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入港人内心世界:内地对香港问题十个不准确的看法

Chairman Rabbit tuzhuxi 2019-11-26

兔主席

 

以下均摘自《香港运动的阶段性前瞻分析》(10月16日)。今天是11月25日,区议会选举完成之日,不妨再回头看看这篇文。

 

-----------------正文开始----------------

 

内地人对香港有几个看法,目前看来并不准确,需要重新认识。


 

1、大部分香港人符合内地定义的“爱国爱港”,属偏蓝一方。

 

香港人是爱香港的,但与内地人理解的“爱国爱港”、一国两制的理解、港府和北京的关系,政治核心价值等,都有很大不同,稍展开讨论,就能发现双方差异。如非常严格地按照内地定义,则大部分本土港人可被划至“泛黄”大阵营。

 

共产党的传统是群众路线,团结大多数,把大部分人理解为朋友。这可以是统战策略和目标,但不能仅据此来分析和理解眼前情况。

 


2、香港人存在一个反感黑衣暴徒的沉默大多数

 

香港成年人不喜暴力,不喜城市被破坏,更不希望看到“揽炒”。一段时间以来,由于很多人生活受到影响,也能感受到基层经济被伤害,对暴力更加厌倦和抵触。但他们不满的对象往往不是暴力的年轻人,而是港府和港警。他们的逻辑是看“因”,而不看“果”——他们认为是港府/港警的问题造就了今天的局面,应为此负责。他们处在定势思维闭环内,有自己的一套逻辑。如不尝试进入他们的思维,肯定也无法理解他们,并可能就形势产生错判。

 

 

3、香港人看到黑衣人暴力行为的反应和内地人一样

 

香港有100至150万“适龄”年轻人,压倒性绝大多数支持运动,且很多认可激进方法,贡献了大多“勇武”参与者。他们的父母有200、300万人。加在一起即300、400万人,构成了这个700万人(其实并不大)社会的一半。本地中老年港人看年轻人的角度其实有点像看自己的孩子。他们的第一反应是,为什么年轻人被逼成这样?政府必有过错!香港人认为他们的年轻人是自己的下一代,是香港的未来,年轻人不懂事,行为背后一定有社会原因,对他们还是要宽忍,要有解救之心。香港人把这种态度视为友爱、同理心。他们将不满都落在港府和港警身上。这和内地人“暴力就暴力”的看法不太一样,比喻的话,好比我们看自己家的孩子和看陌生人家的孩子角度可能不同。李嘉诚说“对年轻人网开一面”,“他们是香港未来的主人翁”应当也是这种情绪驱使。

 

我们可以先把是、非搁置一边,看看本地人切入问题的角度。


 

4、大多香港人对运动的总体看法和内地人接近,我们要争取团结大多数人,并且争取团结大多数人并不难

 

一段时间以来,笔者看了一些民调(尽管他们有各种各样的缺陷),也有机会与一些本地人交流,对香港基本盘有个大致判断:香港人口740万人,排除未成年人、75岁以上老人,再加上因经济条件可能不能参与任何社会调查的有大数150万人,剩下能够表达政治意见的大数600万人,其中

 

15%为本土派/激进民主派

35%为温和民主派

40%为中间派,不愿称自己为黄或蓝的;

10%为明确的亲中/建制派

 

600万人的15%大数是90万;香港20-29岁年轻人大概100万,加上35岁以下的就是150万。考虑到激进派和本土派大部分是年轻人,所以可以大概这样理解:大比例年轻人都把自己归于激进派、本土派。

 

35%的温和民主派则是恐共、反共的基本盘。他们接受一国两制,不追求港独,但希望扩大香港自治,可以被定义为广义的“脱中派”。

 

这两个群体加在一起就是50%,占掉人口的一半。处在今天这个角度,这部分人在政治上争取、团结的短期难度比较大。

 

1950-1960年代,北京对香港的统战是基于左翼意识形态,以香港的产业工人为抓手。今天是后冷战世界,全球到处都讲民粹认同政治;香港产业工人群体更不复存在。香港的泛民派认同的是西方价值,内地对他们统战,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缺乏“抓手”。

 

再看40%的“中间派”。40%的中间派,如果严格按照内地人的标准,可以属于“泛黄”或“可疑的蓝”。他们的特征是:


1)并不反中,拥护一国两制;


2)大多数同情五大诉求,特别同情一些特定议题(例如反修例、要求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调查港警),对港府及特首普遍有负面看法;


3)坚持非暴力原则,压倒性绝大多数不同意暴力作为抗议手段;


4)与深蓝/内地人观感不同,他们多少认为港警也过多使用了武力;


5)很少或基本不出来参与政治活动,对政治不敏感、不关心。

 

这40%是香港的主流民意和基本盘。虽然上面这个划分是按人口而非年龄的,但可以估计这批人以中年和年长者居多,他们的子女可能就参与到了运动中。

 

这一合计,就是90%的人群。这里不含包括少年儿童。香港14岁以下年轻人大概是80万(大数)。如果这些人以后也培养本土派/激进派,代际影响下,香港将离内地更远。

 

所以,只有约10%的人看法和内地看法高度一致(针对暴力行为、对警察、对五大诉求等的基本倾向)。这是大的形势。深蓝基本盘可能只有10%。这里并不包括一些法律上尚不属香港人的“港漂”。

 

泛民的50%很难拉拢,核心还是40%的中间派。如果我们把对内地有一定好感、亲近感,支持一国两制根本原则,但只是与我们在五大诉求、对特区政府的拥护态度上存在差异的人算进来,较易团结和争取的可能占人口20-30%。这些人年纪较大,工作大多隶属基层经济(如蓝领)、与大陆联系较广。

 

如不进行分析,泛谈团结大多数的话,不但意义不大,且可能还会掩盖问题和矛盾,丧失工作重心。

 

 

5、泛黄的话就一定反对北京、抵制一国两制

 

如果真按内地标准来,那可能把香港八九成的人归为泛黄。其实我们看香港的口号可以发现,除了年轻人普遍排陆外,整个市民运动的口号和政治诉求总体指向本地,围绕港府、港警、港铁展开,并没大规模反中、反一国两制的示威。中间派以及一部分泛民其实是常年积累的对政府及建制派的不满,在这次运动中总爆发。

 

如果北京与港府换一种方式相处,一方面支持一国两制的建制,一方面又不一定要无条件拥护特区政府的政策,并对港府提进行一些有建设性的建议,甚至良性的公开批评,那反而很有可能会获得本土港人的好感,并反过来给港府施政以更大的正面压力。

 

同样,建制派除了政治上支持一国两制之外,核心是要联系团结群众,要代表群众利益,要从民生政策上切实对港府提出有益的批评,而不是让本地人觉得其完全与港府绑定,以及维护自己既得利益。

 

目前的情况是,因为北京始终支持特区政府;特区政府及建制派又确实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十分脱离群众,本土港人就把建制派、既得利益者、港府和北京打成一个包来反对。对北京一反对,内地就会感到主权/一国受到威胁。其实,中央也许稍和港府划清一点距离,把自己的重心落在香港市民,代香港市民提点港府,问题就解决了。

 

 

6、香港问题的根源就是经济问题、民生问题

 

经济民生肯定是香港的深层次问题。对此问题,本地知识分子、国外观察家也有讨论,不同人各执一词,但内地人更易从经济民生决定论看问题。一发现香港存在严重的经济问题,就推断说香港的问题来自经济民生问题。


其一、经济民生问题可能是必要条件,但非充分条件;


其二、经济民生问题和许多其他问题,包括认同问题、政治意识形态问题已经层层包裹,不可分离。用经济民生问题不足以解释香港现在的问题。

 

美国情况类似。特朗普的基本盘是面临严重经济问题的“白屌丝”——美国的产业外移及自动化使得他们丢掉了工作;美国的金融化使贫富差距极大加剧。他们把经济矛盾归因于:


1)中国和西班牙裔移民;


2)不再代表他们利益的民主党(成了维护少数族群的政党);


3)脱离群众的华盛顿政客。

 

“白屌丝”认为特朗普能够代表他们的利益和价值观:特朗普可以为他们制约中国、反移民、反穆斯林,整治华盛顿、不在其他国家浪费资源,这都让白屌丝们兴奋不已。虽然他们的头号问题是经济问题,不能说特朗普的政治基本盘是民生政治。

 

经济/民生问题是香港的尖锐问题,但本土港人认为港府和建制精英不能代表他们的利益。他们发起的其实是一场基于本土民粹主义,反对本地精英的运动。北京如果无条件支持具体的港府官员和政策,就会被他们认为是问题根源,当然也就会顺势抵触北京。

 

 

7、香港群众在乱局中会逐渐看清局势,团结起来维护香港的安定团结、稳定繁荣

 

这个说法认为,群众对持久运动会逐渐不满,把矛头指向示威者,团结起来反对他们,止暴制乱。结合前面分析可知,这种看法有些乐观了。笔者在运动初期也有过类似看法,认为群众们会对运动厌倦乃至反感,站到运动的对立面去。如果港府不干预,群众甚至会自发组织起来。目前看来,这样的事情在短期内很难发生。

 

——大量市民把矛头对准港府,认为如果暴力持续、经济衰退,问题出在港府而不是示威者。部分政府官员应引咎辞职;


——经济和社会情况越糟,他们对港府意见越大,如果建制派只是维护港府,而不是找角度批评港府,他们也会反对建制派;


——如北京继续支持现在的港府,他们会对北京和制度有更大不满

 

愿意团结起来的深蓝只是香港的少数派,表达声音可能会遭到各种威胁和攻击,故选择缄默。在很长时间内,香港的大多数都只会期待港府解决问题。包括一些深蓝,对港府也存在很大不满。如果港府不能止暴制乱,不能提出强有力的政策,则社会积怨会进一步加大,更多的人会变黄,而非变蓝。这是香港运动的关键一环。

 

 

8、内地经济好了,香港人自然会认同内地

 

香港人抵触内地的原因之一是香港之前经济优越,内地现在迎头赶上,资源涌入香港,让香港人从优越变为自卑。给许多香港人带来的其实是抵触情绪:

 

1)单程证,被认为是输入“低素质”移民,摊薄香港本土人价值,并加剧香港人福利资源争抢;

 

2)自由行:被认为是抢占本地资源,且一些大陆人表现出素质问题,让香港人不满。自由行其实是一种旅游业过度开发的问题。北京本来是支持香港,但香港应用过度,管理失当,不堪重负;

 

3)优才:即内地人与香港人在学术机构及精英就业岗位的争夺。香港人往往不是内地人对手,引起焦虑和不满。

 

 

再看台湾,台湾人有因大陆的经济发展而增加对大陆的认同么?没有。台湾的本省人沉醉于自己的政治制度,执迷于独立,他们对大陆的经济发展并不予理会。


民主为台湾人提供了某种“虚假希望”或精神鸦片,让他们对制度的可能性充满希望,他们认为,这种制度优越性是GDP所不能换取的。而对大陆认可,且与大陆有经济联系的台湾蓝营会用脚投票,干脆直接从台湾搬到大陆生活。

 

香港一样,与内地有直接经济联系的人并不多。大多普通市民是在本地经济内的。内地的发展反而会让他们感到恐惧和抵触,担忧内地对香港的影响,这反而触发他们更进一步追求自治,籍此捍卫自己的“高等华人”、“高等制度”的身份认同。他们把香港的相对衰落归因于香港仍然不够西方,而不是中国模式的成功。

中国对港台之向心力,不仅需要经济文明支持,还需要建立有吸引力的政治文明,并通过深入人心的宣传,让港台接受这种政治文明。

 

 

9、香港经济和社会运行面临崩溃及不可承受之状态

 

香港衰退、“烂港”的叙事其实低估了香港社会运作的“韧性”——尽管城市存在暴力,基层经济遇到问题,但香港社会绝大部分都在努力正常运行。似乎一切都未发生。对于内地来说,最关心的其实是香港的金融市场。一旦金融市场出现危机,危机将传导至内地,产生重大风险、连锁反应。迄今,香港金融市场照常运转。中国的离岸金融没有受到任何影响。此为庆幸之事。

 

从这个方面来看,这所城市也体现了极大的隐忍和坚强。虽说香港存在现代社会各种心理病,但大多现代社会也都有各种毛病。香港确实有其特点,毕竟还是中华民族同胞,对黑衣暴徒和偏激的年轻人批评之余,还是尝试深入这个城市普通人的内心世界,不说认同,也可以有一些理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