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解局】习近平李克强先后发话,密松水电站要重启了?

2016-08-19 任南岭 侠客岛


前天,侠客岛已经说过,担任国务资政之后的昂山素季首次访华,带着非同寻常的使命。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中缅经贸合作。


昨天李克强会见昂山素季时,明确强调了双方要“妥善推进中缅油气管道、密松水电站等大项目合作”;今天,习近平见她时也点出,要“保障现有大项目安全运营,积极推进能源、金融等重要领域合作”——不必说,习近平口中的“现有大项目”,应该就包括密松水电站在内。


换句话说,两天之内,两位中国领导人都提到了密松水电站。这个搁置已久的项目,到底什么时候能重启?对于中缅双方来说,这一项目又意味着什么?


由来


密松水电站,是缅甸已经梦想了60多年的大项目。早在1952年,缅甸就提出密松水电站建设的规划,但由于技术、资金和市场问题无法实施。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包括日本关西公司等多家企业曾先后到密松进行考察,其中日本公司还向缅甸政府第一电力部提交了密松初步开发规划;但由于资金、电力市场及西方制裁等问题,最终都不愿投资缅甸。


直到2009年——那一年,中国电力投资集团与缅甸电力部水电规划司签订了伊江上游水电项目协议备忘录(MOA),开发、运营、转交在密松上游的恩梅开江、迈立开江建设水电站;同年12月,正式开工仪式举行。




这座水电站有多重要?


这么说吧,根据双方协商,装机容量600万千瓦的密松水电站,可以让缅甸政府获得10%的发电量与15%的项目股份,缅甸还将征收所得税与出口税;在50年的特许经营后,这一项目还将完全无偿移交给缅甸政府。而在这50年内,缅甸政府将获得170亿美元收入。


听起来很棒,对吧?可就在2011年,项目开工后一年半,时任缅甸总统吴登盛突然致函缅甸下议院,宣布在其任期内暂时搁置密松水电项目。理由?“缅甸政府是民选政府,必须尊重人民意愿。”


什么意愿?按照西方的解读,这一水电站将把90%的电力销往中国,因此这是一桩“中国掠夺缅甸资源”的买卖。


但事实上,我们只要算算账就知道这种说法的不靠谱。


首先,密松的年发电量是缅甸2011年全国全年用电量的3倍,就缅甸国内来说,根本消化不了这么多电;其次,中缅双方都面临着巨大损失。中电投前期的70亿砸进去后,财务付息和人员维护费还以每年3亿元的速度递增,并面临供应商、施工单位等有关合同方巨额违约索赔。而缅甸呢?包括当地劳工、移民生计在内,据测算,密松电站每停建一年,缅国内生产总值将损失50亿美元——要知道,缅甸2013年的GDP,也不过只有400亿美元。


所以,双方必然会谈这个项目。



困难


OK,双方高层领导人都谈了这个问题,那么重启应该很容易?


可以说,“密松”项目得以重启的曙光目前基本停留在政治层面,也即中缅两国政府都有意致力于实现彼此关系的稳定性建设,项目重启有了政治基础(比如民盟政府新成立的“密松项目审核委员会”,预计将在今年11月正式出台关于“密松”项目的审核报告)——但困难依然很多。


首先,摆在昂山素季与“民盟”政府面前的第一道难题,恰是登盛政府曾经遵从的民意。


虽然新政府的上台,为中缅关系新时期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可能,但这并不表明,缅甸民间消极保守的民间情绪,特别是“厌华情绪”就消失了。实际上,根据岛上相关人士的观察,缅甸民间“厌华情绪”并未明显退潮,而缅甸媒体则隔三岔五向昂山素季与“民盟”新政府发出警告,恢复“密松”项目可能会让新政府失去民心。




其次,就是使“密松”项目暂停的根本原因——缅甸政府与克钦地方的利益分配问题。


缅甸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关系历来复杂,“密松”项目所在地克钦邦不仅向来拥有高度自治权,而且还与中央政府关系不睦。因而,在克钦人看来,“密松”项目就是中资企业与军政府间密谋的“勾当”,认为这是军政府向克钦驻军的前奏。


目前来看,“民盟”新政府与克钦地方的关系有好转、回暖的迹象,但要真正使克钦地方欢迎“密松”项目的重启,还有一个过程,而这则需要中国与缅甸新政府在实现双方利益均衡与缅甸央地利益平衡方面多下功夫。


最后,项目能否顺利重启,还要看民盟新政府的态度。据长期从事缅甸问题的专家克里斯·滕森的意见,如果从中缅双方双赢的角度考虑问题,取消“密松”项目,在别的选址上开发新的水电项目,并为缅甸绘制一个全国性的长期电力发展蓝图,将是一个更好的选择。不巧的是,缅甸政府机关报《镜报》曾全文转载过克里斯·滕森的观点。显然,这在某种意义上反映了“民盟”新政府的态度,而这一态度虽能为“密松”暂停画上圆满的句号,但却无益于项目的重启。



弊端


看上去挺棘手。那,怎么办?


其实,在缅,中资企业有个“丹瑞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缅甸由于军政府统治与西方的制裁,对外开放水平显著较低,中资企业在缅甸几近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而在和缅甸军政府长期打交道的过程中,中国企业自然而然地形成了被外界称为“丹瑞模式”的投资模式。这种模式曾经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也有弊端。


一,与军政府(中央政府)直接打交道的习惯。


受这一偏好影响,中国企业在缅甸投资往往只习惯与缅甸中央政府接触,而不与缅甸地方政府进行沟通。显然,这严重忽视了复杂的缅甸央地关系,而央地之间的不睦使中资项目在利益分配方面自然很难延伸到地方,而地方政府与百姓看不到项目的利益好处(例如创造就业等)。基于此,中资企业与军政府的合作也常被视为是“勾当”,而缅甸地方政府对军政府的忌惮与民间百姓对军政府的不满也就自然地转嫁到中资企业与相关项目头上。


二,中国企业投资对大型项目、标志性项目存在偏好,其中就包括类似于水电站、煤矿资源等。至今,中资企业的这一模式也并未改变。


据岛叔获取的数据,中国对缅甸实际投资依然位居第一位,但中国投资中很大一部分为资源板块,这部分的比例以至于高达65%。而根据缅甸的官方消息,2015-2016财年外资进入最多的领域就是石油天然气等资源领域,占总投资额的51%。


三,中资企业在一家独大的环境下缺乏足够的竞争意识与市场意识。


由于西方施加于缅甸的种种制裁,中资企业在缅几乎没有竞争对手。受此影响,中资企业在养成只与中央政府接触习惯的同时,也显著缺乏市场意识,对地方政府与百姓的利益照顾不够,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例如做好民生工程、创造就业与改善当地教育、卫生条件等)方面也显著不足。


随着登盛政府的上台,一方面,中资企业一下子多了很多竞争对手,而在面对这些竞争对手时,中资企业的竞争与市场意识明显存在落差;另一方面,这也使中资企业的投资偏好与缅甸政府的实际需求出现了偏差,缅甸虽然需要大型水电工程与煤矿工程,但更迫切地需要能够创造大量就业的工业、轻工业项目,对事关基础设施、教育与卫生等民生领域的项目也存在迫切需求。而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揭示了登盛政府敢于无限期暂停“密松”项目的根由。


因此,中国的对缅投资,就需要新思维、新模式。




转换


具体来看,中资企业也在对缅投资时注意下述几点:


中国企业在缅甸投资应增强双赢、多赢意识。简单来讲,中资企业不但要从缅甸市场中获取经济利益,更要在缅甸政府政府、地方政府与民众层面实现利益的均衡。


其次,中国企业在缅甸投资应更好地遵从市场竞争原则,与缅甸发展的需求实现合拍。来自缅甸国家计划和经济发展部门的一位官员曾经直言:“缅甸需要更多的外商投资,不仅发展基础设施,还希望投资劳动密集型行业,如纺织业、服装与鞋子制造以及电子制造业等项目”。


同时,中国企业在缅投资还必须增强企业公共外交能力。要说中资企业在社会责任承担方面没有任何担当自然与事实不符。实际上,中资企业20世纪90年代在缅甸基础设施建设、电力发展、卫生、教育等领域也有不错的表现。例如,在中缅油气管道的起点马德岛上,正是中国企业的努力使岛上的面貌焕然一新,道路交通条件得以改善,岛上民众就业水平大幅提高,新的学校、水库也相继建成。


然而,由于以往中资企业大多奉行“多做少说和只做不说”的宣传模式,中资企业的公共外交能力较差,与当地社区与民众的联系度明显不够。莱比塘铜矿也曾暂停,但后来成功复工;这背后虽有昂山素季的“帮忙”,但与企业策略的改变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负责投资莱比塘铜矿的“万宝矿产”以成立“公共关系部”来切实联络企业与地方政府与当地社区,主动结合当地的经济需求与文化,这无疑为项目的复工与未来长期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密松”项目给中资企业在缅上了一门很好的实践课。这就意味着,即使项目得以重启,中国企业在缅投资也应改变投资思维与模式,而新思维与新模式或将更好地促进中资企业在缅的发展及使中缅经济关系不仅有规模,更有质量。


    文/任南岭

编辑/公子无忌、格格


注:微信群已满,你可以加岛妹的微信(15911166061),让她帮你拖入,注明是想加学生群、公务员群、企业员工群、媒体群、经济金融群还是海外人员群。同时,我们也欢迎大家加入侠客岛微社区。很抱歉,岛妹每天微信加人数量有限,手机常常瘫痪,造成一些岛友排队等候时间过长,我们深表歉意,希望耐心等待叫号。么么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