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财宝典:大神们的考博之路
我校 5 名研究生携手考上名校博士!
近日,我校 A 类科研创新团队—经济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创新团队协同培养的首届 5 名 16 级硕士研究生何红亮、徐杨炳、戴紫薇、范燕丽、钱琪全部成功考取了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 985/211 名校的博士研究生,考博率达 100%。让我们走进他们,聆听他们的故事。
何红亮
希望世界能因我有一点点不同
“适逢财大四十五周年,我毕业了。在财大的七年,是我不断探寻,不断追求热爱的七年,也是我确定航向,仗剑天涯的七年。”2019年 6 月,浙江财经大学信工学院 16 级硕士生何红亮收到了来自北京大学的博士录取通知,回顾本科加硕士七年记忆,他这样说道。
“光环远不及内心的丰富和成长”
七年财大,每一年,何红亮都在做不一样的事,有着不一样的思考。
初入大学,何红亮便加入了院外联部、辩论队等部门,在这里,他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活动中培养的组织能力与团队精神是日后着手项目、成立工作室的一笔宝贵财富。
本着对算法竞赛的热忱,大二、大三两年何红亮将重心放在竞赛项目,从校级、省级到国家级,一步一个脚印,在熬过了无数个与代码磨合、与队友并肩作战的夜晚,经历了各种项目的 DDL 与压力条满格的情况后,终于,他们喜获佳绩。慢慢地,何红亮从“小白”蜕变成了能够带领队伍前进的负责人,有了一批核心成员。“总有几处细小的 bug,总有几次测试运行,总有几次算法改进是在夜深人静时完成。”回忆起当年的备赛过程,这份酸中带甜的感受依然在他心中埋藏。这段时间何红亮还组建了亮点工作室并成功入驻学校创业园。聊到过去曾获得过的荣誉,何红亮反而把“平凡的个体,有趣的灵魂”作为自己认可的关键词。“经历只是一张白纸黑字,所谓的光环远不及内心的丰富和成长更重要。”
这份宝贵的经历让他遇见了优秀的同窗师长,也瞥见了更大的世界。加上在财大两年多的所见所闻,何红亮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入的思考:真实的数据能够说话,比起毕业养老,还是希望以后能够成为一个对社会发展有正向作用的人,让这个世界因为我的存在有一点点不同。在这一信念的引导下,科研这颗种子在何红亮心中悄悄发起了芽:考研是第一步,名校博士是第二步。
“自己先做起来是劝导别人的唯一途径”对于学历的定位和学术的理解,何红亮有自己的想法:学术本身就是一个行业、一种职业,而不是一个头衔、一块敲门砖。学术永远都是少数人来做。
在财大的七年,何红亮常用柳传志的话激励自己:“自己先做起来,不是劝导他人的重要途径,而是唯一途径。”严于律己是他能在学术研究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且屡试不爽的一条准则。“几乎每天都是早 8 晚 10,踏踏实实做科研,目前的结果也算满意,以后还得继续加油。‘努力是唯一不会辜负的事情’,这也是我时刻提醒自己的话。”研究生在读期间,何红亮独立撰写英文论文,其中 2 篇已在 SCI 检索国际期刊(JCR 一区, Top 期刊)发表,1 篇已在国际期刊发表,另有 1 篇在 SCI 检索国际期刊审稿中;此外,他曾指导英国牛津大学本科学生、美国密歇根大学本科学生、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研究生进行科研,并合作撰写英文论文 3 篇(本人撰写论文部分章节 + 实验),其中 1 篇已在SCI 检索国际期刊(JCR 一区)发表,2 篇已在国际期刊发表。每一篇优秀论文的形成都由无数思想的结晶凝聚,每一篇优秀论文的发表都佐证科研更贴合自己的定位。
“将财大塑造于我的坚持下去”从本科到研究生,最后到北大博士,一路走来,何红亮都非常顺利。在这座菜园里,他学会了为人处事的方法,学会了对人的爱与包容,他喜欢这里的环境,喜欢这里纯粹、严谨的学术研究氛围。他很充实,很享受,很满足。他感谢财大给了他这些幸福。
如果说把本科阶段比喻成毛坯,到硕士阶段变成“半成品”,那么博士阶段就是要在规范的基础上,通过对学理、方法的掌握和一定强度的训练最终“熔铸成型”。
对于北大的博士之旅,他格外期待。“我本身对计算机领域的数据挖掘、人工智能方向有着强烈的兴趣,况且这也是目前整个世界的大趋势、大风口。我会将财大塑造于我的坚持下去,做出在这领域对未来世界的发展和进步有深远影响的贡献。”
何红亮那“世界能因我而有一点点不同”的故事,正徐徐展开!
17信息1 齐钊瑜
范燕丽
三思而后行行且笃定
早上八点半,她准时出现在课题组的实验室里,晚上十点,她揉一揉疲惫的惺忪的双眼,收拾好行囊准备回宿舍,紧张而忙碌的一天科研任务暂时结束了。硕士期间,她过着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在外人看来这种枯燥且乏味的科研生活都是咬着牙“熬”出来,但对她而言,科研不是什么洪水猛兽,而是给她带来切实的充实感、满足感和成就感的密友。和密友朝夕相处的时光让范燕丽满载知识与感动,今年,她整装待发,准备前往上海财经大学攻读财政学博士研究生。
想,无拘束
本科阶段,范燕丽一直穿梭在各个学生组织和社团之间,这个过程乍一看和科研毫无关联,但社团的锻炼让她的交际能力、表答能力、自我管理和规划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科研从来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式的闭门造车,要想快速进步成长,就要时刻关注国内外沿的最新动态,聆听各路专家学者的隽语箴言,并广泛地与人交流讨论。这些看似毫无章法、没有实际功用的经历实际上都在为范燕丽日后的精准发力奠基蓄力。正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没有这些丰富的经历和体验,范燕丽不会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也就不会坚定她考研的决心。
行,不犹豫
“想法就去做,绝不拖泥带水”,范燕丽是这样一个自制力和行动力极强的人。任何事情,在她考虑周到之前她不会贸然行动,而一旦确定,她也决不会畏首畏尾,瞻前顾后。因而她总是有的放矢,精准发力,扎扎实实地走好通往目标的每一步。
硕士期间,范燕丽撰写的三篇英文论文中两篇已经被 SSCI 国际期刊发表。外,她还主持了一项浙江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和浙江财经大学校级重点课题。荣誉等身的她从没放弃对自己的高标准和严格要求。本科时,和很多“头悬梁,锥刺股”的考研人不同,范燕丽的考研思路比较“佛系”:寒暑假呆在图书馆,早上八点半起床,晚上九点半就休息。她觉得勤奋的定义不在于耗费了多少时间,花费了多少精力,而是要讲求“事半功倍”,讲求高效率。“要抓住学习的每一分钟而不是抓住每一分钟来学习”,她这种高效的学习方法也让她在硕士期间能够很快克服阅读英文文献的障碍,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
范燕丽最喜欢的一句话是“那些打不倒你的,终将使你更强大”,无论是面对科研上的难关还是生活上的不顺,范燕丽都能以乐观的心态一笑而过。她看来,苦难是在所难免的,一帆风顺的一路或许值得称羡,但险象环生、历经坎坷的道路或许更具挑战。对未来,范燕丽希望能尽快博士毕业,回到高校或者研究所,继续在自己喜爱的科研上,开荒拓土,一路高歌。
17财政 宫彦
徐杨炳
用勤奋铺筑追梦之路
当很多人还在为课业发愁的时候,他已经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奖项;当很多人还在为毕业论文抓耳挠腮的时候,他已经发表了多篇SCI 检索期刊论文;当很多人还在为工作一筹莫展的时候,他就已被浙江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他就是浙江财经大学 16 管理统计学的硕士研究生徐杨炳。
简单专注地生活
7 点半起床,8 点半到实验室开始一天的学习和研究,晚上 10 点左右回寝室,11 点左右睡觉,这是徐杨炳每天的时间表。偶尔约上三五好友漫步于西湖之畔或是去羽毛球馆打几场羽毛球,这是徐杨炳课余外的生活。与多数学生所经历的大学生活不同,徐杨炳的大学生活似乎显得有些单调。但他并未感到遗憾:“我是一个生活简单的人,我觉得这样的大学生活挺好,能够静下心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正是因为这种简单与专注,徐杨炳在校期间,每一阶段都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和重心定位,也获得了很多奖项和荣誉。本科阶段,徐杨炳获得过亚洲区域赛三等奖、全国“蓝桥杯”二等奖、浙江省程序设计竞赛二等奖等多个奖项。
有成功,亦有挑战。那时的他对编程有很大的兴趣,他讲到:“我觉得那些会写程序的人很酷,通过几行代码就能解决一个问题很神奇,我也想成为那样的人。”于是他加入了 ACM 集训队。虽然到最后也没有拿到金奖,但过程中的收获远比最终的奖项丰硕。
硕士阶段的他把重心放在了学术研究上,努力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徐杨炳硕士阶段研究方向比较广,决策优化、数据挖掘、机器学习以及文献计量等都有所涉及,在此期间,他获得了一项国家奖学金、全国数模竞赛的三等奖,先后撰写并发表了一共发表了 3 篇 1A 论文、4 篇 1B 论文以及 2 篇2A论文,其中有四篇 SCI 检索期刊论文(3 篇1A、1 篇 1B)。
苦心孤诣地读书
在众多奖项和“学霸”光环的背后,是较常人更多倍的努力与付出。徐杨炳坚信“书山有路勤为径”,他常以这句话告诫自己。勤奋努力就像是追求梦想之路上的鹅卵石,走过时或有痛楚,但稳定坚实。“别人说自从上了大学,故乡只有冬夏,没有春秋;而我上了大学,一年在家的日子都不会超过一个月。”他讲到。本科期间徐杨炳留校集训,刷ACM 题,打比赛磨合队伍;硕士期间留校阅读文献,打磨论文……每天的时间似乎怎么用也用不够。
回首大学生活,徐杨炳最难忘的还是本科期间和同学们一起熬夜刷题,以及硕士期间自己痛苦地撰写并修改第一篇 SCI 论文的经历。
徐杨炳的第一篇 SCI 论文的初稿是在大四暑假完成的。因为思路有偏差,自己全部推翻重写了一遍。交给老师后,又是一遍一遍地修改,最后录用的论文已经完全看不出一稿的痕迹了。他感慨道:“当时改得特别痛苦,害怕老师来找我,不过现在想来那种经历非常宝贵。幸好遇到了负责任的老师,让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快速地成长。”
大学生活中徐杨炳在学业方面取得满意的成绩,却也有些许遗憾。他打趣道:“遗憾还是有的,比如大学期间没有保护好自己的头发,比如一直单身,都没有找一个女朋友。”
一往无前地追梦
对于未来的生活,徐杨炳有自己的定义。在博士阶段他选择了修读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在硕士期间他便尝试过很多方向,最终的选择也是基于硕士阶段多方向尝试的结果。“我觉得管理科学与工程这个专业还有许多问题有待研究。它是一门多种学科交叉的学科,涉及到管理科学、数学、计算机等,需要有多学科的研究背景,我本科和硕士阶段的经历为我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在徐杨炳看来,正是由于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学科交叉性决定了它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既可以应用到 IT 行业,也可以为制造业企业、物流企业等提供决策优化。
在将来的博士阶段,徐杨炳打算依旧把主要精力投入在研究和学术中:“我想深入研究一个方向,从文献和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它,希望能够做出一些对学术界有影响力的成果,使人类的知识面向外凸出一个‘小包’。”
毕业后徐杨炳想在高校做一名教师,争取成为一名教授:“一方面是因为高校老师相对于企业工作更加轻松自由。另一方面,我想把老师们教给我的本领再教给我的学生,桃李满天下,看着学生成材,于我而言一件极有成就感的事情。”
17税收3 管诗彧
钱琪
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苏格拉底对知识曾有这样一个比喻,画一个圆圈,圆圈内代表我们已知的部分,圆圈外代表我们未知的部分,圆圈越大,它的外围触及的未知部分就越多。也就是说,一个人知识越多就越发的感觉自己的“无知”。文献浩如烟海,学术永无止境,要想拓宽圆圈的边界和外延,非“勤奋”“钻研”“创新”不可。今年考上中国石油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博士研究生钱琪就是这样一个对学术充满激情和敬畏之心的人,他对学术的专注与热爱令人肃然起敬。
心之所向,有的放矢
像很多新生一样,钱琪刚入校门时也是无所适从,“随遇而安”。大一时,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活跃于各大组织社团,积极参与校内外举办的各类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找到了自己的兴趣。大二大三之后,随着专业知识内容的增加和难度的加深,大一轻松潇洒的生活一去不复返了。他渐渐地把弦绷紧,让自己专注于专业知识的打磨,在这个过程中,钱琪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思考,这也坚定了他日后为这个方向做学术研究的信心。考研的时候,出人意料的是钱琪没有选择在信息与计算科学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他跨考了财政学专业。而如今,博士阶段研究的方向让我们知道他并不是放弃了信息与计算科学,而是为自己喜爱的专业配上了一副更锐利的武器和盔甲,将经济学思维和计算机思维最大程度地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在研究的道路上披荆斩棘,不断拓荒。
管理科学与工程是一个多领域的交叉学科,知识体量大、覆盖面广、专业素养要求高,对学习者的数学、经济学、计算机基础和管理学方面都提出了一定的挑战。互联网大数据计算、云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日益成为管理科学与工程发展的助推剂。钱琪也坦言:“在硕士研究生开始阶段,我并没有很强的读博决心,因为当时对读博的很多事都不清楚,包括博士的未来前景、读博的条件等。”在进入经济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创新团队跨学科导师组之后,在学术研究的同时,他在团队老师及同学的影响下,慢慢地坚定了考博的决心。
钱琪在进入课题组期间接触了大量的数据挖掘知识,对于数据挖掘的方法充满了兴趣。在数据挖掘的英文论文的撰写、修改和发表的过程中,他对数据挖掘方法的整体框架与思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在这个过程中,他对多学科融会贯通、迁移运用的能力逐步提高。因而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中他能多角度思考、多方面论证、多途径解决各种难题。
不骛虚声,行胜于言
“做十件事不难,但做好一件事却很难”。在这个浮躁的社会,专注力像一件奢侈品,放在哪里都显得弥足珍贵,而对于学术研究来说,这种品质是不可或缺的。本科期间,钱琪参加了数学建模大赛,第一次经历了三天三夜合作式的竞赛方式,三个人各有分工,但又携手完成最关键的部分,“紧密的团结互助经验以及三天三夜专注解决一件事”是他大赛得到的最宝贵的财富。研究生期间,他和课题组十几个伙伴朝夕相处,共克难关,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他感受的是充实,收获的是成就和感动。
钱琪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他看来,很多事情都是输在了一个“等”字。为了摆脱掉拖延症的痼疾,他从不放松对自己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他每周、每日、每时都做好了精细的规划和安排,并依靠自己的强大的执行力去落实。很多时候,他灵光一现,有了好的想法便马上付诸实践,绝不让它在脑海中徘徊停留。“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他看来,要有“不唯书,只唯实”的精神,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用理论来知道实践;同时,理论也要及时反馈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完善发展理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在学术的道路上做到“不疑、不惑、不惧”。
谈及未来,钱琪希望他能在这个领域继续深挖下去,并将所学传递给下一代。学高可为师,身正方成范。以严谨扎实态度对待学术,以不畏困难的精神直面挑战,做科学的护卫士,担学生的领路人。
17财政 宫彦
戴紫薇
为学 加法并减法
加法,拓展人生的宽度;减法,极尽人生的深度。开荒之时用加法,先打好地基,万丈高楼才能平地而起;耕耘之时用减法,不随波逐流,乱云飞渡方能且共从容。加法要广博,减法追专注。广博加专注成其广博,专注减广播成其专注,为学的道理,有时也不过一加一减。今年考上华南理工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研究生的戴紫薇便深谙加减法之理,她不疾不徐的从容中渗透着加减的张弛。
加:博采古今之变
戴紫薇平时喜欢在课余时间打乒乓球,在她看来,这既能锻炼身体,给自己高强度的研究生活积蓄体能;也能放松身心,给自己枯燥的研究生活增添一抹亮色。本科阶段,戴紫薇就在本科导师的指导下开始尝试写论文。“磨刀不误砍柴工”,做事情尤其是科研,一定要静下心来,毛毛躁躁、急于求成都是大忌。写论文期间,她会先学习诸多优秀论文的写作思路和方法,并阅读一定的文献和著作,通过审视别人的观点,她批判性地吸收了文章中的精华为己所用,待到胸有成竹之后再着手开始动笔。“闭门造车是行不通的”,要想进步的更快,就要学会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在她翻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她的知识面也得到了拓宽,对问题的把握和理解自然就摆脱了泛泛而谈的窠臼。学习、科研、比赛,戴紫薇把这些活动安排的有条不紊,这些经历带给她的不单单是奖励荣誉本身,更为她日后的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减:专成一家之言
戴紫薇的第一篇论文就旗开得胜,顺利被 SCI 检索的期刊录用。“最开始接触科研的时候,遇到不小的挑战,全英文论文的阅读并不简单,一篇5 页左右的文献可能需要一周的时间才能全部看完,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也掌握了看论文的方法和诀窍,阅读能力也不断提升,看文献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了。现在,我基本能在一天之内看完两篇 20 页左右的文献。”后来,戴紫薇也发表过质量更高的 SCI 检索的论文,这些都为她在专业上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戴紫薇坦言:“在博士阶段,我想深入研究一个方向,从文献和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努力解决它,最后在专业的领域发表几篇有影响力的学术论文。”
谈及专业,戴紫薇说:“制造服务这个方向是我们课题组的王牌方向,课题组的两位导师对于这个方向十分熟悉,也在这个领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而且,制造服务对于实际生产有者很大的促进作用,同时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紧密相关。更何况制造服务领域的知识都扎根实际生产,能够推动实际生产力的提升。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义和发展前景的方向”。戴紫薇对专业充满希冀和期待,对学术保持严谨扎实的作风,对自我也时刻是高标准、高要求。每天早上八点半来到实验室进行紧张而又忙碌的一天研究工作,晚上十点才能回到寝室,可以说是“披星戴月”了,对这样两点一线单调的生活,戴紫薇并不感到厌烦,相反,她在其中收获了充实和感动。“有志者,事竟成”这是戴紫薇最喜欢的一句话,她以此为座右铭并追求卓越、勇攀学术高峰。对做学问来说,学以致用是最重要的。加满自然需减,过犹不及;减后自然要加,偏听则暗。在为学的道路上,把握加减法之理是应有之义。
17财政 宫彦
来源:浙江财经大学
特赦是免罪吗?为什么要实行特赦?有关特赦的问题这里全说清了!
中国共产党党员总量突破9000万!性别比例、学历、职业分布等情况是这样!
西政联手重庆两江新区(自贸区)人民法院共建第一个高端法治人才联合培养基地
1911人!2019年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第一批)录取名单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