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考博难!导师让我掏20万自费读博

考博之路 2023-12-2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青塔 Author 数据洞见未来

2024年准备考博的学生们,已经开始联系导师。
“抱歉,我没有博士生名额了。”
“很遗憾,我组目前没有明年的博士指标。”
“今年我仅有的一个名额大概率会被本校直博的本科生占用,实在遗憾。请联系其他老师看看。”
申博太难了,第一步就难在找不到有招生名额的导师。
图 | 找到一个有博士招募名额的导师,好难
招生名额少,让博导们也头大。近年来,多所高校开始探索科研经费博士专项计划,由导师出钱培养学生。经费充足的博导们,可以自行申请招生指标。
不过有些导师试图把经费转嫁给学生,让学生自费读博。
“老师临考前和我说没有学术博士名额,只能读科研博士,但需要自己承担20万经费。”一位2023年申博的考生分享道。
601封申博邮件
“为了考博,我一共发了601封邮件,联系了601位博导,98%是婉拒回复。”
一位2023年考博成功上岸的博士生,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把我这个专业有博士点的学校联系了遍。”
图 | 广撒网打捞一个博导
联系到有招生名额的导师,是考博上岸的第一步。但很多人,在第一步就栽了。
联系的导师一直不给明确回复,直到等来没有名额的消息。“去年说我排第三个,现在说去年有人联系她了,我排第四个,不让考了。”复习大半年的努力,终成泡影。
也有考博生还没等来面试通知,却被导师突然通知“没有分到名额”
图 | 晴天霹雳般得知导师没有名额
我国博士生的选拔机制从原本的统考,到如今超百所“双一流”高校全面实行“申请—考核制”,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申请—考核制”是由考生个人提出申请,通过初审、综合考核,按照择优录取原则进行录取。
考生的科研素质不再通过一张考卷来考察,而是在更大范围通过的提交相关材料去全面考察申请者的科研能力。
但同时,也有不少人提出要警惕“申请—考核制”可能带来的教育不公。
“博士生招生考试最关键的就在于导师名额,只有导师愿意要,你去考才有意义。原来还有一条分数线卡着,现在会不会出现导师‘一言堂’,造成不公。”
有人感叹关系博、人情博的出现,让考博逐渐成为一门玄学
某位考生吐槽自己的考博经历:“我带着一个教育部课题,两个教育厅课题,七篇文章都没干过延毕的K国硕士。”
图 | 当考博要看关系
博导,也嫌招生名额少
考生难找到一位有招生名额的导师,而导师们也在抱怨招生指标太少
根据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统计的一项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高校博士生的生师比为4.37:1;2015年降为3.77:1;2018年则下降至3.68:1。
这意味着,以博士4年在读计算,早在2018年,全国博导平均每年已招不到一个学生了
一位211大学的博导介绍道:“几年前,我们学院博导只有十几位,招生指标有10个,每年基本都能招到学生。如今,博导规模已扩大数倍,但招生指标却只增加了两个,我们开始习惯四年招一个学生。”
呼吁放开博士招生名额的声音,已经喊了许久,但这一问题至今未得到解决。
图 | 呼吁增加高校博士生招生指标
有观点认为,“钱”是限制博士生名额增加的关键因素
我国博士生培养成本本质上是科研成本。其至少包括两方面,即博士生的“工资”和相关科研成本,其中“工资”还包括住宿补贴和医疗补贴等。目前,“工资”几乎全部由财政部通过教育部拨付。
如果要扩大博士招生名额,增加的钱从哪里出?
科研经费博士,导师出钱培养你
科研经费博士的出现,尝试在有限范围内解决这个问题。
2020年,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发布了《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其中提到:在现有财政拨款制度基础上,探索实施以国家重大科学研究、工程研发等科研经费承担培养成本的科研项目博士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
同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在科研经费博士专项计划中探索招收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并逐步扩大规模
图 | 我国开始探索科研经费博士
简单来说,科研经费博士的培养费用由导师承担
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发布的《关于试点开展“科研经费博士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的通知》中写明:原由国家及学校承担的基本助学金与学业奖学金共计3.3万/年,由导师分担2.5万/年,学校分担0.8万/年,原由导师承担的助研/助教奖学金仍由导师全额承担。
《通知》的其他事项里补充:培养经费不得转嫁给学生,也不得对学生区别对待
中科院金属研究所2021年发布的《科研经费博士招生指标申请通知》中指出:本专项计划招收的博士研究生培养经费需导师从承担的科研项目经费支出,在4年基本学制内,按实际培养年限逐年缴纳,标准为50000元/生/年,包含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助研津贴等
图 | 一批高校,试点开展“科研经费博士研究生专项招生计划”
不过也有一些导师,想要学生来共同承担培养经费
“老师临考前和我说没有学术博士名额,只能读科研博士,但需要自己承担20万经费。一位2023年申博的考生分享道。
“后来和导师谈到他十万我十万,但考虑到家庭条件,博士要出那么多钱,还是不打算去读了。
图 | 导师让我出20万经费读博
考博热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2年博士招生13.90万人。十年间,在学博士生人数从28.38万扩大到55.61万,近乎翻了一番
虽然博士在近些年进行了扩招,但终究抵不住更多的人涌进竞争赛道,让考博变得更难
一位2015年考上浙大博士的青椒感慨,当年所在的课题组现在提前1-1.5年就有人联系了。目前自己就职的“双非”高校,也不乏有发了3篇2区和发了2篇1区的硕士生们来竞争。
“现在应届生考博真是越来越难了,除非你直博,不然都是一堆非应届生拿着各种国自然基金项目和你去拼……”一位2023考博失败选手有感而发。
要不要考博的问题,总是因人而异的。如果未来要入职高校,读博已成为必选项。进高校早的在职教师们,也往往不得不再读一个博士学历,为自己的评职称晋升之路加码。
图 | 高校教师,扎堆读博
不过,考博只是开始,读博才是修炼。
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预计毕业博士研究生人数为169022人,实际毕业博士研究生人数为58032人,延毕率为65.67%。只有近四成的人,能按时毕业。
因此有人形容“考博不是上岸,而是下海”,博士毕业才是真正的上岸。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