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学,“城”了!

天府发布 2022-07-22

本篇文章约2330字,阅读需要6分钟




4月26日-29日,成都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党代会报告提出,未来5年要坚定不移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


报告提出,为提高创新策源能力,成都要“着眼形成服务战略大后方建设的创新策源地,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高水平建设运行天府实验室,打造大科学装置等创新基础设施集群。”


成都科学城责任在心,使命必达。用了7年的时间,成都科学城拔节生长。


↑施斌 摄



从荒野自然的一块低洼之地,到如今的人旺业兴的未来“新城”,蔚蓝色湖水替代了原来的黄土,一栋栋“科技”味十足的建筑鳞次栉比,代表的是这座城的硕果累累——


引进“中科系”“中核系”等国家级科研机构25、引育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56、汇聚高层次人才433、高端科研人才5000余名……


↑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周勇良 摄


他们,在这里产出成果,他们,在这里定居安家。成都科学城有的不只是科技成果、科研项目,更多的是在这里聚集的人们、事物、产业、风景。它们的结合,带来更多的是知识的“输入”、“注定”的缘分、“恰如其分”的风景和无数种“可能”。
为了让更多的人感受或者在这里发生种种“可能”,《天府发布》将联合天府新区新经济局(成都科学城管委会),开设《科学,“城“了!》专栏,在第一时间、用第一视角,见证一座城的成长和未来。



2014年,四川天府新区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随之而来的是,国家级的机遇也降临在了成都科学城这片土地。


↑2015年,初次蓄水的兴隆湖已呈现出碧波荡漾的生机,周孟棋 摄


2015年,初次蓄水的兴隆湖已呈现出碧波荡漾的生机,一颗新城的种子在岸边种下。


时间快进到2018年。此时的成都科学城规划面积扩容到125平方公里,核心区73平方公里,沿着生态优美的兴隆湖、鹿溪河水系进行新城建设。


↑成都科学城,周勇良 摄


2018年,成都科学城已然是一副湖畔城市的模样。正是在这一年的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府新区。他指出,天府新区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节点,一定要规划好建设好,特别是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把生态价值考虑进去,努力打造新的增长极,建设内陆开放经济高地


“总书记当时所在的位置就在如今的天府新区规划厅。”四川天府新区新经济局相关负责人说,站在规划厅外,可以眺望整个兴隆湖沿岸的建筑。2018年2月,天府新经济产业园仅有A区和B区建成,C区和D区在建设中。独角兽岛、天府海创园、天府5G创新生态科技园、川港创意设计园等都在规划布局中。



经过4年的建设,兴隆湖周边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今的成都科学城规划面积132平方公里,准确把握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科学高地、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主阵地、西部(成都)科学城创新策源地、国家实验室和天府实验室承载地”战略定位,布局“一中心两基地,一岛三园”功能组团,着力建设“功能复合、职住平衡、服务完善、宜业宜居”的新时代公园城市。


↑独角兽岛,卢子剑 摄丨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在科技创新资源聚集方面,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等“高校圈”协同创新项目建成投运,中铁轨道交通设计研发中心、中电建金属结构研发中心等央企研发中心组团基本建成;高品质科创空间建设方面,天府新经济产业园四个园区建成投用,基本完成企业的签约入驻。独角兽启动区已经建成,天府5G创新生态科技园、川港创意设计园正在快速建设中。


“最近3年,成都科学城建筑群最大的变化集中在鹿溪河上游区域。” 新经济局相关处室负责人说,这一大片区域,在2018年时还是一片平地,现在绿道湿地已然呈现、高楼建筑拔地而起,科研机构和创新企业争相入驻。


成都超算中心


2021年10月25日,阔别一年多的兴隆湖盛妆归来。更多的产业也“抢着”在湖边竞相“盛开”:鹿溪智谷示范生态区建成鹿溪•馆里等7个生态价值转化项目投用,成都超算中心等“大装置”建成投运,宇宙线物理研究与探测技术研发平台等“大平台”正加快建设,中科系的“国家队”已有三家完成入驻,天府海创园一期建成,天府实验室顺利挂牌,一大批科研机构、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服务项目即将入驻。


而位于鹿溪河下游区域西侧华西天府医院,于去年10月顺利开院,同时,天府大道东侧凤栖谷数字经济产业园也正在规划建设中……随着这些项目的陆续建成投运,成都科学城的城市承载空间不断扩大,形成多点开发格局,一座现代新城正在全面崛起。



一直以来,成都科学城坚持深入践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时代重任,牢牢把握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方向,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统揽,全力推动创新策源和产业旗舰两大功能双向促进、双向赋能,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周勇良 摄


成都科学城坚持以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引领,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布局电磁驱动聚变大科学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交叉研究平台11个,引进“中科系”“中核系”等国家级科研机构25家,引育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校院地协同创新平台56个,初步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创新体系,汇聚高层次人才433名高端科研人才5000余名


黄尚斐 摄


同时,成都科学城聚焦绿色低碳、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软件等重点领域,引进海康威视、商汤科技等重点企业120余个;持续完善高新技术服务业生态体系,引进高新技术服务机构60余个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89家;坚持“人城产”营城逻辑,有序推进重大功能设施、公共配套设施、产业载体、人才住房等综合配套建设,建成投用鹿溪湿地、智谷绿道、凤栖湿地等生态项目,建设城市绿道60km,建成区生态空间占比达42%


未来,成都科学城将持续对表对标国家省市系列决策部署,锚定“创新策源地、科研主阵地”使命担当,不断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积极赋能产业基础能力高级化、产业链水平现代化,坚持以“人城科产”的发展逻辑,将公园城市特质充分融入到城市建设之中,为天府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四川昨日新增本土病例1例


▸成都疾控:最新来(返)蓉须知


▸成都重要通报,天府新区是他们

记者:刘倩婷

制图:李川

编辑:侯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