区建设的总体设想,为使虎林成为将来这个垦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他决定八一农大在虎林建校,并指出要按照国家关于高等学校用房的标准进行设计,教学主楼要建成六层的楼房,大理石贴面,两年全部建成,将来虎饶县县委和学校合署办公。后因国家于1960年遭受特大自然灾害,学校只在虎林西岗盖了一幢二层的学生食堂楼就停建了。虎林新校址停建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一次,他来校视察,听学校几位搞基建的老工程师讲,原密山农校校址的地下管道、水源地都是现成的,离火车站只有两公里远,整个环境要比虎林西岗好得多,如在这里建校,可以为国家节省好几百万元。王震部长听后,十分赞赏,于是接受学校其他领导同志的建议和意见,当即决定就在密山裴德继续建校,对此,他还主动承担了责任,对姜瑞元说:“你们的意见是对的,我原来的想法错了。”从此,按照王震部长的指示,农垦部报请国家建委、计委同意,每年都给学校拨一笔数量可观的基建投资,使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的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在建校过程中,他特意关照,要给教授们盖一些比较好的住房,整个校园要很好地绿化。学校西院,原来是一片废墟,到了1965年8月,这里顿时变成学校的新教学区,一万平方米的教学大楼建成了,以后学生一号宿舍楼和学生一食堂也建成了,师生们兴高采烈地在新教学区四周,栽种了丁香、云杉、油松、杨柳、核桃等树木。冬去春来,花香袭人,绿树成荫,这所北大荒最早创建的高等学府,再不是旧模样了。如今,教学区高楼林立,道路宽了,到处是水泥铺设的路面,图书馆楼、农学楼、食品工程系楼、社会科学系楼、办公楼,还有学生二号、三号、四号宿舍楼、学生二食堂,都先后拔地而起,到处有花、草、树木,整个校园环境整洁、幽静、优美,到处都可以听到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课余时间处处可以看到学生们在打篮球或打排球或踢足球,每年举行的田径运动会更是一届比一届热闹。在东院生活区,附中、附小教学楼,助教楼、讲师楼、副教授楼、教授楼和其他住宅楼,还有幼儿园楼、宾馆楼、招待所楼、商业大楼、校医院……也都先后建成,整个学校真是旧貌换新颜。

山高水长的情谊 

八一农大,是黑龙江垦区的人才摇篮,又是垦区重要的科研基地。八一农大,是垦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和窗口,也是王震将军用心血浇灌的一块园地。作为国家农垦部部长、中共中央委员,他兼任八一农大第一任校长,直到1962年10月20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任命姜瑞元为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长,整整四年。

他身居北京,国事繁忙。但他心怀垦区,情系学校,从1958一1962年,他每年几乎都要来垦区检查工作三四次;每次来垦区视察,几乎都要来八一农大落脚。印象最深的是,一次是领着两位苏联专家来的,一次是陪同全国人大代表陶峙岳、曾泽生两位将军来的,因为学校计划增设中国语文系,那次他把当时身处逆境的著名诗人艾青、郭小川等人也带来了。记得1962年冬天还来过一次。他仆仆风尘,衣着朴素,总是穿着一件军大衣,那时,学校没有宾馆,最初连招待所也没有,从卫生所边上临时腾出一个房间,椅子是硬板椅,床是硬板床,只是被褥铺得暖和一点,他住下来从没有挑剔过什么。知道他爱吃辣椒和狗肉,到时候饭桌上端上这两道菜,其他有没有什么佳肴,都不在话下。记得是1962年,他做了胃切除手术,再来时面容消瘦多了,步态也显得有些蹒跚,原来那份口福也没有了,素菜淡饭,还得少吃多餐,所以走到哪里,都自带饼干。

他对领导干部要求严格,态度严肃,有时还十分严厉,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爱。可是对知识分子却是谦恭礼让,关怀备至。每次到校,总要召开教师、学生座谈会,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他视察过学生食堂,视察过试验田,他到青年水库看望过参加修建大坝的学生,还曾和教师、干部代表一起合过影。姜瑞元同志每次去北京汇报请示工作,总要带上一名教师,因为王震同志习惯于直接听取教师们的意见。

疾风知劲草,患难见真情。困难年代,师生们吃代食品,喝酱油汤,许多人得了浮肿病,师生们硬是省下口边的肥肉,把学生食堂饲养的四百零八头肥猪拿来出口,支援国家爱国还债。他给姜瑞元等领导同志来信说:“社会主义建设前进中的严重困难,要求我们鼓舞士气,克服困难……”他还告诉校园里不要种那些花花草草,要都种上苞米,每穗棒子都长到一尺二,首先要让师生吃饱肚子。他对陈万才同志说:“要想法调低小麦的上交数,适当增加学生的口粮。”学校给他寄去两斤代食品,他收到后,邮来两元钱,还来信表扬了学校做得对。在那三年经济困难的日子里,学校坚持按中央颁发的《高校六十条》办学,课时不减,课余时间师生们还得背豆秸,碾包米核,捞泥鳅鱼,解决肚子咕噜叫的问题。但是,教室里依然上课,球场上依然有球赛,生活中依然有歌声,周末依然有舞会。特别是王震校长来校的日子,校工会和学生会总要把舞会搞得更加红火。当悠扬的乐曲,特别是中四和慢三的曲子响起时,我们的校长,不,这时他只是一个老拓荒者,总是神情信然,翩翩起舞,和大家同乐。一曲《南泥湾》,往往把全场的舞兴引上了高潮。往昔的南泥湾,今日的北大荒,未来的共产主义大目标,精神融汇在一起,力量凝聚在一起,校长笑了,师生们全都乐了。带着更加坚定的信心,拓荒者们将迎接新的拼搏和考验。

以后,王震同志担任副总理,不直接掌管农垦系统,学校有事找到他,他总是亲切接待,尽量帮助解决问题。1988年9月,农业部召开全国农垦系统优秀教师表彰大会,辛惠普教授出席会议并向王老详细地汇报学校的发展变化情况,王老听后非常高兴,还站起来,亲手接过辛教授代表学校赠送的《八一农大校史》《校友通讯录》,还把赠送的八一农大三十周年校庆纪念章别在胸前。1989年5月间,密山市市长李云亭到北京王老家请示汇报工作,王老还向他详细地询问八一农大的近况。7月28日下午,在佳木斯农垦大厦会议厅举行的垦区代表座谈会上,当他听到姜瑞元校长病故时,心情很沉重,马上低下头表示哀悼;当他听到八一农大第一期的学生汤树德已经当上教授时,又高兴地笑出了声,并对学校建校三十二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满意,多次发出欣慰的笑声。


往期

精彩

109周年诞辰 | 今日此时,请一起为老校长王震将军点赞

小侬爱唠叨① | 用最走心的校园漫画,讲最值得注意的事

“农大版”手指舞 | 为中国点赞,为农大喝彩,为青年鼓劲


-HBAU1958-

图文编辑 |赵宏岩

责任编辑 | 子文 赵泽

文稿来源 | 八一农大新闻网

| 部分图片及文字可能来源于网络及农大人渠道 |

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微信/Qwertt12446  QQ/172770162

|用温暖和感动为你讲述农大人的故事|

投稿邮箱 | 2086662013@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