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浙步道舟山段/环浙步道舟山段打卡第一站-滨港路-青龙山-沈园-南中山
环浙步道舟山段打卡第一站,
2月18日,海天佛国户外一行十余人开始环浙步道舟山段打卡,步道的首柱在舟山本岛对面的鲁家峙岛,考虑交通的便利我们打卡从第二柱开始。
活动通知集合点为滨港路龙眼公交站,到达后发现公交站已移位,集合地应为青龙山公园滨港路南大门入口。
徒步青龙山公园的前半段,对于我来说,是回忆之旅。
从石梯上去,就是龙眼古道,向东走可下山与荷外路,荷里路相连。东行数百米,即到上天主堂的石阶。
“青龙山,白虎山,两相对峙几万年。自从有了沈家门,龙眼日夜看港边。 ”这是流传在沈家门的俗语。龙眼古道下,及至平地有段岩壁,高约20米,极其陡峭。从鲁家峙看过来,就像一只龙的眼睛,现被高楼所挡住。
相传这龙眼,让这青龙山充满灵气,保护周边居民安全,而且还是一个聚财的地方呢。
上天主堂的石阶,小朋友右侧的石拱门勾起我对四十年前的回忆。
我的小学入学是在沈家门荷外小学,教室是荷外马家祠堂的两间房,而班级却有三,三个班级用两间教室,上课只能轮流,一周全日,一周上半日,一周下半日,半日不是在家休息,而是四,五个家相近的同学聚在一起互帮学习,名为学习小组,一般而言是在成绩好的同学家。
三年级开学时,收到通知,说三小有教室空余,这样我们整班转学到三小,此后我们可以全日上课了,我的小学母校成了沈家门第三小学。石拱门内就是上文说的“九间头”,那时是学校的食堂,我们的教室是在“九间头”上方。
记忆中,我们的教室非常的与众不同,教室内有一个大缸,盛放着发酵中的猪食。猪舍自然在我们的教室旁。有时猪饿得哇哇叫时,饲养员会在我们上课时冲进来拿猪食,这个味呀,谁都知道,但躲无可躲。一般是课间十分钟来取猪食,味道自然也是一样,但我们都可以跑的远远。
我是从荷外路上龙眼古道到学校的,上学路比到荷外小学远了很多但青龙山给年少的我以更多的野性。下午放学后,常到山顶的定海测候所皮到天黑,到家后自然是一顿揍。
1983年,沈家门三小校址划给共青团普陀县委兴建青少年宫,那年我小学毕业就读普陀中学初中部,而三小则合并到荷外小学成新三小。
青龙山上的天主堂是沈家门的地标之一,中西文化的结合和沈家门渔港文化的包容性在此呈现。
1928年,主管沈家门天主堂的法国籍神父毛宣南向沈家门荷外马姓居民购进青龙山南坡山地16亩。1929年就建起了“圣母玫瑰堂”,此外还修建了神父宿舍、客房等附属建筑。先祖母姓马,荷外马姓为其娘家。
我读小学时,教堂旁有几块地,为三小实验田,劳动课时常要锄草,播种等。
此次徒步没有进教堂区,从围墙外经过,而今天要打卡的首柱却在教堂区内,有机会补上。
省级文保单位——定海测候所
见到公示牌有同学问,这测候所为什么是定海的。其实现在的普陀区(原普陀县)民国时是没有的,1953年5月,建立舟山专区公署,析定海县为定海、普陀、岱山三县。
关于定海测候所,可文末点击链接阅读原文,《半升洞,“圣”好!--半升洞来历小议》做些了解。
今天打卡首柱,环浙步道APP有语音提示附近有打卡界柱。合影背景为普陀登山健身步道,我们现在进入了从半圣洞到海天楼的A线。
继续沿环浙步道(普陀健身步道A线)前行,现在所行为山道,闹中取静,过茅草湾岗向西为A线主线,我们走的是辅线,目前也是普陀健身步道的进香古道,从接待寺到莲花岛。
从驿站走新修石阶路下山,出口处是塘头东和庙(有知道此庙历史者请文后留言告知,甚为感激),行至武岭隧道口的加油站,附近有公交可坐。
今日全程10公里余,是为环浙步道舟山段(全程150公里)打卡第一站,打卡17柱,漏打三柱,以后补上。
请下载“环浙步道”App, 徒步时请用“环浙步道”App记录打卡。
欢迎加入海天佛国户外群,有兴趣请关注公众号后,文后留言或私信留言
2023.2.18
注:本文引用了孙峰的《小镇来头 | 日据时期的“小上海”——沈家门渔港旧影》及 袁甲《青龙山 白虎山 沈家门的左右“护法”》,在此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