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老娘舅”出马,矛盾双方都服了!
播出时间:19:00-20:00
安徽广播电视台科教频道
点击视频,了解详情
↓↓↓
2010年11月,山王镇政府聘请了三位老同志成立了“老娘舅”调解小组,这其中有郑文卿。
采访当天上午,恰巧郑老就接手了一起邻里纠纷。蔡大姐介绍,她家的房子因为漏水问题,导致了墙体大面积发霉起皮脱落。
维修工人三次上门检查,都没有发现漏水点,蔡大姐怀疑是楼上邻居家漏水导致了她家墙面渗漏。
蔡大姐几次找到楼上邻居,一直不愿意处理,而这又到了夏天用水的高峰期,墙面潮湿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蔡大姐着急又无奈。
郑文卿跟另外两位调解员经过一番商量决定,决定找找楼上的邻居,看看他们是什么意见?
一进门,郑老见到了房主宗维明,没想到彼此居然是老相识。一听宗维明愿意配合,郑文卿非常开心,立即对漏水的情况进行了实地查看。
虽然已经73岁,郑文卿老人还是亲力亲为,爬高上低检查漏水原因。
郑文卿分析到,想要调解好这起纠纷,首先要先找到原因,再进行责任划分。经过一番沟通,这漏水的两户业主都相信郑文卿,表示愿意协商好好处理。
在调解现场,双方当事人都认识“老娘舅”调解小组的郑文卿,人熟了自然好说话,这也正是“老娘舅”调解成功的关键。
虽然三位调解员已经年近古稀,但是他们在群众中的威望很高,口碑很好,由他们出面调解纠纷,大家都乐于接受。
郑文卿,从部队退役已经有40余年,但在部队养成的生活、工作上的优良习惯,他也带到了山王镇。
他是一名退役军人,也是一位残疾军人,在部队服役期间落下了“腰间盘突出”,属于三等甲级残疾军人,站立时间久了,就会腰酸背痛,苦不堪言。
退休不久,又查出自己患了糖尿病,每天要打胰岛素,前年又查出得了胆囊肿,即便家人劝他不要再工作,好好休息,但他始终没答应。
轻伤不下火线,轻病不离岗位,就这样,这个刚强的老人在这9年多的时间里,依旧走街串巷,深入民间,化解纠纷。
调解虽然有困难,但是郑文卿办法多样,大事化小,把矛盾解决在基层。由于长期深入基层接触群众,他对各族的宗亲关系、历史渊源和当地的风土人情都了如指掌,能在第一时间摸清矛盾纠纷的症结所在,找准切入点,对症下药。
近年来,山王镇不断推动“老娘舅”调解模式向基层延伸,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
各村和社区精心挑选16名威望高、业务素质强、群众基础好的基层干部充实到“老娘舅”调解队伍,全镇11个行政村、4个社区形成了“老娘舅”调解组织网络。
为提高调解工作水平,镇里邀请资深专家和律师等专业人员对“老娘舅”队伍开展《婚姻法》、《物权法》、《土地承包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专题培训,组织“老娘舅”队伍旁听法院庭审。
郑文卿带领的“老娘舅”团队九年以来,先后化解各类纠纷360余件,其中重大信访矛盾纠纷50余件,截止目前经过司法确认的案件共78件,成功率高达98% 。
郑文卿表示会继续干下去,有点热就发点光 把老年的余光要发挥出来,为社会做点贡献。
有点光就发点热,这是郑文卿的心愿,这也是一名老军人最朴实的想法。
随着“老娘舅”的名声越来越大,一些群众哪怕的遇到家里的烦心事都会找他诉说,当地老百姓还常说:有事情找郑所长说说,开导开导心里也就舒坦了。
农村的矛盾纠纷虽然不大,但是处理不好,就容易引发矛盾,一打官司就是几辈子的仇恨,而正是因为有了像娘家舅舅这样的一群人,为大家排忧解难,才让一方百姓,少点矛盾,多了团和气。
《法治时空》记者:潘小伟、杨春杰
编辑:吴梦莉
安徽第一
融媒体法治节目
如果您需要帮忙,给我们提供线索
欢迎拨打栏目热线
0551-6365 1515
媒体合作请联系
Bubble--Kw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