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若要医改成功,必先“挥刀自宫”

2016-08-15 吴帅 金路捷微医学


小捷播报

大医院看常见病,无异于“杀鸡用牛刀”,既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也加剧了看病难看病贵。


把县域医疗做强做大,织牢农村三级医疗网的“网底”,尤其是激活乡镇卫生院的“潜能细胞”,有望让更多的乡村病人从“争上游”变为“向下流”。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提醒-----大医院莫成“抽水机”。文章说,近年来,许多大医院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大小通吃,薄利多销。无论阑尾炎还是肠息肉,只要有床位,统统都收治,凭借强大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大医院的门诊和住院人数直线上升。


国家卫计委统计公报显示,201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量减少,医院门诊量增加,医院门诊量增速快于基层门诊量,病人依然向高级别医院集中,居民就医流向没有明显改善。有人说,大医院就像一台台巨大的“抽水机”,把基层的病人都“抽”走了。




全球最大医院停车场为何躺满人?


曾经,一条“今晚不睡床,郑州全球最大医院停车场躺满了人”的图片新闻走红网络。新闻称,在河南郑州,蜂拥而至的患者让郑大一附院自2008年后就进入一种建楼就住满,住满就建楼的高速扩张期。


这里年门诊量超460万人次,高峰时期一天就能接诊20万人,但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它依旧在日复一日的越滚越大,全球最大医院正是这样完成的。

 

但它也仅仅只是公立大医院高速扩张的一个缩影而已。在中国,还有更多的公立医院正在加入这种“最大医院”行列,推崇这种不断建大楼增加病床的发展模式。  


钟南山院士曾经提出过一个截然相反的观点----医改成功的标志之一,就是到大医院就医的病人越来越少。但很显然,地方主管卫生的官员们可不是这样想的。领导们已经习惯于以建高大全的三甲医院为政绩,以大医院人头涌动为医改成功的标志,公立大医院被看成拉动地方GDP的一股强大力量。

 

当下,各地城市都在狂热兴建更多的三甲医院,扩建更大的三甲医院。管理者们以三甲医院为荣,以基层医院为耻,这种价值观悄悄影响着他们的一言一行。不仅仅是领导们生小病也会迫不及待到大医院挂号就医,更重要的是,当在政策拟定审批时,他们很可能也会情不自禁地对大医院宠爱有加,而有意无意地漠视基层医疗。

 

如果说,政府连三甲医院这种高精尖的大医院都能够建设得漂漂亮亮,基层医疗机构没有办法和资源建设好?这是不可能的。



忙碌背后的盲目

媒体报道过这样的一个真实案例。


夏季是皮肤科疾病的高发季节,到了夏天,上海市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每个夜班(下午4:30 到次日早上8:00)都能收到120个左右的病人。他们有些是过敏性休克、重症药疹,还有些是复杂的结缔组织病、或是伴有内科合并症的皮肤科疾病……


但这样的病人还占 不!到!一!半!


曾经有个姑娘凌晨 2 点非要看痘痘,急诊值班医生听到她的诉求,觉得又好气又好笑,最终费了不少口舌给那位姑娘解释半夜不看痘痘的原因,把姑娘劝回了家。


现实生活中,这种类似的例子比比皆是。很多大医院专家曾经抱怨,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普通疾病上,这些患者本来在当地医院就可以医治。一位省级儿童专科医院的专家也提供过类似的数据,至少有一半的病例是不需要来排队看专家门诊的。


忙碌背后的真相是,盲目就医何其之多。因为病人没办法判断自己的病情需要到什么样的医院就医,最不理性也最理性的办法就是直接到最好的医院就医。看似大题小做,但却省时省力,还降低了被误诊的风险。


本来按照基本的医疗常识,生病的病人应该通过全科医生首诊后,让基层的医生来引导分流病人,形成一种有序的就医秩序。不但能够降低病人的就医成本,还能够替大医院减负。但现在,这种程序基本荡然无存,“全科医生首诊”这一程序有意无意地被跳过。

 

唱衰基层医疗和盲目推崇大医院的风气愈演愈烈,一种“大医院病”已经生成,并且根深蒂固。病人治病一开口就是到哪个大医院就医,以大为荣。

 

为什么门诊那么猛?因为来者不拒,大小通吃,三甲医院连痘痘这样的病例都不放过。


为什么病房总是不够住?因为来者不拒,大小通吃,三甲医院什么病例都收住院。


在这种虹吸效应下,基层医疗何来活路?

 


垄断医疗决定基层必弱


医疗的核心发展力不是医院大楼,而是大楼里面的人。不是最先进的医疗设备,而是能够操控使用这些设备的人。不是储备的大量药物,而是能够管理使用这些药物的人。医生,尤其是掌握了核心技术资源的医生,才是医疗最核心的资源。


大医院为什么发展那么凶猛?基层医疗为什么运营那么维艰?医生决定一切。


垄断医疗通过编制、职称、学术资源、权力联姻等无形的力量,牢牢把最顶尖的医生们禁锢在大医院,这种医疗模式决定了基层必弱。我们都不是傻子,绝大多数病人更不是,所以跟随着优质医生资源的医院走,这是一种必然。


大医院把基层医院的病人都抢完了,基层医疗无人问津,谈何发展?


大医院的医生把基层医生的活都干完了,包括全科和专科,当然会有人忙得过劳死,有人闲得发慌。


医改的运动其实就是医生的运动,为什么有人感觉医改好像从来没有发生过?因为中国的医生从来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挪动过位置,一切都牢牢地禁锢在体制内,这是解放医疗生产力的人祸,是管理之过。所以在这个敏感阶段下,走出体制的专家很容易成为“网红”,因为这样的范本太少。

作者投稿

吴帅

非洲从事援外医疗工作


相关阅读点击了解

医路心酸|一双打满「补丁」的手

「相逢总在离别时」----主动脉夹层有多凶险?

匆匆那些年|捷粉青春相册(第一季)

毕业季,我们不说再见|捷粉青春相册(第二季)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捷粉青春相册(第三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