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亲,送你三颗“宝石”

高一 陈恒玫 华南师大附中图书馆 2022-05-22

前言

在《苏菲的世界》里,邂逅《摆渡人》,或者做一个《局外人》,安心阅读。



华附图书馆里的藏书,就像一颗颗珍珠,而格外受欢迎、借阅量较多的书就像突出的宝石。今天与大家分享三颗“宝石”。


经典好句

《苏菲的世界》

1.使我们无法获得真正的幸福与和谐的是我们内心的各种冲动。例如我们的野心和愚妄。


2.“生命本来就是悲伤而严肃的。我们来到这个美好的世界里,彼此相逢,彼此问候,并结伴同游一段短暂的时间。然后我们就失去了对方,并且莫名其妙就消失了,就像我们突然莫名其妙地来到世上一般。”


3.孩子,我们并不只活在我们所属的时代里,我们身上也扛着历史。不要忘记你在这个房间内看到的每一样东西都曾经是崭新的。



《局外人》

1.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


2.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宁肯避免与他们来往。相反,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我们并不希望改掉弱点,只希望受到怜悯与鼓励。


3.日子,过起来当然就长,但是拖拖拉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最后就混淆成了一片。每个日子都丧失了自己的名字。对我来说,只有“昨天”与“明天”这样的字,才具有一定的意义。



《摆渡人》

1.我们有什么权利指责别人的过去。


2.荒原与这个世界也许只隔了一层纸一样薄的帷幕,细若游丝,难以辨认,却阻隔生死。


3.他们之间的纽带是邪恶的,源自贪婪;而你们两个之间的纽带明亮、净朗,闪着光芒,我不愿将这光熄灭。



      索书号:I533.45/J32

《苏菲的世界》

乔斯坦·贾德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张古怪的明信片,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Hilde)”,邮戳来自黎巴嫩。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与探险。而后,席德出现了,原来苏菲只是在黎巴嫩的挪威少校艾伯特为庆祝女儿席德生日而虚构的人物,把她的故事编写当作女儿的生日礼物。


在艾伯特的提示下,苏菲渐渐意识到自己只是书中的一个角色。他们开始了向上帝(艾伯特少校)的抗争。在他们的努力下,书中世界渐渐扭曲了,变得古怪而难以驾驭。最终,这本书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告终,艾伯特和苏菲莫名的逃出了书中世界,来到了席德所在的世界。

      索书号:I565.45/J28

《局外人》

阿尔贝·加缪

全书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默尔索的母亲去世开始,到他在海滩上杀死阿拉伯人为止。这种叙述毫无抒情的意味,而只是默尔索内心自发意识的流露,给人以一种不连贯的荒谬之感,因为别人的姿势和语言在他看来都是没有意义的,是不可理解的。唯一确实的存在便是大海、阳光,而大自然却压倒了他,使他莫名其妙地杀了人:"我只觉得铙钹似的太阳扣在我的头上……我感到天旋地转。海上泛起一阵闷热的狂风,我觉得天门洞开,向下倾泻大火。我全身都绷紧了,手紧紧握住枪。枪机扳动了……"


在第二部分里,牢房代替了大海,社会的意识代替了默尔索自发的意识。司法机构以其固有的逻辑,利用被告过去偶然发生的一些事件把被告虚构成一种他自己都认不出来的形象:即把始终认为自己无罪、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莫尔索硬说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因为审讯几乎从不调查杀人案件,而是千方百计把杀人和他母亲之死及他和玛丽的关系联系在一起。


      索书号:I561.457/M27

《摆渡人》

克莱儿·麦克福尔 

单亲女孩迪伦,15岁的世界一片狼藉:与母亲总是无话可说,在学校里经常受到同学的捉弄,唯一谈得来的好友也因为转学离开了。这一切都让迪兰感到无比痛苦。 她决定去看望久未谋面的父亲,然而,路上突发交通事故。等她拼命爬出火车残骸之后,却惊恐地发现,自己是唯一的幸存者,而眼前,竟是一片荒原。


此时,迪兰看到不远处的山坡上一个男孩的身影。

男孩将她带离了事故现场。但是,迪兰很快意识到,男孩并不是偶然出现的路人,他似乎是特意在此等候。

命运,从他们相遇的那刻开始,发生了无法预料的转变……


读者有话说


 

如果我和苏菲或席德一样,在15岁就能有幸读到这本书,也许我的人生轨迹会相当不同。当然对于这个世界和我的存在,我也有过一些思考,但从未有系统性的了解前人哲学遗产的机会。


一方面,是我们心中“哲学”这个词被有意无意地妖魔化和扭曲为脱离实际的东西,一方面也确实觉得专业著作太高深难懂。今天轻轻叩响哲学的大门才真正意识到,哲学源自人类最本源的好奇心,是思考的极致。

这本书通过书信、提问、对话等形式引发思考,兼备生动的例子,把整个西方哲学史简明易懂并充满趣味地讲解了一遍。

小说的体裁让它本身也是个充满悬疑性的故事,到后半部分更是把故事自身作为最重磅的例子融入了要介绍的哲学思想中,比如上帝和世界的关系,比如潜意识对行为的影响,十分精妙。


相比之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固然更加全面、严谨、深刻,但作为入门读物的《苏菲的世界》的普世价值绝不在罗素的大作之下。

——豆瓣网友

苏菲的世界



 

几乎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体验——身处孤独险恶的环境,极度渴求帮助——而其中绝大部分人闯过那道难关之后,都坚信是自己的坚持与信任,以及朋友的协助与无私,成就了这一结果。


《摆渡人》这本书,讲的本质上正是这样一个“渡人即渡己”过程,尽管作者用他充满想象力的笔触为我们描述的是一个向死而生的轮回故事。


最后,迪伦与崔斯坦得到了他们想要的结果。崔斯坦说这一切有悖常理,也许是因为他实际上更年长,心智的成熟和摆渡经历代表着他历尽沧桑看淡世事,可是迪伦单纯的爱点燃了他,让他终于有勇气与曾经固守的人生挥别,做回了自己,也找到了真爱。这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故事。

——豆瓣网友

摆渡人



 

呆在那里,还是走开,结果一样。

                                  -----加缪《局外人》

局外人的眼光完整的还原了这个粗糙、漠然、无理性的世界
愚昧和死亡混杂的气味渗透在生的每一个细节里
生活中所有令人难以忍受的细节都被语言的慢镜头放大和重现
整个故事被安排在炎热的夏季
这个季节充斥着令人发狂的暴烈阳光
以及众多无所事事躁动不安的灵魂
邻居的混混与姘头在做爱时将口水吐在对方的脸上
在肮脏狭窄的楼道里尖叫着厮打,满脸是血
迟暮的老人与他浑身长满疮痂的狗相依为命,最终失散
不管是人与人还是人与动物,都是这样相互依赖又相互憎恨着
让我们看清了生命可以多盲目
存在可以多荒谬
伤害可以多彻底

默尔索之所以成为对世界疏离的局外人
归根到底是对这个世界的厌倦
厌倦的姿态甚至算不上是拒绝
只是一种无数次尝试后,最终认命的惰性
这厌倦来源于对生活本质的认识
因为认识到生活不能因为人的作为而有所改变
于是放弃了与外部世界的互动
只求在自己的世界里无所作为的活下去
活着,就是生命唯一的意义

——豆瓣网友

局外人



心动了吗?快一起来读读吧。

文字整理/排版:陈恒玫

责编:林翠贤 


↓精彩推荐↓

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他甚至在最优良的学校里也可以读书。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