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服装+苏德军队+二战=?

2017-07-12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苏联红军军服与二战

     从十月革命爆发到1920 年代末的这段时间里,落后的工业使得苏维埃军队不得不依靠以前沙皇军队留下的军用物资来装备革命队伍,他们做的仅仅是取下前沙俄军服上的军徽和军衔。装服问题在俄国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平息后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我们可以概括一下当时红军的穿着:大衣冗长,肩章臂章凌乱不堪,头盔也是从沙俄军队中淘来的过时货—这都是在1913 年罗曼诺夫王朝时期为了庆祝节日而设计制作的。


     从1920 年代末到30 年代末,苏联政府面对着这样一个问题:必须建立起属于革命政权的军队来保护革命的成果,抵抗保守势力的破坏。十月革命后,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废除此前一切旧的衔级、特权和褒奖制度,同时制定新的规范。前者看上去并不十分困难,但后者却有相当大的难度:如何才能在军队中建立起一个新的有效的有纪律的组织结构形式?到了1935 年,实验告一段落,革命军队的军官(当时尚未使用“将军”这一称谓)们换下了他们保守的过于军事化的制服。


     这次改革区分了空军(航空兵)和装甲兵,这是因为他们不同的性质以及各自享有的巨大声望和宣传效果。通过工业现代化的不断施,军队留给人们的印象再也不是骑着高头大马、脚蹬咣咣作响皮靴的官老爷形象了。


    1940 年5 月7 日,以实行“将军”军衔为标志,自1930 年代中期开始实行的军衔制度初步成,“指挥员”这个词得到了广泛应用,比如“班级指挥员”(一般作“班级”)、“中级指挥员”(相当于尉官)等,但在其他军衔上仍然保留了许多沙俄时期的叫法。在阅兵式上,我们可以看到将军们的马裤上都镶上了红边,大盖帽的中间佩戴了军徽。所有这些改变,以及其他一些革新,可以让我们看到与以往不同的地方。这次改革的内容,都是根据1939―1940 年苏芬战争中暴露出的缺点而修改制定的,并在1941 年6 月22 日德军突然入侵苏联后得到了检验。


     新军衔制度的实行和从1930 年代中期开始的肃反运动同时发生。残酷的政治风暴席卷了红军的指挥层,一批富有经验的老布尔什维克和一批大有前途的青年将领被清冼,留下来的只有斯大林信任的人。这次肃反运动使军队的士气受到了严重打击,一些军官惶惶不可终日,生怕受到牵连,因而无心指挥军队。


     面对着轴心国入侵引起的混乱,苏联的军官们却不能胜任指挥工作,害怕为指挥部队承担个人责任。更加严重的是军事指挥员和政委对军队的指挥不能协调一致,这使得军队缺乏统一的指挥,无法在战争中发挥力量,这被认为是造成苏联在战争初期节节后退的重要原因之一。德军一路高歌猛进,直抵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城下。为了有效提高部队的士气和作战能力,在经过数次反复后,军队中的两长制最终被取消,政委全面让权给军事指挥员。1942 年5 月,近卫军部队人员被授予“近卫军”证章并享有一定特权。但是,这些举措并没有使军队的战斗力恢复到大本营预期的水平,苏联仍被失败的乌云所笼罩。


     转折发生在1943 年1 月15 日。军方宣布,恢复传统的俄罗斯军队的肩章样式。这个看上去一点也不重要的决定却在此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引起了广大俄罗斯人的共鸣。从大革命之前到国内战争时期,再到1943 年1 月,肩章都被视为帝国专制统治的象征。但是它们突然被恢复了,并且作为募兵宣传的内容。据说,第一批肩章是用革命前储备的一批布料制作的,与此同时,军服也恢复了革命前的样式。当然,与此同时,新式的军服也渐渐发生了变化,可以在新式的军服上同时看见肩章和老式的领章。除去这些不同,军官和士兵身上的soviet(苏维埃)字样也有不同,大盖帽保留了“日本式”,军服短上衣和长大衣的肩膀都宽得有点夸张,皮靴穿到小腿处。当战争结束的时候,红军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军服体系。


     1945 年6 月24 日,在莫斯科红场举行了盛大的阅兵仪式,庆祝法西斯德国的灭亡和卫国战争的胜利。阅兵仪式前,苏军统帅朱可夫元帅和他手下的元帅将军们第一次在公开场合穿上了特别为这个场合设计的礼服,礼服的颜色被苏联官方称为“波浪绿”。这种颜色第一次出现在军服上还是在1910 年的沙俄部队中,那时叫作“沙皇绿”。1941 年,已经准备向军官和士兵们发放新式军服,然而就在新式军服成为制式军服之前,战争爆发了,这件事就此中断了。


    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红军的军服和革命前沙俄军队一脉相承,只是在衣服上除去了沙俄时期的徽章而戴上了苏联红军自己的军衔、徽章。1975 年,苏联武装力量军服的型制基本固定下来,今天只是做了些小小的改动,就成了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军队的第一套军服。


     战争结束后,军人们复员回到家乡,身上却穿着军服,区别仅仅是取下了军衔章。事实上,战后的几年里被人称为“军大衣时期”,人们在大街上通常都穿着自己的老式军大衣(即便是今天,也有许多老兵因为物资匮乏而喜欢在外出时穿上战争时期的军服)。各种各样的军服和装备,比如钢盔、坦克帽和飞行员头盔、工作服、迷彩服和飞行服都被送进了商店,只有一小部分留在了个人手中。那些值得收藏的东西被妥善地保存起来,剩下的则被销毁了。

德国军服与二战

     德国军队历来占据着重要地位,间接地反映了其军服的纷繁复杂和精致美观。德国军队的军服是近现代军服中体系最完备、穿着最广泛的一种。


     我们熟知的德国军服可以追溯到1915 年9 月15 日帝国陆军新发放的军服样式,当时德国军队的军服被统一成田野灰色。但是军服的改革并没有给德国带来好运。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进入魏玛共和国时期。协约国强加给德国的《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军只能拥有10 万陆军。1921 年1 月,新成立的防卫军(Reichswehr,应直译为国防军,但是为了与第三帝国时期的国防军区别,特采取另一种译法)取代了德国皇家军队。这样一来,德军的标志也发生了变化:象征皇室的皇冠标志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魏玛共和国的国徽。


     尽管如此,由于德国军队中右翼保守势力仍然存在,防卫军的制服还是保持了帝国时期的款式,甚至连一度被取消的肩章也在1921 年恢复。魏玛共和国时期德国被划分为7 个军区,每个军区驻扎一个步兵师。由于历史原因,德国陆军各个部队名义上属于所在各邦,因此德军钢盔侧面也涂着该部队所在邦的盾形徽章,这种徽章一共有13 种。1934 年3 月14 日,希特勒上台不久便废除了德国的联邦制,


实行中央集权,于是这种盾形标志也全部被统一为“黑白红”的国家色。魏玛防卫军的军服在基本样式上没有什么差别,主要区别在于军官的服装质地比较好,而且将军的裤上镶有红黄相间的骑缝线,军官更喜欢身着马裤。另外,德国的肩章保持了其特殊性,不仅是军衔的反映,而且还能从中辨别出佩带者所属的部队和军种。一般而言,部队番号用数字表示,军种由肩章边缘的军种色滚线表示。例如步兵为白色滚线,炮兵为红色,骑兵为黄色,工兵为黑色。另外,一些特殊兵种在肩章上也有反映。例如军医在肩章上就有蛇与医杖的图案,军乐师在肩章上有一个竖琴。另外,一些荣誉部队也会将自己的特殊标志反映在肩章上面。这些传统被第三帝国的国防军(Wehrmacht)继承,并且发展到极致。


     1933 年希特勒攫取了德国政权之后,德国军队公开走向扩军备战,但是防卫军军服在后来两三年继续使用,而且其基本样式被保持下来,尽管也有不少改动。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除了新的雄鹰字国徽取代了魏玛时期那个毫无生气的老鹰之外,黑白红三色国家色盾形徽章也在钢盔上使用。


     1936 年,新款式的制服开始配发。和平时期军队配发的服装包括便服(Waffenrock)和常服(Dienstanzug),而后者也常常作为作战服(Feldanzug)。这两种军服样式都设计得很好,制作也非常精美,使用非常广泛。一些传统的标志在制服上保留下来,甚至恢复了帝国时期的某些标志。当然,这些标志都是经过重新设计的,以便符合国家社会主义的二战苏德军服理念。


     德国军队此后为装甲兵和山地兵配发了专门的 55 25869 55 14341 0 0 7484 0 0:00:03 0:00:01 0:00:02 7480服,以适应特殊的作战环境。而由于经济方面的考虑,此时的制服在质量上有所下降。德国的制服工厂在制服的面料里加入了20%的人造纤维,羊毛含量为80%,因此这个时期的制服在保暖性和耐磨性上远比不上魏玛共和国,但是由于德国发达的工业,这些制服仍然称得上质量上乘。随着德奥合并,奥地利军队被吸收进德国军队。奥地利的田野灰色军服稍作修改,配上德国国家标志和军衔徽章继续使用了一段时间,直到最终被标准的德国军服取代。


     1939 年德国进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从这个时候一直到1942 年,德国军队的制服都没有什么重大变化。但是随着战争的深入和经济状况的恶化,德军不得不简化制服的设计,并且采用质量更低的面料。到了1942 年和1943 年之间的冬天,作战服的羊毛含量下降到大约50%,有些甚至下降到35%,羊毛质量也由于经过了一次再加工而大大下降。


     1943 年,经济形势造成的压力使得德军不得不发放经过简化的制服,这就是M1943 型常服;而到了1944 年9 月,德军又发放了全新的M1944 型作战服。这两种作战服是用来取代已经用完了的M1936 型制服的,在设计的时候就考虑了节约资源的因素,同时很可能由非熟练工缝制。便服在战争爆发之后就不再配发给军队了,而军种色则主要应用在已经拥有便服的军官、候补军官、后方的高级参谋、作战学校里的常任教师和其他相关人员的制服上面。迷彩服尽管没有在军队里广泛使用,但实际上早在1942 年就生产出来了,而且配发的数量越来越多,形式也逐渐多样化。陆军的迷彩服样式采用了两种色彩体系,但是在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一些库存的意大利陆军迷彩服面料被德军用来制作迷彩服,使得德军的迷彩服又变得复杂起来。但实际上,武装党卫军的迷彩服比陆军的更为复杂。


     为了帮助在东线作战的德国士兵抵御严寒的冬天,专门的冬季军服于1942 年至1943 年间的冬天被设计出来。这些冬季军服在春天的时候上交,进行一些清洗和缝补工作,在秋天的时候又分发给在东线作战的部队,同时补充一些新的军服。专门的野战灰色军服最初是为突击炮部队和坦克歼击车乘员设计的,早在1940 年就配发下去了,由于其实用性,很快就被推广开来,成为陆军最常见的军服,到战争结束,很多德军部队还在使用这种军服。与德国陆军一样,德国空军也有一套自己的军服体系,但是相对而言,海军的军服与前两者的区别更大。空军的军服体系在1935 年至1938 年间逐渐确立,因此这个时期是德国空军军服最复杂的时候。但实际上,空军军服的样式与陆军区别不大,主要在帽徽、领章、雄鹰等地方有所区别,而海军军服在颜色、样式等方面差别都很大。武装党卫军的军服则跟陆军几乎一样,主要区别表现在领章等方面。


     德军军服的肩章可以说是整个军服体系中最有趣的一个话题。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样,德军肩章不仅表明军衔—德军的军衔本身就很复杂—而且还可以从中读出其他信息,例如部队番号、身份、兵种等。一些功勋卓著的部队还可以在肩章上嵌上自己的荣誉标志,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大德意志师、元首掷弹兵团、统帅堂装甲掷弹兵师等部队。另外,德军还大量使用荣誉袖标,佩戴袖标的一般都属于某支荣誉部队,或者参加过某些战役。武装党卫军是最喜欢使用袖标的军种,几乎每个师都有自己的袖标。德军的臂章使用也非常广泛,用来表明佩戴者所从事的工作,例如信号兵、兽医、军火库保卫,甚至蹄铁匠都有自己的臂章。


     毫无疑问,“二战”前中期德国军队军服无论在设计上还是制造上都是领先于同时代的各个国家的。德军军服制作非常精美,但是却一直受到面料短缺问题的困扰。而且在战争后期,由于形势的恶化,军服质量也有所下降。盟军的宣传机构认为德军的军服华而不实,而且装饰过多。实际上,德军军服的实用性和雅致是内化的。“二战”以后,许多国家军服的设计都受到德军军服的深刻影响,由此可见德军军服在世界军事史上所占据的独特地位。

新书推荐:二战苏德军服(点击图片获取详情)

《二战苏德军服》

作者:周明 董旻杰

                     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严肃的思想

典雅的学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