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岛读】永恒的长征

2016-10-21 刘少华 侠客岛

【侠客岛按】

今天这个日子,最大的新闻在八十年前就已确定,毕竟长征是一场怎么强调都不为过的远征。

想必大家也都听了今天习总的讲话,他对长征的总结,就是中国共产党在经历八十年风雨和思考后,对长征的定性——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

有一个问题,时间越久越迷人,越需要解答。我们不妨真诚一些,到底是什么,让长征精神在历史留给我们的诸多精神中,始终占据着特殊的位置?为什么每个时代都能找到跟长征精神的结合点?

今天的人民日报海外版头版头条《永恒的长征》,试着对这个问题做了解答。文章从不少细节入手,甚至联系到了不久前,崔健工体演唱会上全场合唱《新长征路上的摇滚》,探究长征精神如何在人们心中存活,甚至跳跃。

另外要提一下,这个系列的文章值得关注,叫“中国故事工作室”,口号“每逢大事讲故事”,展现出了党报的另一面。此前曾在习总七一讲话当天,准确命中“不忘初心”的主题。哦对了,这些文章都配有制作精良的视频。

文章可读性很强,推荐一读。




永恒的长征

本报记者 刘少华


 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是一栋恢弘的灰色建筑。与广场周围的所有建筑一样,它也承载着独一无二的使命。10月是旅游旺季,平均每天有1万多人前来参观名为“信念·精神·传承”的展览——这是长征主题展。

  在320件极为珍贵的文物中,有一本橘红色封面的软皮书:《Red Star over China》。下方两行小字,标明了这本书的珍贵之处——“Left Book Club Edition(左翼读书俱乐部版)”,“Not for Sale to the Public(非公开发行)”。这是在中国乃至世界赫赫有名的《西行漫记》一书的初版。

  《西行漫记》第五章专讲长征,但作者——深爱中国并最终将自己的一部分骨灰葬在中国的埃德加·斯诺意犹未尽。他在书里写道:“总有一天有人会把这部激动人心的远征史诗全部写下来。”

  80年过去,斯诺预言成真。在那场人类史上少见的远征过后,我们在精神领域一遍又一遍地行走,把长征带给我们的启迪、警示与信心,深深刻入民族骨髓。


最初版RED STAR OVER CHINA,如今买到的中文版《西行漫记》封面颜色也是如此,向其致敬。这个版本是1974年,加拿大文明博物馆前馆长维克多·拉比诺维奇在英格兰生活时发现,后于2012年4月,由加拿大驻华大使马大维先生转交、捐赠中国国家博物馆。

百岁之愿


  尽管已是104岁高龄,王定国依然有着不错的精神头。闲暇时间她有两个爱好,一个是周恩来总理亲自教会她的打麻将,一个是玩市面上常见的铁皮小青蛙。岁月在她身上留下了浓重的印记,行动不再方便,也不像过去那样健谈。但有些东西,时间越久远,她看得越重。抓起毛笔,这个戴着红军八角帽的老人,在本报记者面前挥毫写下——

  “要宣传好长征精神”。

  长征过去太久了,像王定国这样仍在世的长征老红军已然为数不多。但这位“延安五老”之一谢觉哉先生的夫人,始终把宣传长征视为己任。80年前她走过3次草地,翻过5座雪山。作为文工团的一员,为了做好宣传鼓动,她跑前跑后,行走了远不止两万五千里。对于其中的艰苦,比如冻掉了一个脚指头,她始终说得很轻松。

  如同她漫长的一生所见证的,中国人对长征精神的探索与传播从未停止过。甚至从长征一开始,人们就意识到了它独特的价值。

  国家博物馆的展览中,有一份陆定一撰写、红军总司令朱德签署印制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因其音韵优美,且影响深远,人称“布告诗”。其中的“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第一次提出“万里长征”四个字。自此,中国人的语汇中除了有“万里长城”,还有了“万里长征”。


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当年油印机太小,不得不用两张拼凑起来。军中秀才陆定一写下的的“红军万里长征”,影响至今。

  战火纷飞,只有少量长征日记、红军家信幸存,这些只言片语记录了那段岁月中的动人风貌。而长征中的歌曲诗篇、学习课本、漫画与故事,虽说单纯质朴,却形象生动。那个年月的书籍与报刊,则起着记录时代、鼓动人心的重要作用,中外记者写下了诸多篇章。这些是长征精神最早的宣传。

  1935年12月27日,毛泽东同志说:“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这成为一个伟大传统的开始。


苦难背后


  即使在最艰难的年代,长征这笔精神财产,也有着无与伦比的价值。

  江琳是国家博物馆长征展的策展人,对长征留存至今的文物如数家珍。她发现,过去我们总说,长征如何艰苦、惨烈,但从留下来的记录中,却总能在苦难背后看到“永远是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在支撑”。

  仅在国博展览中,就有《工农革命歌》等歌曲手抄本,川陕根据地的《青年歌》等歌曲手抄本,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政治部在长征途中翻印的《红色战士读本》,红四方面军第九军政治部出版的《不胜不休》报第10期……穿过历史尘埃的,是十分昂扬的气质。而数不尽的“传单、布告、宣言、壁报、歌谣、画板、化装宣传、演说”等,则遍布红军长征沿线。

  也难怪埃德加·斯诺把长征称为“历史上最盛大的武装巡回宣传”。长征中的红军将士,每个人都携带着中国革命的愿景,吸引着沿途各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

  长征是实践创作的史诗,也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真正的回音。有学者总结说,长征是战胜恶劣环境,赢得最终胜利的实践。以长征精神鼓舞人心,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这几十年间的一个自然选项。

  解放战争胜利前夕,毛泽东提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从那时起,“万里长征”已然被赋予多重意义。长征,也从一段具体的路程,升华为现实与理想交织的远征,成为中国人民最熟悉的比喻之一。

  长征结束后的80年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等几乎所有过程,无不具有“战胜恶劣环境,赢得最终胜利”的特质。而这场人类军事史上罕见的远征,也就有了鼓舞人心的永恒作用。


精神传承


  不经意间,对长征的诉说与传承,已绵延不绝几十年。

  1936年8月,毛泽东就向参加长征的同志发出集体创作《长征记》的号召,要求“择其精彩有趣的写上若干片断,文字只求清通达意,不求钻研深奥,写上一段”。2002年,在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发现了《红军长征记》的孤本,当年由朱德亲笔签名送给埃德加·斯诺。

  流传下来的实物,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一段任弼时长征过草地时吃过的皮带,在国博展厅里引起不断的惊叹与讨论。皮带被刀割成比拇指稍宽的节,任弼时和警卫员每日吃三节,直到找到食物。


  漫长的岁月里,与长征有关的诗歌、标语、刊物、舞蹈、文艺活动、书籍层出不穷。年代久远的“长征组歌”,与10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同观看的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文艺晚会《永远的长征》遥相呼应。回望那段光辉岁月,早已成为中国人政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甚至埃德加·斯诺未能完成的心愿,也有外国友人不断前来实现。他的好友、美国记者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长征结束近半个世纪后,沿着红一方面军的路线行进,写出了长达30万字的《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再次给世界以震撼。

  时光荏苒,中共开始将长征放在中国革命史的大背景中审视。从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中央和全党的领导”,“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的最大保证”,长征的价值被一再重新确认。

  而在世界瞩目的改革开放中,长征精神继续释放出巨大能量。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一文中,开篇即是“在新的长征中,一定会不断取得新的胜利”。

  长征精神生生不息,开始进入人们的日常用语。“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些为全国人民所喜爱的经典用语成为最好的励志格言。

  进入流行文化,则是长征活力的直接体现。

  “听说过,没见过,两万五千里;有的说,没的做,怎知不容易;埋着头,向前走,寻找我自己;走过来,走过去,没有根据地。”20天前,北京工人体育场,55岁的摇滚乐手崔健一顶白帽,站在红色的大背景前,边跳边唱。台下听众被点燃了,他们站起来,跟着高唱。“我们30年前在隔壁工人体育馆唱这首歌的时候,就站起来了!”崔健嘶吼,台下热应,如同30年前,中国摇滚的开端。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没有什么能阻挡热情。从这个意义上说,长征是摇滚的,是动感的,是跳动着活在人们心中的。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k0338crifuz&width=500&height=375&auto=0


注:微信群已满,你可以加岛妹的微信(15911166061),让她帮你拖入,注明是想加学生群、公务员群、企业员工群、媒体群、经济金融群还是海外人员群。同时,我们也欢迎大家加入侠客岛微社区。很抱歉,岛妹每天微信加人数量有限,手机常常瘫痪,造成一些岛友排队等候时间过长,我们深表歉意,希望耐心等待叫号。么么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