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醺读书会|随机系列Vol.21《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微醺读书会随机系列迎来第二十一场,由巩健为大家领读汪民安的著作《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如何用哲学理论解析我们的现实生活,在繁复琐碎的日常之中洞悉真实与虚假?汪民安的这本书用一种特别的方式,向我们做出了诠释。
身体,我们最为熟悉也最为陌生的东西。我们使用身体这一术语,指涉某个对象,也指涉自我鲜活的存在。身体与精神是哲学史上一组经典的对子,但后者时常被神化,前者时常被误读。身体“是个人最后一份私有财产”“是自我的一个标志性特征”“身体是生命的限度,正是在身体这一根基上,生命及其各种各样的意义才爆发出来。”但我们的身体又永远被控制、被影响、被定义。我们是自由的人,而从尼采开始,众多哲学家告诉我们,自由,首先是身体意义上的。
空间,是我们的住所,是我们所处的环境,是静谧辽阔的乡村,是车水马龙的城市,但空间同时是一种政治表达,一种意识形态。“空间乃是各种利益奋然角逐的产物。它由各种历史的、自然的元素浇筑而成。空间从来不能脱离社会生产和社会实践过程而保有一个自主的地位。”社会空间暗含着一种统治关系,家庭空间暗含着一种伦理关系,甚至于我们经常逛的超市和商场,作为公共空间,其存在形态都基于某些特定的意图。
后现代性,是一个充满争议的概念。我们受动在现代社会的意识之流当中,于是现代性成为了一种描述和反思,提示我们失去了、被夺走的一切。而后现代性更像是一种预想,一种超越式的价值叙说。“它的伟大的历史实践,正是让身体回归身体,让身体重享自身的肉身性,让身体栽植快感内容,让身体从各种各样的依附中解脱出来。”后现代性,在一定意义上,捍卫了我们对于乌托邦最原始的想象,而想象,则是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最坚固的权利。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并不是一本艰深的理论著作,内中的文章大都从哲学家的反思出发指向现实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这本书最终极的表达,在于一种理解力的传递,我们感知这种理解力,最终是为了看清环绕在生活中,由各种符号、标语、宏大概念编织而成的谎言。
相关推荐
后浪|九州出版社
书围绕着“何为现代性”和“我们的不满”两个主题展开论述。在前一部分中,作者追溯了“现代性”概念在哲学中的历史,从“第一个现代政治科学家”马基雅维利,到将人类认知的核心定位到自己主观意识的笛卡尔,再到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颂扬者黑格尔;而在后一部分中,作者则梳理了从卢梭到施特劳斯,再到索尔•贝娄等一系列“反启蒙”思想家或曰现代性批判者的理路。在全书的最后,他把选择建立或赞同何种意义上的现代性这个问题留给“现代人”自己去回答——我们无法避免成为现代人,但并不需要全盘接受现代性所包含的一切,也并不需要全盘否定之。
南京大学出版社
“现代性”是一个纷繁复杂的概念,本书从现代生活、现代资本主义、现代观念、工业主义和民族-国家以及现代性的冲突五个方面,具体探讨了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和内涵,从各个层面对现代性这一复杂而内部矛盾重重的悖论系统做了简要、精辟的论述。作者从现代性在生活中的表现入手,描述了现代生活的种种特征,透过具体现象深入现代生活的本质,分析时间断裂意义上的现代性,又将现代性置于整个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观念的背景下,综述了韦伯、马克思、桑巴特、福柯等人的观点并回顾了资本主义的起源和特征,梳理了从马基雅维利到霍布斯、洛克等的现代观念的发展历程和自由主义的思想脉络。随后作者结合吉登斯、盖尔纳等人的观点探讨了现代性社会的特征。最后作者综合前几章的论述,分析了以英国工业革命为经济基础、以法国大革命为政治和意识形态基础的现代性的冲突所在。汪民安先生旁征博引,深入浅出,眼光独到,以清晰的逻辑和通俗的语言,向读者揭开了现代性这一复杂而庞大的议题的层层面纱。这本《现代性》堪称认识现代性的极佳入门读本。
上海文艺出版社
《后现代性下的生命与多重时间》是社会学家基思·特斯特反思后现代性、后现代性研究的一部力作。他在其中关注的是一些境况,是后现代性得以存在的利害关键和可能条件,而他主要取材于“世界的写作”,关注有关我们世界的神话/迷思,去探寻人们都靠着哪些故事,来做出妥协,为实际活动提供理据,并使挫败可以接受。或许可以把后现代性看作是人类历史的巅峰,不仅如此,还像是自哲学诞生以来被人们不顾一切、满怀期冀地表达的所有那些希望和雄心的终极实现。只要毫不理会前历史性人群和历史性人群破败不堪的残余,任他们隐约闪现着后现代性金碧辉煌的拱廊街外,这时候,仿佛这个世界已经最终获得了完满清晰 的呈现。人们不再有需要,不再有不适,但同时那也意味着,不再有希望。过一种后现代的日子,就是要活在一种无视之中,无视现代性的教益,尤其是卡夫卡的教益:希望的前提条件就在于,所希望的东西必然是无法抵达的。活出后现代的生命,就是要活在一种真理之中:其实,唯一比未能实现希望还要糟糕的事情,就是实现希望。
商务印书馆
本书用迷人的笔触,以十九世纪的政治和社会革命为背景,透过哥德、马克思、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主要作品,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矛盾和暧昧不明的现代世界画面。通过重新阐释马克思和深入思考罗伯特·摩西对现代城市生活的影响,作者标示出了二十世纪及其以后的发展轨迹。他得出的结论是,适应不断的变化是可能的,建设真正现代社会的希望也正是在这里。
上海文艺出版社
作为身体研究的经典理论著作,《身体与社会理论》更新至第三版,旨在从理论上推进身体社会学和迅速扩张中的身体研究领域,着重分析晚期现代性下,身体、自我认同和死亡之间的关系。在结构、论证与内容上,最新修订版延续前两版,对当前全球范围内的关注和争议做出了及时、合理的回应,对社会学及相关学科中身体问题的出现展开了精辟的描述,并对该领域的主要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详细介绍。每一章都经过重新编写,以增强整体论点:我们需要一种特别的研究身体的思路,既避免自然主义理论的化约论,也避免社会建构论学说的化约论。
活动信息
时间2023/3/24(周五) 19:45
领读者巩健
文艺学在读博士,一个独立思考的人
地点成都(玉林)彩虹街8号
费用
100元/人/场
会员&学生 50元/人
(含酒饮,限18岁以上成年人参加)
报名方式
非会员扫码报名
注:本场限20人,请参与者在活动开始前尽可能读完本书。
讨论规则
哈维尔对话守则
1.对话的目的是寻找真理,不是为了斗争。
2.不做人身攻击。
3.保持主题。
4.辩论时要用证据。
5.不要坚持错误不改。
6.要分清对话与只准自己讲话的原则。
7.对话要有记录。
8.尽量理解对方。
汪民安,1969年生。文学博士,现为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为批评理论、文化研究、现代艺术和文学。
《论爱欲》
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清华大学教授、知名学者汪民安深入探讨“爱欲”这一主题的力作。全书分为“爱欲的谱系”“转向”和“爱欲的政治”三个部分。在上篇中作者梳理了柏拉图、苏格拉底、奥古斯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构建的“爱欲的谱系”,从真理之爱、神圣之爱、尘世之爱这三个维度,再现前现代时期人类高贵而神圣之爱。“转向”这部分辨析笛卡尔、斯宾诺莎如何在理性主义的旗号下为爱建立一个科学解释模式。下篇“爱欲的政治”分析黑格尔、海德格尔、拉康、弗洛姆、巴迪欧等关于爱欲的思想,书写人类试图在现代性中摆脱工具理性对爱的驯服,进而实现爱之救赎。
《论家用电器》
上海文艺出版社
《论家用电器》是汪民安教授的一部探讨物的文化理论随笔集。本书将家用电器作为传记的对象,探讨了洗衣机、电冰箱、手机、电视机等电器在家庭生活中所展现的空间权力结构。这本书让我们看到,家用电器是如何驯化、改造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作者巧妙地将理论视野与散文书写相结合,既充满了洞见,也糅合了作者的当下生活感受与情怀。
《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
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知名学者、清华大学教授汪民安对身体、空间等论题所做研究的成果结集,分为“身体的技术”“空间的政治”“后现代性的谱系”三个部分,共十九篇文章。第一部分的六篇文章论述“身体”在西方学术史中的地位和在现实政治生活中的作用,第二部分的六篇文章是作者对“空间”问题的研究成果,集中讨论了身体的社会学,以及权力如何把个人的身体局限在空间之中,第三部分收录的七篇文章是对后现代理论的各位大理论家德里达、罗兰•巴特、乔治•巴塔耶、福柯等的精彩评论,以及对后现代性理论的发展线索的整理回顾。汪民安教授以后现代哲学的理论视角,考察个人身体、社会生活和现代政治的关联性,洞察细微,挖掘深入,表达精辟,会让读者对身体、对各类空间、对后现代哲学及其研究方法有更多的理解与启发。
《情动、物质与当代性》
山东人民出版社
学者汪民安当代文化研究的全新力作,围绕“情动、物质和当代性”三大主题的一次文化探险,重新审视日常生活中的情感、物质、语言和艺术。三大主题相互关联相互辉映,共同揭示文化问题最终影响了人的情感、文学、艺术和商业,影响着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渗透和左右着每个人的生存状态。这是一场打破旧有理论框架的文化研究盛宴,是对当代性富有成效的追根溯源,引出令人深思的质询:在当下时代,是否还存在人文主义意义上的人和主体,人的主体性是否已被物质、符号、机器、流量、数据等摧毁取代?
《文化研究关键词》
江苏人民出版社
本书收集了193个文化理论词条,按照汉语拼音音序排序,作出约50万字的论述。编者选词时,着重目前在文化理论研究中常被运用但有待揭示的概念,叙述其理论来源、脉络及趋势和相关重要人物。本书致力于为国内文化理论研究者提供词条的厘清与疏通,借此勾勒出每一词条所蕴含的涵意,尤为期望对研究生与年轻学者具有启发性,帮助关注文化理论研究的入门者、初学者整理自身观念和理论的思考脉络。
- END -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