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ing,广州黄埔区联和街
案例摘要
广州市黄埔区联和街道是2010年广州市再次启动垃圾分类工作中,比较有成效的案例。其以“政府主导,企业推动”为主要模式:街道办负责制定方案,督促落实;柯林公司负责开展日常的垃圾分类收集、检查监督和垃圾分类宣传、入户劝导等工作。政府和企业职责的明晰、齐心协力的推动,是社区垃圾分类取得成效的重要因素。
联和街道辖区内联和社区的天鹿花园最为典型。经过两年努力,天鹿花园组建了一支专业的垃圾分类督导队伍,采用“楼层撤桶,标签助力”、“积分奖励,滚动实行”、“上门宣传,常态工作”等工作手法,居民参与积极性高,分类准确率高。天鹿花园的经验不断被推荐到街道的其它社区中,并通过进一步探索经验优化工作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联和街的垃圾分类开展区域内,共有1130户家庭,其中800多户参加分类,分类参与率达到70%以上(参与分类指能够将干湿垃圾准确分开)。
背景地介绍
萝岗区位于广州市东北部,2014年和黄埔区合并成为新的黄埔区。联和街道位于新黄埔区,辖区有广州科学城及6个社区,人口近10万,面积约51.76平方公里。6个社区分别是黄陂社区、暹岗社区、玉树社区、天鹿湖社区、联和社区和金峰园社区。其中金峰园社区以商品楼盘为主,其它社区主要为改造拆迁安置型的物业管理小区。
联和街道垃圾分类模式和成效始于联合社区中的天鹿花园。2013年6月天鹿花园被区环境保护和城市管理局确定为家庭生活垃圾源头分类试点,成为联和街道最先开展垃圾分类的试点小区。天鹿花园的住宅为16层左右的电梯楼,计划居住3400户,现入住约630户。经过两年的分类尝试,天鹿花园 “政府主导,企业推动”的模式取得较好的成效,并逐步在联和街道其它社区推广。
执行团队
联和街的环卫保洁外包给一家企业——柯林公司(原为清洁服务公司,后改为物业公司)。同时,柯林公司也负责辖区内小区的垃圾分类工作。该公司为此组建了一支垃圾分类队伍,由保洁经理担任队长,区环城局和街道办负责垃圾分类的工作人员负责具体工作的安排和指导。街道分类队伍现在拓展到14人,他们都是柯林公司的职工,有督导员、二次分拣员等不同职位。而在天鹿花园,有分类督导员和二次分拣员各2名(即日常工作共4人)。
分类督导员又分守点和巡查两种工作。守点的工作职责是:(1)驻守垃圾投放点,现场监督指导住户正确投放;(2)垃圾开袋检查,并记录确认结果。巡查的工作任务则是在各个桶点间巡视,及时指正居民不正确的分类。
而分拣员主要负责整个天鹿小区的垃圾清运和二次分拣工作。除了专职工作人员外,还另外招募了13名志愿者,每名志愿者负责三个楼层的住户,协助垃圾分类宣传工作。志愿者受分类督导员的指导。
案例描述
一、责任明晰,监督到户
原萝岗区环城局、街道办城管科、柯林公司的负责人是垃圾分类工作方案的制定者和推行者。街道办负责制定方案,督促落实;柯林公司负责开展日常的垃圾分类收集、检查监督和垃圾分类宣传、入户劝导等工作。
明晰的责任体系下,具体事务被细化,落实到了责任人身上。其中一个值得借鉴的关键点,就是街道与保洁公司签订的合同里加入了垃圾分类的责任,并由街道向保洁公司提供垃圾分类补贴。保洁公司的角色成功转变为垃圾分类推行主体,由原来单纯收垃圾变成垃圾分类的推广监督者,是人力和经费上的优化选择。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清洁工人的监督,因为他们就是一线的工作者。保洁公司职责上的成功转换,是他们做好垃圾分类的重要前提。
而政府也做出努力,从市、区到街道,都对天鹿花园这一试点给予了充分的支持。
在垃圾分类以往的经验中,难以监督是一大问题。广州市之前采用的是上门收垃圾、服务到家的方法,这对于监督分类是有帮助的。后来改为楼层设桶或下楼定点扔垃圾,所有人的垃圾集中到一起,更加难以分辨和监督。有的社区采取站桶指引的方式,但不可能24小时站桶,居民的旧习惯容易反弹。
天鹿花园用了一年来巩固住户的分类习惯。这种实名投放垃圾的方式有利于工作队监督到户,也有利于住户责任心的形成。
二、楼层撤桶,标签助力
在天鹿花园,第一批入住的三栋楼约370户。居民刚入住时,垃圾桶是摆在楼层的,但这样的垃圾收集方式不利于垃圾分类的有效监督。于是,撤桶运动开始了。
在志愿者的协助下,街道办印发了宣传手册,内容集中于:楼层收集垃圾带来二次污染、易孳生蚊虫细菌、消防安全隐患、保洁成本高等方面,并成功劝说居民下楼定点投放垃圾。
定点投放垃圾后,标签成了有效的监督方式。每月垃圾督导员把印刷好楼栋和房号的标签、30个绿色可降解塑料袋发到每户。住户投放垃圾的垃圾袋上贴有这些标签。守点督导员开袋检查,记录每一家的分类情况,针对分类准确率低的家庭,分类督导员会上门劝说。
贴上了标签的厨余袋
住户分类情况登记表
三、积分奖励,滚动实行
小区采用“滚动积分奖励”的方式逐步展开垃圾分类工作。小区每栋楼下都有一个分类点,共15个点。在最初入住的D4、D5、D6三栋楼实行积分奖励,半年后在另外三栋楼开展积分奖励,采用这种滚动积分的方式,直至全区全部铺开。每个“积分点”的垃圾分类工作划为两年:第一年为奖励期,第二年为巩固期。其中D4、D5、D6栋最早开始进行积分奖励,分类做得好的居民每月可获得洗洁精等生活用品(价值10元左右),一年后居民形成习惯,便进入第二年的巩固期,此时不再提供奖励,但一直发放可降解垃圾袋。截至2014年11月,天鹿小区已有5个点经历过“奖励期”,其中D4、D5、D6栋已经结束“奖励期”,进入“巩固期”。
此外,街道也和辖区学校举办多次“小手拉大手”活动,在小区内张榜公布住户积分情况。曾经有孩子看到自家没有积分,回去询问家长,促使家庭也加入垃圾分类工作。
垃圾分类住户积分表
四、上门宣传,常态工作
天鹿花园在垃圾分类的宣传上具有针对性和持续性,负责宣传的工作队伍一般很少开展大型户外宣传活动,而把更多精力放在入户宣传,每月至少4次入户。入户宣传的原则之一是尽量不打扰群众,对分类准确率高的居民,宣传队不会敲门打扰,对没有分好的居民,才会上门沟通、宣传。根据每个月记录情况,保洁经理组织宣传队伍针对性入户宣传指导。刚开始入户宣传时,居民抵触心理比较强,工作难度很大,因此“宣传队”会注重与居民的沟通技巧,平时与他们拉拉家常,渐渐与居民熟悉起来,居民也渐渐理解和接受。随着宣传经验的积累,入户宣传难度也下降很多。
另外,对新迁入的住户,垃圾分类宣传队会及时上门宣传垃圾分类、介绍小区内的垃圾投放情况,发放指引手册以便住户尽快适应小区内垃圾分类投放的模式。
垃圾分类队伍在日常工作中,重视数据的收集、记录和整理,因此对住户的分类情况也很了解。
联和街参与家庭分类户数统计表
另一个工作经验,就是要有不断优化工作的心态。在目前并没有法规政策制约居民的情况下,只能靠劝说居民来做好分类。而工作队伍正是凭借着“方法总比问题多”的信念,不断优化工作方式,积极与住户沟通,争取更多人参与垃圾分类。
五、配套设施,回收利用
设施的配套建设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在天鹿花园,街道办出资设置了干净整洁的垃圾分类房。除了分类收集塑料、金属、纸张各种可回收物外,还放有住户闲置的二手小家电。柯林公司想在未来将其充分利用,变成住户的二手物品置换平台。另外,柯林公司还计划回收大件垃圾,如废弃家具,打磨翻新,出售转让给有需要的人,实现资源的生态循环。
垃圾分类房
六、推广创新,逐步覆盖
天鹿花园分类工作稳步开展的同时,街道办和柯林公司也陆续在其它社区开展垃圾分类工作,与其他小区物业合作,寻找志愿者开展工作。其中比较好的还有黄陂社区、暹岗新村社区,由于这几个都是属于城中村改造的社区,改变新住户习惯比较容易,分类都做得比较好。目前暹岗新村工作刚起步,分类率50%左右;其他几个社区居民基本上已住了五年至八年,生活习惯比较难改变,效果不是很好。而垃圾分类队伍借鉴前期的经验,应对垃圾分类难的问题,灵活应变,不断寻求解决办。
地区/城市垃圾分类情况简述
2000年广州市成为住建部首批8大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2010年再次启动垃圾分类社区试点,2011年4月1日《广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暂行规定》实施。
目前,广州市中心六城区(天河、海珠、白云、黄埔、越秀、荔湾)的垃圾送往李坑焚烧厂一、二期以及兴丰填埋场处理。预计到2015年6月有59座压缩站完成升级改造。餐厨垃圾转运线路在逐步建立中,餐厨处理厂也在规划建设中。
广州市城管委起草修订了一系列法律规章,如《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规定》、《广州市餐饮垃圾和废弃油脂管理办法》、《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等。此外,广州市政府对各区政府有减量任务的考评,用经济杠杆来鼓励各区进行垃圾减量。出台办法对低值可回收物的回收进行补贴。2014年,广州市也提出创建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显然,政府部门在垃圾分类工作上有行政压力,这压力一直延伸到街道层面,但到具体执行垃圾分类的最后单元——社区,分类效果差强人意。联和街便是这为数不多的优秀案例中的一个。多数社区基本完成分类设施(分类垃圾桶、墙报宣传)配置,但混收混运现象依然普遍,居民垃圾分类参与率低。源头分类并非易事,合理的、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措施应该成为政策性的规定贯彻执行,只靠规劝和宣传教育难以根本解决问题。
广州市也像其它地方一样,依然在寻求垃圾分类有效的动员方法。路漫漫其修远!
从本周开始,零盟将陆续分享零废弃实践中的中国经验,感谢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GGF)对本项目的支持,感谢自然之友提供的网站传播渠道,也感谢孙敬华对此文的编辑。
如果你有好的零废弃实践经验,欢迎和我联系:微信tqsmile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