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东南亚博士,评职称不算!

考博之路 2023-12-2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青塔 Author 数据洞见未来

“申请到马来西亚读博的中国人,一半是高校老师。”从业6年的留学中介介绍道。
为了评职称、行政岗转教师岗,被学校提高博士率的政策鼓励,高校教师们主动或不得不读博提升学历。
相较于国内申请读博“卷”且要“排队”,欧美留学过于昂贵,东南亚的博士申请难度不大又花费划算,高校教师们自然不约而同地盯上了东南亚读博。
近两年,东南亚博士逐渐被打上了“水博”的标签。拿着好不容易到手的博士学位,人们却发现风向已经变了。
东南亚的博士评职称不算,也不享受相关待遇。
自费去东南亚读博,学校也不批准了。
泛滥的“水博”
近日,江苏一职业技术学院发布了2023年长期公开招聘拟聘用人员名单,6名拟聘用人员中4名为韩国私立大学博士,引发网友争议。
水博士大行其道。”“现在外出留学水太多了。”人们质疑着韩国私立博士的含金量。
去年,邵阳学院花费1800多万元引进23名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哲学博士,就掀起了舆论的风浪。

图 | 江苏高校公开招聘,录取过半为韩国私立大学博士
难以忽视的是,东南亚读博,在近年来备受追捧
根据马来西亚全球教育服务中心(EMGS)的统计显示,2021年较2020年博士申请增长83%,2022年和前一年的申请数保持一致,人数都在11000以上。
今年1月至6月底,近9000名中国学生申请到马来西亚留学。第二季度中国学生申请留学马来西亚人数,同期增长了33%。留学马来西亚,中国人已成为主力军。

图 | 2023年第二季度,4700名中国学生申请留学马来西亚
变化正在发生,一些高学历年轻人也选择去马来西亚读博。
一位2019年入学的博士生发现,同年入学的博士生里还有来自三本的同学。而如今,新入学的博士生中,本硕背景不乏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甚至北京大学
一条捷径
某从业6年的马来西亚留学中介表示,“到这里读博的中国人一半是高校老师。
动机大致是评职称、行政人员转教师岗、被学校的鼓励措施推动——比如专科院校想升为本科,需要提高博士率。
剩下的大多数是想跳进体制内的企业职工,和想到高校任职的硕士应届毕业生。
一家菲律宾留学机构在宣传中直白介绍,自己市场的受众是需要留学积分申请落户者和评定职称的高校教师。
并称菲律宾是极具性价比的选择:“诚然,大学含金量一般,但钱花得真少,时间短,博导不卡学生,也是完全正规的学历。”
一位选择在菲律宾莱西姆大学读教育学博士的高校在职教师,表示读博压力不大,对自己在学校的晋升有实际的用处。“虽然说菲律宾博士竞争性不强,但能拿到留服认证也很不错了。”
同样是一位艺术类高校的在职教师,也拿下了马来西亚大学设计学博士的offer。选择留学东南亚,对她来说似乎是无奈之举。
“艺术类博士要读博只能选择国外的,国内博士点少,每年那么多排队,关系不是铁到特殊的程度很难排的上。留学英美又贵的要死。”
在马来西亚读博,她表示自己三年花费可以一共不到10万人民币。

图 | 选择东南亚留学,无奈之举
拥有博士学历,会直接转化为评职称的筹码。例如,云南省人社厅、教育厅发布的省高等学校教师职称评审条件中规定,博士一入校就可以申报讲师,最快两年,就能成为副教授。而硕士生入校两年后才有资格从助教申请成为讲师,再当5年讲师,才能申报副教授。
对于高校来说,教师的博士率也至关重要。例如,在高校申请成为硕士授予单位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学位授权审核申请条件中就规定,博士学位教师比例不能低于25%。申请博士学位授予单位需要达到45%
所以,一些高校为了提高教师博士率、推动师资国际化,也会主动组织教师报名参加赴东南亚的博士留学项目。

图 | 某公办大学组织学校师生报名东南亚留学项目
不认可东南亚博士了
今年准备找教职的东南亚博士生们,发现行情变了。
“有个offer已经准备走手续了,却被人事处扣了。说东南亚和韩国博士今年慎重考虑,有的直接不要。苦熬拿到了来之不易的学历还被歧视,打击不是一般的大。”

图 | 韩国博士找工作
毕业于2024QS排名65位的马来亚大学,正在找教职的博士面试了一所公办一本高校。“学校隐晦表明东南亚是他们介意的因素。”
在职准备提升学历,去东南亚读博的教师们,也不像往年如此顺利。
“我自费去读,学校也不批准。韩国、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的全部不认。”
“学校同意在职教师脱产去读博,但不会给待遇,读境外别的地区的博士可以直接承诺待遇。”
据网友分享,也有学校开会明确东南亚博士评职称不算,也不享受相关待遇。

图 | 东南亚博士,评职称、找工作遇阻
东南亚博士,“水”吗?
在一些东南亚博士的读博体验里,“水”只代表了申请难度低,而博士毕业是“水”不出来的
一些中介宣称“包毕业包认证”“两年就能毕业”的东南亚留学,但身处其中的博士生们有人读了五六年,甚至10年。读不下去的,也大有人在。
“我这个月又有3个师兄师弟退学了。”一位在马来西亚理工大学在读的博士生分享道。“认识的大马博士中有6个是因为博导和专业原因退学的。”
“过去两三年政策变化大,很多学校都收紧了毕业要求,在马来西亚读博完全不是水一水的事情,要实打实发论文,大论文还要紧扣时间,否则很容易就延毕。”他补充道。

图 | 马来西亚读博,一批人退学
试图走捷径的人,可能不知道这条捷径正通往一个坑。不少选择来东南亚读博的人,被中介忽悠。
广东一位民办高校的教师,承认自己到马来西亚读博,就有被中介“误导”的因素。中介向他介绍,他报名的“寒暑假博士”,平时正常上班,寒暑假上课,不耽误教职工作。
但直到他入学,才发现学校根本没有“寒暑假博士”的说法,只存在全职和在职,并且在职渠道一般不对外国人开放。
直接为东南亚博士打上“水博”的标签,似乎有失公允。文凭质量如何,还应该看个人的成果产出,或有第三方评估结果的参照。
近日,由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研究会与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联合研制的《境外大学学科分级目录(人文社会科学)》发布。这是我国首个跨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估框架。

全国高校信息资料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院长、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光礼教授认为,“水硕”“水博”的泛滥源于我国缺乏跨国教育质量评价标准。此次评估的发布,将试图弥补这一空白。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