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7年,生日快乐

天府发布 2023-05-19


“七周年生日快乐!”


↑ 七周年当天职工家属签到留念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3月18日,位于天府新区兴隆湖畔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四川院)传来了庆贺声,这一天,是他们成立七周年的日子。


3月15日,四川省与清华大学座谈会暨合作协议签署仪式在北京举行。合作协议签署仪式上,四川省与清华大学签署深化产学研融合发展合作协议;成都市与清华大学签署全面深化合作协议。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作为四川省校合作落地的首个科研平台,自2016年落地天府新区成立以来,发展迅速、成绩斐然,经过7年的时间已成为四川省校合作的标杆,为形成省校合作创新平台集聚协同效应起到了良好的带头示范作用。


↑ 生日会集体合影留念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直以来,天府新区坚持深入践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时代重任,牢牢把握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方向,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为统揽,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在这个过程中,校地合作协同创新正成为推动科技创新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引擎”。


而清华四川院作为天府新区第一家校院地合作单位,与天府新区的故事是从海昌路上几个彩色的集装箱开始的……


从3到400+聚集高层次人才


“2016年,从北京飞来成都筹备建院工作的只有3个人——首任常务副院长高文胜、副院长刘婉华和我。我们就在简陋的临时办公场所着手搭建组织架构,探讨研究方向,招聘工作人员……”对于研究院的起点——海昌路旁的几间集装箱“办公室”,刘毅记忆尤为深刻。


集装箱办公区为当时新生的研究院提供了一片“安身之地”,也给最早的一批员工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奋斗记忆。


↑ 清华四川院新搬办公地址丨摄影:刘江涛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清华四川院已从海昌路集装箱搬到了美丽的兴隆湖畔,与天府新区规划厅隔水相望。队伍规模从最初的3人扩展到400余人、办公区从3000平方米到26000平方米、从2个研发团队发展到10个研究中心……作为天府新区引进的第一个校地合作科研机构,在7年的时间里,见证着创新策源地加速建设的同时,也在为成都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贡献创新平台力量。


“新型研发机构的落地,首先要建立人才体系,只有将真正有原创成果、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吸引进来,并激发人才创新活力、释放人才创业潜能,才能引领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婉华深知创新人才的强大驱动力。清华四川院从一开始就搭建起“雁阵式”的团队梯队,锁定“头雁”,专攻头部专家,力邀他们带团队入驻。“头雁来了,雁群也就来了”,研究院最初的人才集结,就是这样开启的。


↑ 兴隆湖畔的清华四川院丨摄影:周勇良


既筑巢引凤,又固巢留凤。七年来,随着成都对创新人才吸引力的不断攀升,清华四川院汇聚各类高层次人才400余人,其中,硕博人才占超70%,海外人才占比20%,而平均年龄只有33岁,逐步形成了一支国际化、高水平、充满活力的优秀队伍。七年来,研究院始终坚持人才优先发展理念,努力为人才营造“引得进、留得住、过得美”的优越环境。


为500余项清华成果“铺路搭桥”有力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 兴隆湖丨摄影:周勇良


几年前,作为清华校友,计划回国创业的潘思铭受研究院之邀,来四川“看看”。当来到绿意盎然的兴隆湖畔,潘思铭便被天府新区的创新创业环境所吸引,随即作出了“来蓉发展并成立公司”的决定。带着5名从国外回来的清华团队成员,潘思铭开始了他的研究和创业,创立了四川易冲科技有限公司。


在研究院的孵化下,如今的易冲科技正在筹备科创板上市,已然发展成为国内无线充电行业领军企业。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进程中,易冲科技的成功只是成都市与清华大学深度合作的一片“剪影”。


200+项目在川落地
建好高能级创新平台

2022年3月公布的中国氢能产业发展“顶层规划”《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氢能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方向,是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同年,研究院牵头承接的“十四五”期间首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示范项目——“十万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合成氨示范工程”正式公示。“这个项目不仅可以将‘弃电’化废为宝,还能大大降低化石能源的消耗,为化工生产提供新的氢源获取途径。”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鲁宗相介绍道,项目目前已经完成了小型样机研制及测试,接下来会将实验规模扩大,解决更大规模应用所面临的各种难题。


承接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是研究院作为高能级创新平台积极导入创新资源,面向产业需求承担高水平科技项目,培育高精尖科技成果的生动“缩影”。


↑ 清华四川院内部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七年来,研究院面向能源互联网发展需求与“双碳”战略,围绕清洁低碳能源、新型电力系统,能源信息融合、能源碳中和等前沿技术与关键领域,大力推动学科交叉融合,积极开展产学研协同创新,建立起高水平研究中心10个,高能级实验室8个,承担科研项目800余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31项,多项具有行业显著贡献的大成果在国家及地方重点能源电力工程得到示范应用。


“立足成都、服务四川,我们参与支撑了四川省水利建设一号工程-引大济岷工程的全生命周期智慧管控战略与数字孪生平台建设,面向四川高温缺电设立有组织研发重大课题,累计推动260个项目在全川17个市州落地,服务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鲁宗相说到。


聚焦5大方面 共谱新篇章助力实现双方共同创新发展


↑ 清华四川院内部环境丨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不仅如此,随着协议的签署,标志着成都市与清华大学将共同聚焦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布局和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市校双方资源优势,在产学研及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引进培育人才、智库咨询合作等五大方面推动市校协同创新向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迈进,助力实现双方共同创新发展。


支持天府实验室建设——

在共同推动西部(成都)科学城建设方面,清华大学将依托研究院参与天府永兴实验室建设,从组织构架设计、研究方向和制度建设等多方面为实验室筹建和管理运行提供重要支撑,积极导入学校相关院系和研究院在碳中和领域的人才、团队和技术力量。


持续高水平共建高能级创新平台——

在平台建设方面,市校双方加大对研究院二期建设的支持力度,共同将研究院打造成为清华大学在四川省及西南地区的重要合作平台,支持研究院建设成为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能源互联网领域新型研发机构。


此外,清华大学将进一步拓展与成都市合作的学科领域,深化成都氢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技术领域实验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成都引进培育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共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研究中心、工业软件研究中心、能源互联网装备检测平台等创新平台。


共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在蓉落地——

支持清华大学及其外派机构的科技成果向成都市转移转化落地,充分发挥研究院的平台和窗口作用,积极承载清华大学科技成果在蓉引进熟化,推广服务创新成果在蓉转化和落地,助力成都产业发展。


双方每年共同举办“校企双进·找矿挖宝”等科技成果对接活动,支持清华大学校友企业来蓉发展,对清华大学引进到成都的科技成果、专业人才、产业化项目等,成都市按有关政策给予支持。


围绕分子检测系统、半导体产业技术应用、能源电力系统、移动可穿戴健康设备等领域,在模拟和射频集成电路、新型显示、航天电子、新型光电子等方面,开展中试和研发合作、成果转化。


共同引进和培育创新人才——

充分发挥清华大学人才培养优势,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成都市产业发展需求,合作开展人才培养,支持来成都市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申报蓉漂计划、产业生态圈人才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共同举办“蓉漂人才荟”等系列招才引智活动,持续加大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定向招录力度,鼓励清华大学优秀毕业生来蓉工作,提供落户、安居、补贴等相关支持。


支持成都建设高水平智库——

清华大学支持成都建设高水平智库,共同推动支持成都市将成都高质量发展研究院建设为全国高质量发展领域顶尖智库。依托双方各自优势,共同将成都高研院打造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教学实践和干部教育培训基地、智库工作平台。


↑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绿水青山,美好未来。兴隆湖畔的这群人正在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而不懈努力,用科技创新奋笔书写能源转型的时代答卷,共同推动能源清洁化发展,助力“双碳”目标全面实现。而他们科技创新的无限动力,将转化为成都在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由之路上的强劲“动能”,齐心协力建设的高能级创新平台,正在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天府新区商场又升级


▸重磅!成都市2023汽车消费券要来了


▸招人,涉及研究院、小学、幼儿园

记者:刘倩婷

综合:成都日报、成都科技

编辑:刘江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