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要闻 | 清华大学6位教师8位校友入选2018 IEEE FELLOW
11月21日,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在其官网上公布了2018年新选会士(Fellow)名单,新增296名会士中有6位清华教师和8位清华校友。
他们是我校计算机系教授舒继武、精仪系教授孙洪波、电机系教授孙宏斌和赵争鸣、自动化系教授张长水和周彤,杜克大学副教授陈怡然校友、微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刘劼校友、密歇根大学教授卢伟校友、南洋理工大学教授陆亿泷校友、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教授马振强校友、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教授王昱校友,以及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罗小兵校友和曲荣海校友。
舒继武教授
舒继武(Jiwu Shu),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1991年在国防科技大学取得学士学位,1996年在江苏大学取得硕士学位,1998年在南京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网络(云/大数据)存储系统,基于非易失存储器件的存储系统与技术,存储安全与可靠性;并行/分布式处理技术。因对可靠的高性能存储系统体系结构做出贡献而入选。
孙洪波教授
孙洪波(Hong-Bo Sun),清华大学精仪系光电工程研究所教授。1992年和1996年在吉林大学电子工程系先后取得学士和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微纳光学工程——利用超快光谱技术研究太阳能电池、有机发光器件和低维量子体系的光电和电光转换动力学;利用超快激光微纳加工技术制备微光学、微电子、微机械、微流控、微光电、传感、生物和仿生结构与器件,探索其工业与国防前沿应用。因对激光纳米管和超快光谱学的贡献而入选。
孙宏斌教授
孙宏斌(Hongbin Sun),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国家级教学名师。1987年入清华大学电机系学习,1992年获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现代应用物理专业双学士,1996年获清华大学电机系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能量管理系统、自动电压控制、智能电网、能源互联网。因对能源管理系统的算法和技术的贡献而入选。
赵争鸣教授
赵争鸣(Zhengming Zhao),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电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1987年9月-1991年3月在清华大学电机系电机及其控制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大功率高压电力电子技术、光伏并网发电及其应用、电机及其控制、无线电能传输等。因对高压大功率电子转换电磁暂态分析与控制的贡献而入选。
张长水教授
张长水(Changshui Zhang),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信息处理研究所所长。1986年在北京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1992年7月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模式识别、机器学习、人工智能、计算机视觉、图像处理、进化计算、复杂网络,以及和工业界的合作。因对半监督学习信号处理的贡献而入选。
周彤教授
周彤(Tong Zhou),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术委员会主席、控制理论与技术研究所教授。1984年获成都电讯工程学院学士学位,1988年和1991年分别获得电子科技大学和日本金泽大学硕士学位,1994年获得日本大阪大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多维系统极限性能分析与综合,基因调控的网络模型构建及干预机理研究,鲁棒控制理论及工程应用,系统辨识理论及工程应用。因对控制系统鲁棒辨识和估计的贡献而入选。
陈怡然副教授
陈怡然(Yiran Chen),杜克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系副教授、杜克进化智能中心联合主任。1998年7月和2001年1月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先后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5年在美国普渡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非易失性存储器和存储系统,神经形态计算和移动计算。因对“自旋存储器”的贡献而入选。
刘劼研究员
刘劼(Jie Liu),微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1993年和1996年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先后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1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传感器网络、可穿戴设备、移动计算和数据中心。因对无线传感的贡献而入选。
卢伟教授
卢伟(Wei Lu),美国密歇根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系教授。1996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取得学士学位,2003年在美国莱斯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CMOS兼容的高性能非易失性交叉存储器及其他纳米尺度电子器件的研发,阻变存储器技术商业化,及神经形态计算系统。因对神经形态计算系统的发展作出的贡献而入选。
陆亿泷教授
陆亿泷(Yilong Lu),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电气和电子工程学院教授。1982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取得学士学位,1984年10月在清华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取得硕士学位,1991年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取得博士学位。研究领域包括雷达、天线、微波工程、阵列信号处理计算电磁学等。因对雷达系统中阵列天线技术的贡献而入选。
罗小兵教授
罗小兵(Xiaobing Luo),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1995年和1998年在华中理工大学动力工程系先后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2年在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取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LED封装与应用、极端热管理、微纳尺度传热。因对光电器件封装特别是热管理方面的贡献而入选。
马振强教授
马振强(Zhenqiang Ma),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马蒂亚斯(Lynn H. Matthias)教授和维拉斯(Vilas)杰出成就教授。1986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91年毕业时获物理专业和自动化专业双学士学位;1997年在密歇根大学获得电气工程与核科学双硕士学位;2001年获密歇根大学电气工程博士学位。研究方向包括晶格错配半导体异质结构:材料、物理及相关器件应用;柔性/伸缩/可穿戴电子/光电子;生物电子学、心电/脑电电极,视觉神经元和神经接口工等。因对柔性和可降解微波电子学的贡献而入选。
曲荣海教授
曲荣海(Ronghai Qu),华中科技大学电气学院教授。1993年和1996年在清华大学电机系先后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2年在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取得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为电动大巴牵引电机及驱动器、高铁永磁牵引电机、伺服电机系列化产品设计、轻型电动车驱动电机、轴向磁通永磁电机、风力发电机、高效工业电机、直线电机等。因对环境可持续性分析的计算技术的贡献而入选。
王昱教授
王昱(Yu Wang),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计算机系教授。1998年和2000年在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先后取得学士和硕士学位,2004年在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无线网络、移动社交网络、智能感知、算法设计研究等。因对无线网络中的拓扑设计和性能优化的贡献而入选。
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是国际性的电子技术与信息科学工程师的学会,1963年1月1日建会,总部位于美国纽约市。IEEE在160多个国家中拥有42万多会员,其中50%以上来自美国以外地区。
IEEE Fellow为学会最高等级会员,是IEEE授予成员的最高荣誉,每年由IEEE同行专家在拥有高级(senior)或终身(life)等级的会员中评选,当选人需要对工程科学技术的进步或应用做出重大贡献,为社会带来重大价值。当选人数不超过IEEE当年会员总人数的1‰。由于每年当选的IEEE Fellow数量较少,因此当选的科学家基本都是在科学与工程技术领域内取得重要成就的杰出科学家。
田阳/编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