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是“早阳早好”吗?压力大会加重病情吗?热点问题答疑→

天府发布 2023-01-16
本篇文章约4860字,阅读需要13分钟

在新一轮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染性更强的背景下,随着冬季寒潮的来临,市民总感染人数出现上升趋势。那么奥密克戎变异毒株的致病力到底如何?确诊以后是否需要立即就医?“早阳早好”是正确的吗?普通家庭需要储备抗原检测试剂吗?


12月12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科主任梁宗安教授就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解答。


官方公布的信息显示,与之前的原始毒株、德尔塔相比,奥密克戎的致病力和毒性明显下降,那么奥密克戎目前的表现症状是怎样的?真的就像重感冒一样吗?

奥密克戎与既往的毒株相比,其感染力是增强的,研究认为一个感染者可以至少传染15个人左右。但奥密克戎的致病力和毒性下降得也很明显,主要表现在导致肺炎和其他严重疾病很少。


有研究认为,它的毒性可能只有流感病毒的五分之一。“确实有点像重感冒,但又稍稍不一样。”比如一般感冒病毒到底在人群中有多少人感染后没有症状,是没有调查的,但奥密克戎有。


调查显示,人群中感染奥密克戎以后,90%以上都表现为无症状感染,只有10%有症状,有症状的这部分感染者往往都是轻症,类似于重感冒,出现发热、肌肉疼痛,或出现感冒的其他表现。因此我们还是要引起重视,倡导到人多的地方戴口罩,注意手卫生,“一定要去接种疫苗,这个是很重要的。”


得了新冠肺炎是否要立即去医院?

肯定不需要。没有症状的人不需要去医院,另外出现伤风感冒、咽干等症状,也没必要去做核酸来确定自己是否确诊。即使有高热、肌肉疼痛,但无其他更多症状,个人认为也没必要去医院。但若高热不退、呼吸次数明显增加、呼吸困难明显、甚至出现意识障碍等,肯定需要及时就医。


阳性患者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属于高危人群?

一般来讲新冠肺炎高风险人群包括60岁以上的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体重超重很明显的人、大量吸烟的人,还包括怀孕的妇女。这类高危人群感染后,如果打了新冠疫苗第三针加强针,实际上症状很轻,去不去医院取决于你症状的轻重,可以按平时的就医标准来判断。


大众对于奥密克戎感到恐慌的原因有哪些?如何消除这种恐慌?

现在相当一部分人对感染新冠还是有点害怕,甚至恐慌。奥密克戎变异株同之前的毒株相比,差异是很大的。现在奥密克戎对人体健康几乎没有大的长期影响,也没有什么后遗症,所以大家不必过于担心。


确诊之后,从成年人到婴幼儿、孕产妇,不同人群应该吃什么药?

过多的药物治疗是没有必要的。对成年人来说,感染以后大多数是无症状,这部分人不需要吃药。


有症状的可以根据症状来决定自己要吃什么药物。这其中最需要处理的还是发热、肌肉疼痛等问题。可以用解热止痛药来解决,比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药物作为感冒药一般是混合制剂,个人主张大家买单一成分的解热止痛药即可。治疗感冒的中成药和解热止痛药物如果有相同成分,最好不要同时使用。


目前使用最多的是对乙酰氨基酚,一般0.5克/片,一天可以吃3~4次,一天最好不超过2克,连着用药一般不超过三天。


婴幼儿感染后出现重症的很少,几乎没有。婴儿感染后,有症状还是对症治疗,选择婴幼儿的解热止痛药即可。


孕产妇感染后大多也是对症治疗,只不过选择药物时要根据不同孕期选择不同的药物。具体如何用药,要咨询建卡的产科医生。


“早阳早好”是正确的吗?

有专家认为“早感染早好”是有道理的,因为现有研究提到感染奥密克戎以后,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至少有80%左右或更高的几率不会再被感染。


也有学者提到晚感染更好,因为现在我们刚刚调整了防控政策,可能短时间内感染的人很多,这时候感染,可能会面临医疗资源的挤兑,所以提醒大家还是要注意防护。


普通家庭需要储备抗原检测试剂吗?

首先你要明白你去查抗原的目的是什么。目前大多数都是无症状感染者,“如果你是无症状,你为什么要去查?”其次,即便你有症状也很轻微,也没必要去查。再者,现在走到哪里都不需要查核酸,“你去查来干什么呢?”


当家庭成员确诊后,如何避免传染幼儿和老人?

确诊后最好自己单独住在一个房间,不和其他家庭成员同吃同住。如果做不到,在家中要注意戴好口罩,出门注意洗手,不同时吃饭等就可以了。大家要有这样的心态,奥密克戎感染就是一个重感冒,不管在哪个年龄阶段感染,基本都能在短时间内康复,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大家不必过多担心。


有必要每天补充维C吗?

如果你平常不吃,现在也可以不吃,如果你平常都在吃,现在也可以吃。


有哪些基础疾病的患者在感染后需要重点关注?

第一是有恶性肿瘤的患者,第二是有免疫相关疾病的人群,第三是器官移植的病人。



你是否有这种感受:当身边有人确诊时,你就开始陷入恐慌,开始不停测抗原、不停洗手,甚至窝在家中不敢出门。你会去刷各种有关疫情的信息以稳定自己的焦虑情绪,但你会发现,越刷越焦虑,甚至没确诊都出现了嗓子疼、头晕头痛等新冠症状。


这是怎么回事?又是出于怎样的心理?普通人应如何缓解?当家人确诊时,你该如何给予照护?就此,记者采访成都市第四人民医院九江院区(成都市心理健康中心)综合部主任、心理治疗师何宗岭博士进行解答。


当下,部分市民出现恐慌情绪,一旦发现周边有人确诊,就开始陷入恐慌,甚至不敢出门。这是出于怎样的心理?公众应如何正确面对?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公众有焦虑、恐惧是一种自然的心理现象。面对未知事物感到恐慌,我们都希望寻找心理上的掌控感,以此增加安全感。


因此,适当的焦虑会起到保护作用,“因为你对一个事情感到紧张,你就会尝试去应对、解决它。”但把这种焦虑过度扩大就没必要,甚至会因为过度焦虑陷入疫情“陷阱”,影响正常的生活、工作。


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做一些尝试,避免焦虑情绪蔓延。首先,尝试给自己做心理建设,“没有人能够把风险降低到零”。除了合理关注疫情相关信息外,学会聚焦当时当下,把精力分散到生活中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上,培养自己在生活中的效能感。


其次,面对“爆炸式”的疫情信息,如果不进行筛选,当得到的信息太多,且相互矛盾时,就会产生困惑,影响自我效能感、增加焦虑。我们建议公众尽量通过官方途径了解最新的信息,谨慎看待未经证实的自媒体信息,学会信息筛选。


当我们出现焦虑时该怎么办?

可以尝试进行自我心理调节。适度、短暂的焦虑并不会影响我们的健康,可以在心理上容忍、接纳它的存在。既然无法改变现状,不妨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这样在真正面对疾病时也会更加从容。也可以在生活方式上进行调整,保证规律、充足的睡眠,适当的身体锻炼,坚持做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提高自己对生活的掌控力;也可以学习肌肉呼吸训练放松法,帮助自己身心放松。


青年人作为家中“主心骨”,此时难免会对家中的易感人群老人、小孩感到焦虑,建议此时他们该如何做好自我调节?

由于老人、小孩在接受疫情信息方面无法做到像青年人一样理性筛选,特别是老年人,在接收到不对称的信息时,可能更容易紧张。此时,青年人作为家中“主心骨”,可以尝试从两个方面来提供帮助。


首先,青年人自己一定要稳定自己的情绪,因为焦虑情绪会传递。当你感到非常焦虑时,你的言行举止也会不自觉地表露出来,就会把这种情绪传递给家人,增加他们的焦虑感。


此时我们要做好“稳定陪伴者”的角色——虽然心里非常重视,但情绪上要表现得更加稳定,让他们感觉到有信心应对当下的处境,“信任感是一种力量,可以传递给家庭成员,帮助他们减少焦虑。”


其次,面对老年人信息滞后、不对称等问题,青年人也可以梳理一些科学、可靠的信息,给他们做科普,指导做好自我防护,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也更踏实。


目前疫情形势下,对于有基础疾病的老人该怎么办?

有基础疾病的人,易感风险会增加。因此,首先建议要做好个人防护,降低易感风险。


在心理方面,过度焦虑、紧张、失眠,也会影响个体的免疫力,更容易遭遇病毒入侵,因此建议大家要调整好心态、保持轻松的心态,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即便遭遇感染,对身体造成的损害也会相对减少。”


如果家庭成员确诊,家人除了给予应有的照护外,该如何从心理上去缓解家人的不适?特别是当他们与家人无法近距离接触,得不到面对面的关爱时。

不仅仅是新冠,当人身体患病后,都会经历心理上的冲击,会在一段时间内变得脆弱、敏感,更需要情感上的支持,更依赖家人。他们在心理上会经历一段焦虑期,这都是生病后一个自然而然的反应。


此时,除了给予应有的身体照护外,还要给予足够的心理抚慰,家人要更多地做好一个“心理陪伴者”的角色,“要比以前更耐心、宽容一些。”让他们感到安全,感到被关心、被理解,帮助他们度过心理上的创伤期。如果确诊者单独居住,可以多通过微信、视频、电话等给予鼓励和支持。


压力大真的会加重病情吗?如果确诊了,如何让自己心态更放松一些?

压力大确实会影响病情。病情对人的影响取决于几个方面,一是感染源,“我们有没有接触到病毒”。其次,是我们与病毒抗争的“免疫力”,若你处于过度紧张、焦虑、失眠状态,免疫力也会随之下降,对抗病毒的力量也会减弱。但如果生活规律、保持平和心态、拥有良好的睡眠质量,免疫力正常,有可能即便感染了,也能更快度过。


如何从心理上提高“免疫力”?首先,感染者要在这段时间内保持充足的睡眠,作息规律,避免晚上熬夜、白天补觉,让自己的生物钟被打乱。其次,要给自己做好心理建设,可以尝试采取呼吸训练、适当运动等进行放松。


如果你已经有较为严重的焦虑,没办法通过自身去调节,甚至这种焦虑已转化为心慌、胸闷、坐卧不安、心绪不宁等躯体症状,也可以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有市民近期总感觉嗓子疼、头晕头痛,但多次测试抗原又是阴性。这是否是受焦虑情绪的影响?

这种现象比较常见,我们称为“心身反应”,即心理的过程会反映到身体体验上。当一个人长时间过度紧张、休息不好,心理压力就会以躯体症状的形式表现出来,被称为“躯体性焦虑”反应。


如果检查未发现问题,就需要考虑是否存在“躯体性焦虑”。这种情况我们不必太过紧张,建议做一些自我心理调试,保证充足的睡眠即能缓解。如果较严重,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


确诊患者出现身体疼痛、焦虑加剧、晚上失眠,该怎么办?

病毒感染带来的发热、疼痛等症状,本身就会影响我们的休息,增加焦虑恐惧感。但焦虑、失眠反过来又会影响疾病的康复和缓解。就像一个“滚雪球效应”,应对这个问题需要双管齐下:一方面接受科学的治疗,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尝试接纳目前的状况,减轻心理负担,创造有助于康复的心理基础,包括轻松的心态、充足的睡眠,从家人朋友处获取支持。如果继发性地出现严重的失眠、焦虑,也不要讳疾忌医,可以及时向专业的心理医生寻求帮助。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公众一般会经历哪些心理过程?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面前,公众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一是“心理应激期”。当我们面对不确定的事物时,对未知的恐惧就会使人产生紧张、害怕,过度焦虑的情绪,甚至出现“心身反应”。而在一段时间后,会逐渐进入到“心理调试期”,伴随着得到的信息更多,对事物的了解比以前更全面,个体也会尝试采取自己的方法去应对,这个阶段可能依然会有焦虑、紧张感,但是我们会有更多的应对方法,内心的安全感、效能感也会更强。第三就是“心理复原期”,大家会逐渐地恢复到平稳的生活状态,心理上也开始逐渐接受、接纳这种状态,“尽管这个事情可能还没过去。”但因为我们心理上已经有了一种安全感,你就会逐渐平复心情,用平常心去对待。


每个人所经历的阶段会有个体差异,如果你对一些信息的反应还是比较激烈,出现反复检查、确认,内心不安,那么有可能还处于“心理调试期”。而更大部分人可能已经逐渐以一种更科学、更理性的眼光去看待当下,他们会做好自我防护,遵循官方理性科学的建议,不会因为疫情而影响到自己正常的工作、生活,这基本上就进入心理复原期了。


若市民有疫情心理方面的问题该怎么办?

市民可以拨打96008成都市免费心理援助热线,获取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温馨提醒 
请广大市民继续做好个人防护
外出规范佩戴口罩
当好自身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国际社区、中科院光电所、安置房……项目加速跑


▸四年,三星!


▸设计时速350公里!这条高铁穿越天府新区

来源:蓉城政事
制图:李川
编辑:李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