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身份是什么?屡败屡战为何还要申请博士点?
博士生身份界定:学生vs.科研工作者
——博士生的身份界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延迟退休政策、当下劳动力人口规模、博士点增设、博士生生活保障等各个方面,涉及人社、教育、人口等多个部门,值得系统性研究。
2021年7月26日,2020年学位授权审核结果公示,各大公众号和朋友圈转发,学位授权审核也是我一直关注的重点(曾经写个几篇博士,重点以“资源与环境”领域为例分析了2020年工程博士的申请情况),同时不知多少学校从普通青年教师到校长几十年来一直参与博士点申请,热情高涨,屡败屡战。但是仔细研究,同时结合上一次学位授权审核,几家欢喜几家愁,有高校甚至一次性获得近10个博士点,有高校可以说颗粒无收,为什么博士点如此热?——身份界定是根本!
博士生到底是学生还是科研工作者,从国家留学基金委联合培养的角度,已经定义为科研工作者,2012年我CSC访问英国利物浦大学,教师访问资助为1000磅/月,学生为950磅/月,而英国博士生的薪水大约为1100磅/月,1000磅/月对于利物浦地区的生活足够了。2019年以后CSC访问博士生和教师的待遇一样,目前利物浦地区是1200磅/月,因而从CSC访问的角度,把博士生当作科研工作者来对待。
但是国内就读的博士生呢?每个月有多少收入?国家+学校+导师能有多少?这个没有统计,但是超过5000的估计不多。那硕士毕业生的工作收入待遇大概是多少?因为刚毕业的硕士和博士生的工作能力、性质差不多,也许刚毕业硕士也从事研发。待遇多少涉及到博士生是学生还是科研工作者的界定问题,如果界定博士生是学生,学生是学习能力的阶段,收入可以不用太多,但是如果界定博士生是科研工作者,那就要按工作的基本待遇来对待?收入自然要和社会对应,甚至缴纳最基本的五险一金。
有几个朋友在英国、瑞典,他们都告诉我,养活博士生很费钱,因而在他们的系统里面,博士生的各种费用,包括工资都很高,讲的是salary,是工资,不是奖学金,所以博士生不是随便招的,招了博士生,导师就要为其生计而奔波,招之前想好了未来三四年怎么办?这也就是导师是boss的来源。欧美博士生拿的是薪水,所以没有类似本科生的假期,而是和教师一样的休假制度。
那硕士生到底是什么身份?国内确实不好界定,但在欧洲,感觉硕士生就是学生,因为其主要工作是上课,也许不做,也许做大约一个学期的毕业论文就完事了,所以并不存在系统性从事科研的阶段,而国内硕士也做科研,例如材料、化学专业硕士生,毕业前夕基本都发过专业性论文,且国内学制长,一般为三年,但是硕士生是科研初始阶段,所以真的不好界定。而博士生,无论国内国外,其大多数时间都在从事科学研究,实际就是做研究,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都是研究,所以博士生的身份应该界定为科研工作者,而不是学生。
博士生界定为科研工作者的另一个积极意义在于:厘清受教育年限和工作年限的关系,如果博士生阶段纳入工作年限考虑,自然就不存在部分专家说的“当前高学历分子毕业年龄通常是30岁”的问题。
如果博士生界定为科研工作者,按照科研工作者的薪酬待遇发放工资,那么还会有多少博导愿意招生多多益善呢?我想应该会一个钉子一个铆的招,招几个,干什么工作,提前考量好了再招。
如果博士生界定为科研工作者,按照科研工作者的薪酬待遇发放工资,会不会导致一些经费不足的导师招不到学生,那假设导师到企业打工,企业不发工资,或者待遇很低,导师会愿意么?会愿意长久的干么?
如果博士生界定为科研工作者,按照科研工作者的薪酬待遇发放工资,会不会大家不再疯狂的追求博士点、博士生的规模?而会根据科研任务的需求理性的招生?好像听说国外不存在博士点的概念,有经费招生,没经费不招生。
那博士点授权审核怎么办?建立标准,达标招生,备案审核,定期评估,淘汰差者。在博士点和博士生的方面,还是可以实现放管服的,关键是搞清楚博士点和博士生的牛鼻子在哪里?搞清了牛鼻子,自然一切就清楚了。
链接地址:
考法学博士,进入法学考博交流群;考医学、工学、理学等等的进入非法学考博交流群!
西湖大学考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