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超市和它倡导的生活

顾家男 读书看电影 2019-11-06

去了墨村儿的Costco (我去的是Ringwood),一进去那自顶向下的高大货架映入眼帘,再走几步,堆得小山一样的Puma运动鞋,有的拆了盒子试过散落在四周,放在四方货架上的Supreme T恤已经被人试的乱七八糟,大箱的啤酒以及同样自顶向下排了几层的Jonnie Walker 红牌,只有XO才能稍微有点儿尊严的三五个盒子占一排地方。其它产品也大都雷同,文具,花园工具,玩具娃娃,都以一种排山倒海的数量优势让人无所适从,甚至书也是摆在大货架上卖的。


Costoco门口提供的快餐有三种:Pizza,汉堡,热狗,其它小食,冰激淋,肉桂面包条蘸巧克力酱(这个算本地特色)。买完去自己压酱料到热狗,连洋葱碎都是自己手摇出来。然后是大杯的可乐加冰。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便宜,量大。热量也大。




Costco反映出的生活就是美式的:大量的半加工即食食品,高热量,不健康,放纵食欲物欲,消费主义的多多益善,用完即弃。还有就是在《大城市的生与死》里写的:远离社区的购物区冷冰冰的在旷野,除了购物商场就是停车场,人们驱车而来把海量的生活所需塞进后备箱绝尘而去,大城市就在这高效和冷漠中死去。那种前铺后居的市井生活,菜市场在市中心,面包店咖啡店在转角处写字楼下面,僻静的小街上一家二手书店(租书卖书收书),在集中的大购物商场挤压下彻底消失了。人们拥有了更多的物质和更多的因为缺少交流而产生的空虚抑郁落落寡欢。



在香港时我们都很喜欢逛日本超市,AEON的超市,吉之岛,日本面包店,MUJI,甚至接近大卖场的优衣库。在大阪玩的那几天我们每天都会经过高岛屋,记得大年三十晚上,在高岛屋的食品区买了几种小食回去旅馆过年。那收拾的干净利索的柜台,柔和的灯光下透亮的玻璃橱窗里精致的碗碟(虽然是一次性的)。那一碟一碗,色彩缤纷,每一个看了都令人胃口大开。很少有半加工食品,蔬果的摆放也都形态各异,色彩灿烂,让人觉得健康,阳光,天然,觉得只要买回去就能做出美味可口的饭菜,过上健康活力的生活。


日本超市反映出日本的生活,精致,节制,少而优,浅尝辄止。



墨村儿的超市大概介于两者之间,没有美国超市那么排山倒海,但也没有日本超市那么精致。同样,墨村儿虽然人少,但一个小小的社区里却有与幸福生活有关的一切:咖啡店,二手书店,本地家庭作坊的烤面包,在市区中心的菜市场(虽然一周只开四天),甚至还有个一周开半天的露天市集 (Sunday Market),只要有空我每周都会去逛逛,有些固定的摊位每周都来买二手书,玩具,卖盆栽,也有不少卖自己的二手衣物鞋子,玩具的。还有人撂地唱歌,哪怕不买东西逛逛也很开心。


( Sunday Market)

有一次在家附近的一个快餐店吃饭,他们烤了新品种的面包邀顾客试吃,就是那种用自己模具做的,形状不规则,也没有超市和专门面包店里卖的好看,但是无论果仁儿还是面粉与粗粮的比例都非常不同,我尝了尝挺好吃的,二女儿又跑去拿了一小块儿来试,店员看到了,直接拿了一个送给我们。这种人情的味道超越了那块儿普通面包的价格。这种手工作坊口味上总会和大的面包连锁店不同一些,在香港时有次去赤柱玩,在一个需要走进地下的面包店,买过一个非常香的面包,也是一个当地的非连锁面包店,说实话,除了粥是大锅熬的好,其它吃的,都是量少了好,流水线产品只能饱腹,不会有口味和特色的。


(赠送的面包)

在香港时,门口的商场店铺走马灯一样换来换去,只有一家面包店屹立不倒,八年没有换过,这意味着什么呢?八年来,店员看着叶卡我们俩去店里买面包,然后大女儿出生,二女儿出生,直到上小学。楼下的菜市场也是,八年和大部分摊贩都成了熟人,一进菜市场都打招呼,买菜时扯点儿八卦,给孩子个零嘴儿,回头想想,之前我做梦也没想到我小时候的感觉会在香港的菜市场找回来。我们租住在居屋,一梯十几户,邻居坐同一个电梯的机会率非常高,一来二去就非常熟悉了,一种真正的街坊邻里的感觉。再过几年,孩子们会上家附近的公校,参加相同的社区活动。所谓家的感觉,所谓故乡,就是这么练成的,在每日的“早晨”问候里,在提着菜肉驻足几句闲聊里。不管走到哪里都会令你怀念。


当然,我逛过的最恐怖的商场是在东莞,一到过年那个月,每个商场里都无限循环,“财神来到我家门”,“恭喜恭喜发大财”,以至于过完春节我耳朵里还有幻听,这些旋律还在回荡。至于超市里印象最深的大概是塑料的脸盆儿衣架以及各种廉价的生活杂货:拖把,席子,鸡毛扫,塑料水桶,衣撑,保温杯,制作和印刷都很粗糙的各式的塑料碗碟。到墨村儿后第一次去Boxhill,去到一家杂货铺,这种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我匆匆的逃走了。


生活是什么呢?以前爱逛沃尔玛,宜家,MUJI,Franc,这些店铺无论灯光,摆放,产品,都让人产生热爱生活的冲动,有种想安定下来的感觉,让原本想单身的我也想结婚。单身的那些年,我经常去附近唯一一个沃尔玛家品部逛,在那里我第一次发现了压蒜器,各种装调味料的小瓶子,厨房里各种作用神奇的产品--虽然我没有自己的家,也没做过饭。乔帮主在巴黎陪太太逛香榭丽舍大街上的名店时产生了苹果商店的念头,当时他如醍醐灌顶一般:就是这种感觉。苹果店像iPhone一样从其它同类里脱颖而出。店铺和她有意无意反映出的生活倡导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大型购物场(shopping Mall)的出现是对熟人社会最大的破坏,它把逛商场购物的乐趣全部抹杀了,让采购变成了每周一次的例行活动,匆匆的去,拿着check list一件件放进推车,塞入汽车后备箱,再从后备箱出来塞入冰柜。现代人的孤独感有一大部分是购物活动的改变造成的。想想看你和女伴或者男伴一起悠闲的逛菜市场,小而全的超市,买齐你们要吃的食材和调料,把面包和蔬菜的纸袋抱在怀里,肉和鱼提在手上,说着话回到家,一起处理新鲜的食材,勇敢的为对方做第一道菜,就是最好的前戏和调情。想想看,costco可有任何浪漫可言?


可怕的是现在连costco都嫌慢了,中国的青年通常上班时就已经完成了所有食材的网购--如果不是叫外卖的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