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痴迷咖啡的历史名人,到底是如何喝咖啡的?| 名人与咖啡的迷人往事
就等你来关注
主编:丹尼尔 | ID:MRDANIEL777
编辑:耀匀 | 图:Google
转载请在后台输入授权
咖啡作为浪漫的世界饮料,千年来以独特魅力引得无数名流竞折腰。他们与咖啡的不解之缘,流传下无数的咖啡故事,成为历史长河中永不褪色的传奇。
比如卢梭回忆「与恋人一起喝咖啡的瞬间,是一天中最平静和谐的时刻」,他甚至把咖啡馆称为「地上天堂」,由此可见咖啡带给他多大的幸福。
再比如咖啡迷法国国王路易十五,不仅喜欢自己亲自烹制,还命花匠在花园精心种植自己的专属咖啡树,每年收获的6磅咖啡豆特供自己烹用。
英国哲学家詹 • 麦金托什,更是对咖啡一往情深。甚至始终固执地认为:「一个人的智力水平,与饮用的咖啡量成正比。」
方寸杯盏间,咖啡给予我们的,远远超越美妙的感官体验之上,更于无形之中改变着我们生活的轨迹,甚至影响着世界历史的进程。
▼
拿破仑
法国军事枭雄家拿破仑,堪称咖啡史上最浪漫的悲情人物,他一生酷爱咖啡,用「一手咖啡杯,一手治天下」形容也毫不为过。
拿破仑年轻时就迷恋咖啡。1795年追求第一任妻子约瑟芬时,她就常用咖啡招待拿破仑。「适量的浓咖啡会使我兴奋,同时赋予我温暖和异乎寻常的力量。」
巴黎大革命前,拿破仑还只是年轻炮兵军官,身无分文时甚至留下军帽赊账,只为在Procope 普洛克咖啡馆享用一杯咖啡。如今军帽已经成为「镇馆之宝」。
行军打仗之时,拿破仑也随身带著心爱的土耳其手摇磨豆机,后人因此戏称土耳其磨豆机为「拿破仑磨豆机」以表纪念。
据说远征俄罗斯时天寒地冻,于是拿破仑发明了「皇家火焰咖啡」:咖啡泡好后,将枫糖放在汤匙上,再淋白兰地点火至焦糖香味出来,再与咖啡搅拌,滋味一绝,又可袪寒保暖,至今仍是咖啡馆的经典。
1815年拿破仑兵败滑铁卢,一代枭雄被软禁在与世隔绝的圣海伦娜岛。尽管情境今非昔比,但咖啡香依旧是他心灵的寄託。每天清晨6点一杯,12点午餐后一杯,晚上8点晚饭后再来一杯,每天雷打不动三杯咖啡。
史料记载,拿破仑甚至亲自勘验岛上泉水,指明要用明智谷泉水冲煮咖啡,认为可永保思绪清晰。还曾在长木屋附近亲手栽下数株咖啡苗,期望有朝一日能亲手采摘咖啡果。
1821年5月5日,拿破仑病逝于圣海伦娜岛。身边副官 Marshal Bertrand 回忆,弥留之际的拿破仑还苦苦乞求再喝上最后一口咖啡。
「过去叱吒战场,令人闻风丧胆的英雄,如今竟沦落到为乞求一小口咖啡,顺从的像个孩子。此情此景,令人心酸…」
伏尔泰
古往今来真正的咖啡饮者第一名,非启蒙运动大师,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莫属。他对咖啡的热爱,简直到了狂热的程度。
伏尔泰甚至口出狂言:每天要喝40杯咖啡,时时保持头脑清醒,才能好好思考如何与暴君和愚蠢抗战到底!即便那是咖啡和巧克力的混合饮料,40杯也足以令人瞠目。
伏尔泰不仅喝咖啡的数量惊人,质量上也决不妥协。据说一定要用中国制的顶级瓷杯,才配得上巴黎运来的上好咖啡豆,可谓对咖啡的要求精益求精了。
尽管医生曾警告他,饮用过量咖啡可能会有损身体健康,伏尔泰还是开开心心的活到了80多岁。临终前宣称: 「咖啡的确是慢性毒药,药效真的很慢。」
歌德
Goethe
据传德国著名诗人歌德也是咖啡爱好者,不仅餐前餐后都要饮用咖啡,即使外出旅行亦是如此。旅行意大利期间,与歌德同行的画家科宁布记述道:「临别前,我将装满黑咖啡的巨大中国磁碗,递给歌德。」
歌德酷爱咖啡,却又担心刺激过度无法入眠,喜欢却又无法亲近的苦楚,让他去找好友隆吉 Runge 分析咖啡豆的成分,找出咖啡令人兴奋的根本原因。
1820年隆吉终于找出影响睡眠的因素是「咖啡因」,并研究出分离咖啡豆与咖啡因的方法,创造出「低咖啡因咖啡」,但萃取咖啡因的技术过于复杂,很难实现。
直到1903年,德国咖啡豆进口商 Ludwig Roselius 无意中发现,咖啡豆被海水浸润后会大幅降低咖啡因含量,萃取技术的突破,才终于诞生了「低咖啡因咖啡」。
虽然当初研究咖啡因的是隆吉,但低咖啡因的背后推手,却是伟大的诗人歌德。
贝多芬
大作曲家贝多芬嗜咖啡如命,喝咖啡的习惯也透露出某种德国式严谨 —— 每杯咖啡必须包含60颗咖啡豆,重量大约在8~10克左右,恰好是萃取一杯浓缩咖啡的需要量。
更夸张的是,他坚持用手逐粒细致的数出每颗咖啡豆,一颗不多一颗不少。慢慢看到每颗咖啡豆落到壶底的过程,仿佛能够从中勘透某种美妙的韵律。
贝多芬视咖啡豆为跳动的音符,「做一杯咖啡的咖啡豆,会给我60种灵感」。因此,在咖啡界60也被称为「贝多芬数字」。
巴尔扎克
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自嘲是「鹅毛笔和黑墨水的苦役」,但他更是咖啡的圣徒,坦言自己的每本书,都是由于「流成河的咖啡」才得以最终完成的。
巴尔扎克不抽烟不喝酒,却嗜咖啡如命。豪饮咖啡20年,曾预言:「三万杯咖啡将是我人生的句点。」然而据推算,巴尔札克一生起码喝了五万杯咖啡,平均每天6~7杯。
巴尔扎克认为咖啡有助于激发灵感。他通常晚上6点睡觉,睡到深夜12点,然后起床连续写作12个小时。深夜写作的间隙,便自己烹调咖啡,一边小口啜饮,一边调整思绪。
巴尔扎克一生写出91部小说,组成了表现19世纪法国社会恢弘场景的《人间喜剧》,小说里到处都是咖啡的影子。可以想像这91部小说,是在怎样孤独暗夜中,用咖啡的香气和刺激浇灌而成的。
据朋友记载,巴尔扎克喜欢混合咖啡,包括「三种不同种类的咖啡豆」,要求成品「浓黑有力」。他这样比喻:「咖啡一旦进入肠胃,全身就开始沸腾,思维就摆好阵势,仿佛千军万马随时准备投入战役」。 思想、回忆、见解都被它所触动和激发。
巴尔扎克赋予咖啡以生命,甚至与咖啡浑然合为一体。无论身处何处,除了纸笔,咖啡壶是巴尔扎克随身携带的必备品,「咖啡如引擎般,推动巴尔扎克持续不断地写作」。
著作《司汤达研究》封面,甚至印着咖啡壶和巴尔扎克的话:「就是这把咖啡壶,支持我一天最少12小时的写作。」
爱因斯坦
创立相对论的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继伽利略、牛顿以来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却少有人知,他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咖啡迷。
爱因斯坦青年时代就经常同索洛文、哈比希特等人到奥林比亚咖啡馆聚会。一边喝咖啡,一边讨论物理和哲学问题,互相取长补短。并戏称这种聚会为「奥林比亚科学院」。为日后科学的伟大成就奠定了基础。
以后牛顿习惯去大都会咖啡馆。在那里一杯咖啡一本书,时而冥思苦想,时而激动的写写画画,一坐就是一整天,在那里读完了名著《科学的价值》。
随后辗转苏黎世,传奇的奥顿咖啡馆,又成为爱因斯坦经常流连的地方。数百年来,无论是流亡作家、画家、音乐家、科学家甚至是政治家,都曾把这里视为自己的第二个家,包括斯蒂芬斯•茨瓦格、詹姆斯•乔伊斯,当然也包括列宁和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是如此热爱咖啡,以至于他在瑞士伯尔尼的故居内二层是博物馆,一层就是爱因斯坦咖啡馆。如今在伟大想法诞生之所,不仅可以驻足,还可以坐下来喝杯咖啡,体味一下灵感迭起的瞬间,是不是无比美妙?
阿登伯格
Peter Altenberg
咖啡与文学艺术总是密不可分。在奥地利维也纳,咖啡馆与音乐、华尔兹并列维也纳「三宝」。而享有国际声誉的天才作家阿登伯格,可谓「咖啡馆作家」首屈一指的典范。
阿登伯格在著名的「中央咖啡馆」如鱼得水,宛如置身家中。这里的招待替他收信,收洗衣店送来的衣服… 他是真正数十年如一日地生活在咖啡馆里。
这位知名作家走向国际声誉的第一步,也是在「中央咖啡馆」柱廊庭院开始的,一个偶然的机遇,他正坐在咖啡馆,在记事条上写下题为《地方新闻》的即兴诗作。
恰在这时,维也纳「心理小说」大师施尼茨勒走进大厅,看见正伏案写作的阿登伯格,好奇地拿过他写诗的纸条,一读之下大为欣赏,把它推荐给文学朗诵会。三天后,唯美主义文学旗手赫埃曼 • 巴写信赞赏阿登伯格,并邀请他为《时代周刊》写稿。
从此,阿登伯格成为维也纳文坛最惹人瞩目的天才作家。
命运把阿登伯格跟「中央咖啡馆」永远联系在一起。咖啡激发他无尽创意,咖啡馆是他的生存空间,也是他灵感奔驰和沉悟的精神空间,曾写下这段幽默诗文:
「你如果心情忧郁,不论为何,去咖啡馆!
深恋的情人失约,你孤独一人,形影相吊,去咖啡馆!
你是小官,却总梦想当名医,去咖啡馆!
你觉得一切都不如所愿,去咖啡馆!
你内心万念俱灰,走投无路,去咖啡馆!
等到再也没有人信你、借贷给你时,还是去咖啡馆!」
总之,围绕咖啡的传奇故事简直不胜枚举。咖啡也激发出无尽灵感:一天,英国科学家马丁喝咖啡时,一不留神将咖啡洒在滤纸上,滴滴咖啡渗入滤纸后,痕迹中心的色晕随着咖啡的逐渐渗透,颜色越来越浅。
看着滤纸上深浅不一的颜色变化,马丁突发奇想,也许这个原理可以用于正在研究的氨基酸分离技术。经过各种努力,他终于设计出可以用滤纸分离氨基酸的「纸分离法」,一举获得1952年诺贝尔奖。
也许每个真正热爱咖啡的人,都对这份醇香,有着独特的喜好和难忘的经历。恰如法国杰出的外交家塔列兰曾说:「熬制得最理想的咖啡,应当纯洁的像天使,甜蜜的像爱情。」
除了美好的咖啡,还有什么饮料
令人如此魂牵梦绕,欲罢不能呢
| 诗篇 119: 37 |
求你叫我转眼不看虚假,又叫我在你的道中生活。
© Copyright
丹尼尔主编作品 | 尽情分享朋友圈 | 转载请联系授权
你会不会忽然的出现,在街角的咖啡店
无论是否出现,我先泡上咖啡等你来见
▼
▼ 咖啡苦中带着酸,酸中带着柔,柔中带着醇,醇中带着甘。适量饮用,有益健康。一旦你品尝到了好的咖啡,就可能永远享受其中。点击上方图片或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愿 MATTENAI 经典咖啡,陪伴你美妙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