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内容因违规无法查看 此内容因言论自由合法查看
文章于 2019年10月1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究竟谁能提供“真相”?从内地到香港到美国到俄罗斯的不同视角

Chairman Rabbit tuzhuxi 2019-10-11


当代不同社会对新闻信息“真相”的看法

 

手绘了几个图,想示意性说明一下不同地方人们对新闻/信息/资讯的(针对中国但也不限于中国)

 

的看法。这些看法在经历了2019年香港事件后会受到极大强化的。另外,需要说明,

 

1)本人做的都是主观判断,非经过科学手段和民意调查取得

 

2)本人评价的不是新闻/信息/资讯本身的客观公正性,而是指人们对其所能获取的信息的客观公正性的主观态度

 

3)另外,因我们接触面毕竟有限,针对的是接过高等教育的相对可比人群

 

释义:

 

G = 互联网管理 (泛指)

 

内 = 体制内,即中国内地

 

外 = 体制外,即含港澳台的境外

 

Truth = 真相

 

Untruth = 非真相/不真实

 

Post-truth = 后真相(不再真正拘泥于真相还是非真相的对立,转而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真相)

 

Relative Truth = 相对真相(可以说是“后真相”的一种具体形式,但更加积极)

 

以上都泛指人们对主要新闻媒体、舆论环境中流传信息的真实、准确、客观、可信度的主观感觉、判断、倾向。

 

 

 

图(1)中国内地人(包括海归、港漂)视角

 


中国内地人就生活在中国内地,每天可以接触大量关于中国内地的信息。从官方媒体、非官方媒体,到社交网络,到坊间和朋友圈,到其他各种非正式流通渠道,信息来源本身是非常大量。另外,实际上,在任何一个新闻和信息发布口径带有国家垄断色彩的社会里,人们对于官方信息是有很大怀疑的,并不是照单全收,直接就相信。特别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在这样的社会里(典型的如前苏联),人们一般不会轻易接受官方文字宣传,总会保持怀疑,需要做更多的验证,并且非常善于从官方媒体的字里行间表述中找到相对真相。

  

这个与西方国家所理解的“洗脑”完全不同——他们假定,在信息垄断时,所有个体信息接受者都只能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不可能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不要说批判思维(critical thinking),连负面思维(negative thinking)都不可能形成。实际情况是,这种社会里的人不乏怀疑精神和负面思维。而发展到另一个极端,就变成了cynicism——啥都不相信。

 

另外,大量的信息可以在体制内正常取得,访问大量的网页,特别是英文网站是没有障碍的。譬如我个人会看的英文资讯网站包括CNN、NPR、CNBC、FOX、CBS、Yahoo News、Snopes、RT、Politico、ABC News、Vox、Atlantic、BuzzFeed、Daily Telegraph、The Times还有从左到右各种杂志和期刊都是可以访问。在G内也是可以获得境外舆论场和报道的。我的心得是,语言屏障带来的影响大于G。

 

另外,对列入管制的网页,G也不是绝对的存在。如《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在香港TVB访谈时所指,很多人因工作需要,也会“翻墙”以获得必要的信息。

 

现在回来看看图(1)

 

在中国内地人看来,G是一个虚线,不是实线,绝对的信息阻隔是不存在的。

 

尤其如前所述,放到新闻媒体这个具体领域,那么在G内可以直接访问的境外媒体是极量的。而且这里还仅指英文资源。

 

回到真相问题。每天生活的观感告诉我们:

 

1)G之内的信息,可能有真相,也可能有非真相;

 

2)G之外的信息,可能有真相,也可能有非真相。尤其这次香港事件让人们看到西方媒体严重的偏见,所谓基于事实的纯新闻报道已经完全被有强烈政治导向、旨在影响民意的新闻报道所取代(我们熟知的苹果、Fox、CNN都可以归到这一类)。

 

因此,GFW的存在与信息是否属于真相或非真相并没有必然关系。内地人现在已经不会根据信息来自于GFW内或外来判断其是否属于真相。

 

当然这是也是有一个过程的,当时的人们通过长波收音机听美、英及德、日、法对华播放的中文电台。在历史上曾有一段时期,人们认为这些信息极难获得,因此必然是真相。但到今天,伴随信息极大丰富和泛滥,对不能获得的信息的迷信已经过去了。

 

 

图(2)香港泛黄及台湾泛绿(不认同中国政府的海外华人)的视角

 

 

香港泛黄(及台湾泛绿)认为,G是一个实线,是绝对的。G将内地人包围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封闭小泡泡里,然后官方信息的提供是单出口的、单向的、宣传性的,个人是被动接受者,无法做出选择和独立思考。

 

同时他们认为,由于不是所有的信息资讯都能够被讨论,触及边界和禁忌的信息是不被允许的,也就说明真相不可能通过越辨越明的方式呈现。这个情形下,只要能够存在的信息一定是被干扰、过滤、扭曲的结果,不可能是纯粹的真相。逻辑再跳跃一下——G必然导致是非真相。

 

因此,1)G的存在,使得GFW内的信息只能是非真相。G是内地信息非真相的充分条件(sufficient condition)。

 

然后境外没有类似的管理,什么事都可以充分讨论,如果一个信息不实,那么马上会指出及辩驳,真的信息会在竞争中获胜。在信息的“自由市场竞争”中,能够留下来的一定是真相。

 

因此,2)G的存在,就是G之外的信息比G之内的信息更接近真相的充分条件。

 

这次通过香港事件可以看出来,在紧邻中国内地G的华人社会里,对G之内流转的信息是有极大偏见的,基于前述的逻辑,他们对G外的信息有极大的自信和优越感,认为只要脱离体制,就是真相。“既然出来了就要好好看”。“在G内能存在的就不可能是真相”。“你们在墙内,都被brainwash了”。这些华人认为自己获得的信息存在天然优越性,自动就是真实的,不用再做批判。

 

另外,他们认为只要由国内控制或影响的媒体(如文汇或大公)就不可能传达真相,必然只能提供untruth。因此,在G外浩瀚的真相海洋里,他们选择将这些官方媒体剔除。

 

其实我们都知道,这都只是给自己找到一个拒绝相信对方提供的信息、拒绝接受对方的论辩理据、拒绝与对方平等交流的冠冕堂皇的借口而已。

 

因此,讨论到最后,往往就没法继续进行下去了——“你们从小就被brainwash”。讨论结束。

 

而如我之前所说,在内地人看来,G根本就是一个虚线,两边的信息本来就可以获取。对于港漂来说就更加令人生气,因为他们中的相当大一部分还在国外留学过,一直穿越G,对G与真相或非真相没有必然联系这个判断有切身体会,对香港泛黄这种思维模式只能说哭笑不得。

 

 

图(3)美国人视角

 

引用美国人视角,乃在于美国是香港泛黄、台湾泛绿等不认同中国政府的华人眼中之灯塔。

 

 

当代美国人看问题的角度是不同。现在看看图例。

 

 

首先美国人更加认为G是绝对的,完全使得人们在中国内地看不到任何不一样的信息。基于这个逻辑,美国也认为在G内不会有真相。

 

但凡遇到具体问题,比如具体的讨论、辩论,他们应用的逻辑和前面所说的紧邻G的华人的逻辑是一样的:G是杜绝真相存在的充分条件。

 

所以,中国网民、中国NBA球迷支持中国政府批评NBA,甚至提出与中国政府一样的话语(香港试图分裂、强调主权完整……)势必是政府brainwash所致,他们不可能了解香港运动的真相。他们看到的一切信息都只能是非真相。 

 

至少在中国问题上,他们认为境外媒体比中国境内媒体及G内流转的信息更接近真相。

 

他们与香港泛黄的主要区别主要在于,并不认为没有G就是真相的充分条件。

 

2010年代末的美国人相信的是fake news。

 

所谓fake news,就是包装成基于事实报道的传统新闻,但实际上背后有特定的政治意识形态和议程,希望通过报道来影响公众舆论。

 

最早的“新闻”就是通讯社的新闻,将一个事件客观呈现,不加任何带有主观性的诠释,媒体也要避免偏向任何的政党和利益团体,要与被报道的事件保持距离。

 

当代的“新闻”大多是有特定的价值观驱动的(例如Fox是conservative,BBC和CNN是liberal,Economist是libertarian),他们希望通过对社会事件的报道来影响公众舆论,传播某个价值观及意识形态。如果他们的立场与政党吻合度高,则会转而支持某个具体的政党(例如Fox支持共和党、CNN支持民主党)。这些媒体一般不会捏造事实,还是基于事实的,但主要技巧放在了对报道什么事实不报道什么事实、事实的呈现方式及处理、对事件的诠释上。诠释包括字里行间的春秋笔法(例如将香港运动标签为“pro-democracy”),也包括对外部资源(例如访问某个专家)的援引,例如让谁的篇幅稍微多一点,argument强一点,有final say,这些小的技巧。通过这些处理,让读者觉得他是客观的、事实主导的新闻报道。

 

这种把政治宣传埋藏得非常深的媒体才是“杀伤力”最大的。读者通过阅读基于事实的报道,总体上看来不偏不倚(两面都有呈现的报道)认为新闻是客观公正的,符合critical thinking的,对于结论就更加坚信不疑。从影响读者的看法角度来讲,这个当然比一面宣传更加高端,更加难识破,同时也是在没有GFW情形下必须采用的方法。

 

有一些媒体对此供认不讳,例如Fox、Economist。有一些媒体不愿意承认,但实际上十多年来做的事情和Fox越来越像,例如BBC和CNN。

 

说他们是fake news,不一定指的是他们报道的事实本身是错误的,而是他们引导的方向、得出的结论是有偏见的,并且打扮成客观公正。

 

美国现在是一个撕裂的社会,在Trump之前,不同阵营的人所依赖的媒体其实早已分化,左翼看CNN,右翼看FOX,老死不相往来。而在Trump的灌输下,“fake news”作为一个概念被更加频繁的提出,不但深入共和党选民人心,而且也为自由派潜移默化的接受。今时今日,人们已经认为,新闻客观性本身是不可能的,新闻必带主观,这就是后真相时代(post-truth)。“Fake news”和post-truth伤害的是整个传统新闻媒体产业,使得今天很多美国人对传统媒体已有很大的怀疑和抵触。大家的对策是把自己依赖的媒体范围进一步收缩,只相信那些与自己政治立场一致的媒体。

 

此时,对“指定媒体”之外的信息,人们的看法可能是它们属于post-truth——无法鉴别真伪,就是不同人各取所需的混乱场。

 

然后,左翼(liberal)的truth存在于CNN和BBC。右翼(conservative)的真相存在于Fox甚至Breitbart。大家各自在各自的泡泡里。泡泡内是truth,离开泡泡就是post-truth。对方的泡泡则是untruth。

 

在这样的环境里,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当然是进一步强化自己本来即有的政治立场,让读者安心。这样,左的越左,右的越右。在媒体的推波助澜下,社会越来越撕裂。

 

因此需要再次指出,美国人也还会认为中国G的信息是untruth,但对于一般的信息(例如美国对本土的信息),完全不会认为没有G就是构成真相的充分理由。他们每日都在“后真相时代”与“寻求真相”之间摇摆和斗争。

 

美国人的真相小泡泡、post-truth的概念,以及对各种新、旧媒体信息的怀疑,是当代西方民主社会里信息更加“进阶”的存在,我相信大部分香港人还无法体会。

 

最后看看图(4)俄国人视角

 


不要忘记,俄国人是从苏联体制里出来的。他们对苏联官方信息从来都是怀疑、cynical的。他们可以从《真理报》的字里行间中读出真相或发现非真相。 

 

俄国人经历过非常复杂的政治运动史,同时总体来说还是处于大的西方文明的一部分,相对了解西方体制——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人群。如果访谈圣彼得堡的知识分子,他们会为你提供许多对西方民主体制的批判与怀疑,而不会照单全收。

 

俄国没有中国内地意义的G。从第一天开始,俄国就没有什么信息保护主义(information protectionism),浸淫在西方媒体中,在最一线——从主流传统媒体到社交媒体——与西方争夺所谓的信息主权(information sovereignty)。

 

这十多二十年发展的结果是,俄国不但做到可以抵御西方传统媒体和社交媒体的影响,保持本国传统政治价值观的相对稳定及一贯,而且还能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且在西方的平台上反攻西方,以西方的话语回击西方,甚至在西方的公共舆论场中发挥作用,并推进自己的政治议程——当你看到一个支持美国右翼、本土主义、拥护Trump的meme时,它的炮制者可能是俄罗斯爱国网民。

 

这个经历了如此复杂历史,处在西方文明边陲,欧亚交界的古老民族是非常复杂、sophisticated的。他们对历史和政治有自己的看法。他们对信息的判断不会被G的存在与否所左右;今天的世界在他们看来也不应简单用truth/untruth来形容,最多也是令自己方便的“Relative Truth”——这也可以说是post-truth的一种具体形式。

 

今天写到这里。

 

 

(全文结束)

 

图片授权:Unsplash相关协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