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寒门博士,一场“豪赌”

考博之路 2023-12-2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科学网 Author 徐可莹


从穷苦农村娃,到跻身名校博士,无疑是人生的Hard模式。


他们出生时手握一把烂牌,选择用读书来对抗命运。这注定是场豪赌,一场只准向上的持久战。脑力、毅力和野心,缺一不可。他们必须拼尽全力,稍有不慎,人生就可能改道。

 

《中国科学报》与三位出自乡村、毕业于985高校的博士聊了聊他们的“卷”途。尽管历尽艰辛,但他们一致认为,如果人生重来,还是要读博。因为不吃学习的苦,必然要吃生活的苦。而拿到博士学位,人生的路会宽很多。


对他们而言,读博仍是最公平的赌局。

徐可莹


至暗时刻


读博第五年,陈舟遭遇了婚变。


那一年,是她人生的至暗时刻。一边是婚姻的泥沼,一边是毕业的鏖战,陈舟困在其中,一度陷入抑郁。严重时,甚至出现了自言自语的怪症。


想到自己求学路上吃过的苦,陈舟就牙槽发紧。


小时候家贫如洗,早起洗脸,需要撬开水缸里的冰盖子,才能舀上一瓢水。家是坑坑洼洼的土墙围起来的,窗是泛黄的报纸糊出来的,一入秋冬,必会走风漏气,冻得像个地窖。陈舟纤细的小手常年生满冻疮,温度升起,便溃烂流脓,瘙痒难耐。


尽管如此,她还是一口气读到了博士。“得亏家中没有兄弟,只有个妹妹。”陈舟笑道。


2012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辽宁大学毕业,被保送至天津大学微电子学专业硕博连读。作为穷人家的女儿,陈舟深知,苦读是自己唯一的出路。但年少气傲的她,未免把读博想得过于简单,博士第一年,便迅速跨入了婚姻。结果在短短五年内,体味了结婚、生子又离婚的冷暖百味。


离婚后,为补上因产子休学的一年,陈舟申请了延毕。


撰写毕业论文的档口,她压力大到几近崩溃。可别无选择,只能逼自己一把。她去学校的心理辅导室接受治疗,频繁出门旅行,用尽一切办法,强迫自己开工,哪怕每天只写几句话。同时,还要抽空照顾幼子。


终于,在读博第六年,陈舟勉强达到了毕业的及格线,换回了她的博士学位。


《我的天才女友》片段


东南大学电子学博士李峻,也经历过这样的至暗时刻。


他来自福建省的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父母靠种地为生,上头还有个哥哥。李峻出生后,父母为缴清超生罚款,掏空了家底。二十年前,父亲又被查出慢性疾病,劳动能力大受折损,家中境况更是雪上加霜。


上高中时,李峻的哥哥常常担心,家里会让他辍学,把读书的机会让给弟弟。好在,父母是有野心的,把两个儿子都供进了985大学。


两兄弟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在村口的学校读的,那也是村里唯一的学校。李峻现在还清楚地记得儿时的作息。每天5点摸黑爬起来,和哥哥一起去放牛。赶7点钟回家洗漱、吃饭,再背起书包去上学。放学回家后,要帮家里种稻、割稻、晒谷子、种菜、浇水、喂猪……一大堆活忙下来,留给他温习功课的时间就不多了。


即便如此,李家兄弟依然在学校名列前茅。


从镇上的高中毕业后,李峻的哥哥被兰州大学录取,晚两届的李峻,则去了大连理工大学。


对李峻来说,学习之余,通过劳动来养活自己是早已形成的生活习惯。大学期间,他做过家教,去学校图书馆做过兼职,在咖啡馆当过服务员,硬是把自己七成的生活费挣了出来。


本科毕业前,李峻获得了保研资格。他参加了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东南大学的暑期夏令营,在读硕和直博之间犹豫不决。毕竟,如果只读一个硕士,他就能早两年毕业赚钱,补贴家用了。


参加完夏令营后,李峻回到家里,思考了整整一个月,最终决定去东南大学读博。他想赌一把,用三年时间,赌一个更优渥的未来。


但读博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顺利。


和其他家庭条件好的同学相比,李峻要面对更多。除科研的压力外,他的压力多源自家庭。


读博前三年,李峻一直被浓重的焦虑困扰着。身边选择就业的朋友早已成家立业,在老家买了宽敞亮堂的新房子,就连跟自己一起保研的同学,也都顺利毕业,签到了高薪的工作。反观自己,还在科研的盲海里四处碰壁。他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很差劲。


巨大压力下,李峻的心态也变得急功近利起来。选择课题时,他更倾向于做那些难度更小,容易出成果、发论文的方向,并不考虑把研究做深、做透。他满脑子想的,都是怎样才能用最稳妥的方式尽快毕业,拿到博士学位。


如今再回顾起最后两年做的工作,李峻对自己颇有微词。“仅仅是能满足毕业要求罢了,并不是一个漂亮的研究。”


读博前,李峻的导师曾和他促膝长谈。希望他可以沉下心来,踏实走学术这条路。当时的李峻,对学术也怀着满腔热情,想要成为和导师一样的学者。


“现在还是到企业捞钱来了。”李峻苦笑道。他说,如果家里条件能好一些,自己或许会有不同的选择。


压舱石


无论出身如何,选择读博,都有“赌”的成分。特别是对陈舟这样的农村女孩而言,倘若能拿到博士学位,她就有了一个牢靠的立身之本。


博士毕业后的她,被青岛一家企业聘为工程师,这在当地算是一份高薪的工作,养活她和六岁的儿子,绰绰有余。


她是青岛本地人,工作之余,会偶尔回村里,义务给那些与她出身相近的孩子讲课。面对孩子们“读书是否有用”的困惑,陈舟斩钉截铁地告诉他们:“有用。如果有能力,最好读个博士。”尤其对那些家庭贫苦,还有好几个兄弟姐妹的女孩,陈舟逢人便劝说对方,一定要读博。


自身的经历让陈舟坚信,读书,是“穷女人最好的出路”。在她看来,一无所有的人,更要敢于“赌”一把。


本科期间,学校附近商业区有家新华书店,门口有大学生招揽家教生意,陈舟也是其中一员。他们站成一排,每个人手里都举着告示,写上自己能辅导的年级和科目,一般是“20块/小时”。


“就算少,我也必须要挣,不然平时就不够。”那个时候,陈舟的父母每年还要负担奶奶的住院费。奶奶患有哮喘,每过冬天就需要住院,不然就“活不下去”了。陈舟除基本的生活开销外,剩不下什么余钱来打扮自己。


如今33岁,陈舟才拥有年轻女孩想要的一切。博士学位带给她的,除稳定的收入保障外,还有偶尔的松弛。


青岛市对引进的博士研究生,予以丰厚的福利补贴。陈舟落户青岛,不仅能够获得一笔可观的“安家费”,每月还能领取定额的人才补贴。加上自己的工资收入,她已经能过上少时憧憬的那种生活。


在公司,陈舟偶尔“耍横”,博士头衔也能为她挡掉一部分非议。人们普遍认为,一个工科女博士的不通人情,是能够被容许和理解的。陈舟甚至觉得,这种刻板印象为她带来了些许自由。



在28岁的陆非看来,这种容许喘息片刻的“自由”,是非常宝贵的。他和陈舟一样,也出生在山东的海滨城市,父母务农。目前,他在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读博。正值春季招聘,北京一家国企为他开出了年薪30万起步的待遇,还解决北京户口。但陆非并不着急就业,他想再观望一下。


早在6年前,陆非在清华读硕期间,就开始运营自己的自媒体帐号了。凭借优秀的专业背景和扎实的内容产出能力,目前已有小几十万的粉丝。科研之余,他会写写博文,拍拍视频,做些自己感兴趣的科普尝试,同时赚些外快。


读博前两年,陆非也经历过一段时间的自我怀疑。和他同宿舍的研究生室友,在硕士毕业后没有选择继续读博,而是去了位于深圳的大疆工作。当陆非靠奖学金生活时,昔日的室友已经在思考如何实现财务自由了。对比之下,陆非难免有过不平衡。


“转念一想,读博还是有好处的。它实际上是用多出来的三年时间,给未来一种无限的可能。尽管读博的时候不一定感受到这种好处,但起码是有机会的。”


陆非所说的“机会”,更多是指就业选择。他说,尽管按照自己目前取得的科研成果来看,继续走学术这条路是有些困难的。但相比很多人,他依然有得选。作为名校博士,他找工作不太难。加上小有成就的副业,陆非手中的筹码,显然更多。


相比之下,已经组建家庭的李峻,有着更多考虑。


妻子和他一样,来自安徽的农村,读的是心理学专业,目前正在深圳的一所院校当老师。两个年轻人住在宝安区,拿的是宝安区政府的人才住房补贴,每月发放5000元。李峻说,这笔钱足够小两口在宝安租下一套环境不错的两居室了。他和妻子都是农村出来的,物欲不强,对目前的生活状态很满足。


但对于在深圳买房定居,李峻是不敢想的。今年春节,他随妻子回到安徽老家,参观了妻子同学新购的大平层,有150平米,很羡慕。夫妻俩想过,以后可以退回一个三四线城市,购置一套好点的房子。但两个年轻人也达成了共识,那只是一种无奈的退路,首选还是深圳。


“以我们目前的收入,完全可以回到小城市,全款拥有一个自己的家。并不是我们没有退路,而仅仅是因为我们有更大的野心。”李峻说。


这种向上打拼的底气,直接源自博士5年的历炼。


李峻仍记得多年前看过的一个小图解。那是美国犹他大学的Matt Might教授对博士学位做出的解释。


Matt Might认为,假设人类所有的知识,是一个圆,圈内代表已知,圈外代表未知。读博就意味着,在这条偌大的未知圆弧上,从一个极窄的角度,往外烫出去一个小尖。


Matt Might“The illustrated guide to a Ph.D.”

图片来源:https://matt.might.net.


这个有趣的模型,令李峻感到震撼。拿到博士学位后,他终于理解了这烫出去的一丁点,意味着什么。


在李峻看来,人行走于江湖,要有自己心底的一块“压舱石”,一个锚点。这是支撑我们向上走的根本力量。而他的“压舱石”,就是读博5年完成的原创性研究。它标定了一位博士的独一无二,也为李峻带来了无可撼动的底气。


胜局已定


尽管留在深圳,对目前的李峻来说仍是可望不可及的,但他没有为此内耗过。因为像他这样的孩子,从小便懂得生活的不易。


李峻的父亲奋斗了40年,待大儿子大学毕业后,才东拼西凑在县城买了一套楼房,五十岁才住进铺了瓷砖、有暖气有热水的家。


“他头20年一直过得浑浑噩噩的,后20年为了供儿子读书成家,又吃了很多苦。”李峻觉得,对比父亲一生的境遇,他现在所面临的一切困难,都不叫苦。相比很多父亲这样的底层老百姓,自己能有今天的生活,仅仅是运气好一点而已,算不上勤奋,更算不上优秀。


提及父母,李峻言语间满是心疼。


他一直觉得,父母是极有野心的。特别是母亲,虽然只是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却有着强烈的,想要跳出命运的心。按小时候家里的经济状况,能供出一个大学生已是奇迹。但李峻的父母,却把两个儿子都供进了985大学,其中一个还读到了博士。


李峻记忆中,小时候破陋的家里,竟然神奇地藏着很多装订精美的课外书。以父母的收入,虽很难给兄弟俩提供玩具这样的“奢侈品”,却舍得给儿子买各种各样的课外书。


后来再想起这些细节,李峻意识到,父母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独立自主的性格。


“我爸妈一方面望子成龙,另一方面又有农村人本身那种谨小慎微和自卑。”大概从初中起,李峻的父母就不再过问两个孩子的学业了,反而更加尊重他们自己的想法。初中时,李峻和哥哥常跟着爸爸去路边卖西瓜,卖回来的钱,爸爸都会交给兄弟俩保管。对两个孩子,他们予以绝对的信任和支持。


这让李峻在成长过程中,拥有了很多孩子不具备的“自在感”,更擅长于掌控自己的人生。



相比李峻,陈舟与自己的出身之间,始终隔着距离。


“我的眼界和家境是不匹配的。从小我就知道自己值得更好的,我不要在农村,不要做流水线上的工人。”陈舟小时候读书时,在班上并没有朋友,她觉得和班上的那些同学玩不到一起。直到硕士阶段,才交到志同道合的好朋友。


她是个与周遭格格不入的聪明女孩。


小时候家里穷到买不起电视,买不起课外书,她就读糊在窗户上的旧报纸,读被扔在角落的说明书。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陈舟对新知识、新事物有着天然的渴望。


《我的天才女友》片段


大学时,陈舟抓住一切机会补充知识、提升眼界。一旦看到前沿讲座,不管什么内容,都去听。而她现在从事的行业,正是本科期间一场学术讲座赋予的灵感。可以说,那场讲座改变了这个农村女孩的一生。


“穷人家的小孩,尤其是女孩,一定要借助身边所有的力量向上生长。不要妄想着依靠别人,外力都会引起反噬,唯有内力才足够长久。”陈舟坚定地说。


读博带给陈舟的,就是这样一种无可比拟的内在生长力。在家人的支持下,她在两年前彻底结束了那段不合适的婚姻,带着儿子回到喜欢的城市,在自己热爱又擅长的行业,继续打怪升级。


对自己现在的状态,她很满意。当一个女人,强大到能让外界产生信任感的时候,她所做的一切选择,就都是对的。


顺利的话,陆非也将于今年夏天,拿到自己的博士学位。他觉得,读博像极了一场豪赌。对那些手握烂牌的孩子而言,这仍是最公平的赌局。


入局之前,他认为自己最大的赌注,是知识。当一切快要结束的时候,他才猛然意识到,其实从决心下注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赢了。


无论局面如何,他都赢得了自己的人生。


*文中人物陈舟、李峻、陆非均为化名



编辑 | 方圆

排版 | 可莹

合作事宜:hezuo@stimes.cn

投稿事宜:tougao@stimes.cn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