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校园欺凌伤害了谁?

2017-07-10 社科萌小编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伤心的小孩

在冷漠的世界里

听不到你的呼喊

幼小的身体

如何抵挡这风寒。

你不要害怕,

我不会忍心离开,

帮你抹去你眼中的泪

带你离开这里

在无穷无尽的时光里

用我全部生命守护你

every child is a star of hope

burning so bright 

put a smile on your face 

and i want you to keep in mind

every life is a miracle 

cuz you are beautiful 


    《声之形》讲述了一个有关听力障碍和校园欺凌的故事。女主人公硝子是名初来乍到的转校生。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同学让她显得有些孤立无援。而和其他转校生不同的是,硝子还有听力障碍。因为听不清(不是完全听不到声音),她经常会在课上问同桌老师讲的是什么,这让同学很不耐烦。硝子尽管很喜欢班级活动,积极参加班里的合唱比赛,但因为她唱歌跑调十分严重,最终让班级输了比赛,同学因此更嫌弃她了。

    这时出现了一个熊孩子将也。他开始带头欺负硝子,故意大喊吓硝子,往硝子头上泼水等等。校园欺凌或许始于个人行为,但往往演变成群体行为。所以之后,硝子的同学们也加入了欺负她的行列,甚至出现拽助听器这样十分恶劣的行为。后来欺负硝子的行为被揭发,同学们就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将也一个人身上。可悲的是,将也由一个欺负同学的人,变成了被同学欺负的人。

    这样的校园暴力事件绝非个案,其中的一小部分近年已逐渐见诸媒体。《声之形》里的故事最后以温馨的大团圆作结,但现实中发生的是什么?相当一部分欺凌受害者选择用自我伤害来发泄、来反抗。

 自残行为

一. 蓄意自我伤害综合症

A临床主要表现

1. 想要自毁的冲动,且这种冲动无法抑止

2. 无法忍受目前的生活状态,却无力摆脱,无力掌控

3. 被问及对现状的感知时越发焦虑、不安和生气

4. 对该疾病认知的局限导致其陷入绝境


B其他表现

1. 精神抑郁

2. 自我贬低,情绪沮丧,觉得自己无药可救


C开始年龄

1. 青少年期结束后


D临床症状演变

1. 反复出现,死亡率低,自我伤害肉体行为

2. 来自同一人的多次自毁行为,造成肉体伤害

3. 自我伤害行为造成死亡可能性不断增加

4. 自毁行为持续5—10年


E发病率

1. 死亡的可能性,患者的自毁行为有突然改变,导致死亡的可能性

2. 为控制病情或降低死亡的可能性,必要时需入院治疗


F并发症

1. 反复自毁行为造成死亡率的增高,造成并发症的多发

2. 一种或数种自毁行为带来的致命的并发症

3. 患者社会信念缺失,表现在偶发或反复出现的自毁行为无法被社会认同

4. 自毁行为造成身体持续或反复异常


G发病诱因

1. 社会关系的缺失,包括父母离异、分开或近亲的死亡

2. 吸毒和酗酒

3. 成年人精神病

4. 自杀和抑郁观念的形成


H传播性

1. 发病率为每100000人中有400—600人

2. 在16—25岁年轻人中呈高发趋势


I性别比

1. 男女发病比例相同


J鉴别诊断

1. 伴随身体病症的假慢性障碍

2. 躯体形式障碍

3. 脑器质性综合征

4. 边缘型人格障碍


二. 自残与精神障碍患者

1998年,孔泰里奥和拉德提出,自残是“一种出现于现代社会的新型厌食症”。他们认为,自残者和进食障碍患者表现出了相似的症状,切伤自己和绝食行为一样,都表现出强烈的沟通欲望。

暴食症


■始于青少年时期;

■多发于女性,对身体某一部分不满;

■禁欲主义;

■无助感,尤其当有自我惩罚意愿的时候。

■使用物质的目的是释放情绪。

     曾体重超标的暴食症患者最容易产生自残行为。儿童时期曾受过性虐待的暴食症患者也非常容易出现自残行为。除了以上联系之外,研究人员还发现,童年时期的经历对成年后的行为有很大影响,这些行为多为自我身体伤害。

    暴食症患者比试图自杀者更普遍使用泻药。此外,使用泻药及催吐均为自我伤害行为。相对的,有催吐行为的暴食症患者的病情要比没有催吐行为的暴食症患者更加严重。催吐行为的强迫性是一种自我失控行为,该行为是一种类似暴食症的冲动性的行为。

    暴食症的强迫性特点在并发初期就有明显体现,当暴食症逐渐变成一种慢性疾病的时候,该特点也逐渐消失。冲动性和强迫性自残的并存会促使精神失衡,出现严重的症状。此外,暴食症的演变过程越久,发展成自残的可能性越大。

厌食症

    自从服药排泄行为和暴食症出现以来,自我伤害行为就变得越来越普遍。就自残而言,服药排泄的厌食症患者中出现切伤和烧伤自残的比例比限制性厌食症患者高。

    在厌食症患者和暴食症患者中,自残发生比例是相当的,但暴食症患者的风险比厌食症患者的风险更大,尤其是患者出现边缘型人格障碍的风险。

边缘型人格障碍

DSM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判断标准

   表现为人际关系、自我形象和情感的不稳定,同时有明显的冲动性行为模式,开始于成年早期,出现在各种情境下,至少有下述5项特征:

    1. 疯狂努力以避免真实或想象中的被抛弃(注意:这种行为不包括第5条中所列的自杀或自残行为)。

    2. 不稳定且紧张的人际关系模式,其特点是对所交往的人的印象往复于极端理想化和极端贬低。

    3. 认同障碍:自体形象或自体感受持续不稳定。

    4. 至少包括两种可能导致自我伤害的冲动行为,比如花钱癖、性欲旺盛、吸毒癖、疯狂驾驶、暴食等(注意:这种行为不包括第5条中所列的自杀或自残行为)。

    5. 重复性行为或姿势,自杀威胁或自残。

    6. 由于心情过度抑郁,情感表现不稳定,如情绪不佳、有时会在几个小时甚至是几天时间中感到烦躁或焦虑。

    7. 长期感到空虚。

    8. 不合宜且强烈的愤怒,或对愤怒难以控制,如经常生气,经常和人吵架。

    9. 短暂的、与应激有关的偏执观念或严重的分离性症状。


    自我伤害行为的出现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病情变化不稳定的重要表现,自我伤害是自残、人格紊乱、自我贬值及分裂的重要标志。换句话说,自残是患者病情加重的重要标志,其中,又属试图自杀行为最为严重。要注意的是,一研究人员细分出一类“超级毁坏者”,这类患者自儿童时期就有自残行为,随着病情的发展出现试图自杀行为。

   值得指出的是,儿童时期性欲旺盛与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的自残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一点与茨威格弗兰克(ZweigFrank)等人的研究结果不同。茨维格弗兰克等人认为患者的自残行为与人格分裂没有必然关系。事实上,自残行为是儿童时期受性虐待的结果,儿童时期受到性虐待也是成年后出现自残行为的重要原因。

    此外,情感缺失是自残行为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尤其是父母关爱的缺失,对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但是,边缘型人格障碍患者在自残行为上的稳定性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自残行为不是持久性行为,它可能在某一时期内表现较为集中,但在整个发病期内却未必如此。


 

     随着中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发展,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重视。自残行为是青少年心理压力负荷过重时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可能不如自杀、吸毒那么引人注目,但其发生率与危害性也不容小觑。吉凯尔教授和科尔科医生是我一直很敬佩的两位前辈,他们严谨的学术作风、多元的研究视角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令人印象深刻。

    在《青少年自残行为》一书中,个人认为最重要的价值在于能基于学术的视角向公众普及正视和解决青少年自残行为的方法。自残是遭遇心理困境的青少年的另一种“呐喊”方式。他们的困境和时代压力、教 60 25445 60 15298 0 0 8044 0 0:00:03 0:00:01 0:00:02 8043方式、社会习俗、流行文化、媒体宣传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所承受的“痛”是渴望被这个社会所看到、所理解、所包容的,他们的治愈之路也与周边人际环境的重建息息相关。书中提供了丰富的诊断标准、分类方法以及多种流派的治疗方法,能帮助有自残困扰的青少年。

推荐阅读:

《青少年自残行为》

作者:【法】卢多维克·吉凯尔   莫里斯·科儿科

译者:赵勤华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点图,有惊喜)

 

严肃的思想

典雅的学术

作者:社科萌小编

长按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