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浪浙江名校长访谈 | 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校长王红霞

2016-10-31 浙江教育资讯一点通



△本期嘉宾:杭州师范大学东城小学校长王红霞


学校简介

杭师大东城小学成立于2009年8月,南临钱塘江,北靠杭州汽车客运中心。我们有两大校区——艺苑校区和科苑校区,现有71个教学班级,2897名在校学生,共占地面积36386平方米,建筑面积24760平方米。到2016学年。学校共有在编教师172位,教师队伍整体年轻、富有朝气,学历水平高,其中硕士研究生33人,本科学历134人。敬业智慧的教师团队中也不乏优秀人才,其中特级教师2名,江干区名师3人,区名班主任5人;省市区优秀教师8人,市、区教坛新秀、教坛中坚40余人。区二层次骨干教师6人,三层次骨干教师23人,小学中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高级教师58人。

访谈实录:新浪小编对话大咖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j0341m323d0&width=500&height=375&auto=0
△ 访谈实录

     主持人:请简单的介绍下学校的基本情况?

  杭师大东城小学成立于2009年8月,南临钱塘江,北靠杭州汽车客运中心。我们有两大校区——艺苑校区和科苑校区,现有71个教学班级,2897名在校学生,共占地面积36386平方米,建筑面积24760平方米。到2016学年。学校共有在编教师172位,教师队伍整体年轻、富有朝气,学历水平高,其中硕士研究生33人,本科学历134人。敬业智慧的教师团队中也不乏优秀人才,其中特级教师2名,江干区名师3人,区名班主任5人;省市区优秀教师8人,市、区教坛新秀、教坛中坚40余人。区二层次骨干教师6人,三层次骨干教师23人,小学中学高级教师4人,小学高级教师58人。

  在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有一支特别重要的力量一直在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就是杭州师范大学原校长林正范先生领衔的杭师大专家团队。自从2009年杭州师范大学东城教育集团成立以来,东城小学在集团理事会的引领下,从教师专业成长、学校管理提升、师生教育视野的国际化等各方面获得了宝贵的资源和平台,获得了不少的成绩,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学校主要荣誉及称号:浙江省A类食堂、浙江省珠心算教学示范学校、杭州市绿色学校、杭州市示范家长学校、杭州市语言文字示范校、杭州市爱心护学岗优秀集体、杭州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杭州市健康促进学校(铜奖)、杭州市平安示范校、杭州市学生课外实践活动优秀学校、杭州市一级档案室、江干区教学质量一类学校、江干区教科研先进学校、江干区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示范学校、江干区青春期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学校……

  主持人:特色课程有哪些?具体又是如何实践的?


  近年来,学校一直致力于课程建设推进教育改革。整体课程架构分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在扎实落实基础性课程的基础上,我们对国家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目前一年级叫《道德与法治》)进行了校本化的实施——称之为“品德+”课程;拓展型课程以多元的“三院一校”社团课程为主;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的开发建设上,我们尝试了“走读东城”。这些,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品德+”课程,整合德育资源,夯实基础课程

  课程整合实施是一项学术性、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改革措施。我们目前在实践的“品德+”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课程整合,它不是简单叠加,也不是随意取代,而是更彰显学科特性。

  作为国家课程,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的课程性质,这是受教材空间限定较小的学科,整合无处不在。我们根据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探索其他课程领域的整合实施。具体涉及到了地方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少先队课,各类德育主题教育等,同时也整合了这些课程及主题教育常用的学习、评价方法。比如内容的整合,我们关注因地制宜地拓展教学时空,与学校各类德育活动、主题教育、社区服务等整合;又比如在强调体验学习、探究学习、问题解决、小组学习等学习方式的基础上,灵活选用调查采访、社会实践、甚至是研究性学习等方法……这些做法,在我们身边很多优秀的品德课堂已是司空见惯。

  如此看来,“品德+”的实施势必牵涉到学校整体课改的范畴。目前,我们更多的是从相关主题(话题)的整合来进行操作,以遵从“课标核心,主题整合、有效实施”的原则全面实施“品德+”,以期达到整体育人效果的提升。

  以本学期的“你好,东城小学”主题教育周为例——以国家课程《道德与法治》一上第一单元热情欢迎日、美丽校园日、亲亲伙伴日、缤纷学科日、金色收获日

  ●“走读东城”启程,综合区域资源,加强实践课程

  学校围绕区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心做好校本德育课程建设。“走读东城”德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拓展性课程的有效补充,就是一个新的尝试。

  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引导学生从思想认识到亲身体验。学校每个学期须安排小学高年级以上学生到企业、农村、军营、社区等参加实践活动,其中小学学生以实地参观为主,初中及以上学生逐步参加劳动、实验、军训等活动。——《省教育厅关于全面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2016.1

  “走读东城”是学校根据学生综合道德素养提升需求,挖掘区域内社区、企业、大学、拓展基地等资源,分层次开发实施的德育综合实践类拓展性课程。该课程立足学科整合,旨在开阔学习视野,丰富实践体验,培养道德素养,树立家国情怀。

  东城小学地处钱塘江畔。古往今来,奔涌的钱塘江,一头牵引着过去,一头连接着未来,这是一块有历史、有文化、有活力的家园。学校地处的“钱塘智慧城”已经成为杭州市最具活力的新兴板块。

  结合区域特点及优势,我们分析了学校的综合实践课程资源,有很明显的三点:第一,组织完备的社区资源,九堡街道目前下辖18个社区;第二,高端的企业资源,钱塘智慧城有上百家优质企业;第三,丰富的大学教育资源,学校区域紧邻下沙大学城。

  “东城”区域的独有特色和地方优势,都成了我们东小孩子广阔而丰富的实践活动资源。走读东城,就是要拉伸孩子们学习的宽度,润泽他们们珍贵的童年,埋下人生梦想的种子,收获难以割舍的家国情怀。

  “走读东城”课程设计初期,我们根据学生年段和走读方向,大致设计了“走读社区”、“走读企业”、“走读大学”三个板块。

  “走读”在这里有着宽泛的含义,它特指一种新的学习方式。从空间上来说,它区别于物化的固定教室的、相对有限的空间,而是涉及整个“东城”范围;从学习形式来说,可以说是一种“行走中的学习”,本课程涉及到的课程资源基本是在校外,需要队员们通过有目的地走出去、会观察、能聆听、善沟通、勤行动,调动各种学习器官,运用多种学习方法,进行有组织的自主实践体验。

  主持人:各个学校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建设,社团文化情况怎样?

  学校以“三院一校”为课程平台,开发了四套大领域的个性化课程群,主体以少先队社团课的形式开展:科学院——让学生有研究的兴趣、有动手的能力(科技、航模、电子百拼等社团);书院——让学生有阅读的意愿、有表达的能力(珠心算特色课程、文学类社团);艺术院——让学生有展示的欲望、有表演的才能(陶艺、竹笛、舞蹈、民乐、合唱等艺术类社团);体校——让学生有强身健体、享受阳光体育的动机(健美操、击剑、球类等)。

  每个学年,我们对两校区,71个班级,推出总计近100个社团课,孩子们会对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做出跨班级、跨年级的自主选择,每周五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他们畅游在拓展课程空间,享受快乐学习。

  其中,我们学校的珠心算与击剑两个课程,目前已经从小范围的社团课程走向了更为普及的校本特色课程,在省内外都享有盛名。

  主持人:作为一位长期奋斗在教育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您也长期和学生及家长打交道,那么在您看来好的家庭教育应该是怎样的呢?

  家庭教育最终决定孩子的一生,我同意这个观点。类似的话题我就不展开了。

  我补充两个观点:

  第一,一致性。

  站在校长或者学校的角度,关于家庭教育,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家长们一定要知道,他与老师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应当是孩子成长路上共同的伙伴。

  我们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和研究方面也是很用心的。我们通过校讯通平台、家长会、家长学校、家委会组织等,充分的、全方位的与家长做好沟通,知道他们的需求,并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在对家长进行引导的时候,我们会更关注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强化和开发,也更看重孩子们具体而微的能力培养与情感的激发。

  第二,个性化。

  世界上没有一个孩子是一模一样的,其教育和引导的方法也一定是个性化的,就像我们学校教育中常说的因材施教一样,家庭教育本身一定也是极具个性化的过程。我非常提倡家长们根据自己孩子的个性特点、家庭实际,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新浪浙江教育频道

监制:毛亚明

编辑:吕新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