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学生的艰难留美路:H1B失败后,回国,在美结婚,还是深造?

2017-02-17 INSIGHT CHINA

想要留在美国的小伙伴们一定感同身受:每年的H1B签证抽签,都好比买了张彩票等待开奖。然而川普上台以后,中国学生想要留美则变得更加困难,即便是那些热门领域里最有才华的毕业生,想要扎根美国都绝非易事。而如今,放宽移民限制越加成为一种奢想。到底是回国还是继续深造?来看看主页君推荐的这篇文章吧。

文|Karin Fischer

翻译 By Yan Xin

From WE留学生

微信号:WorldEducation



在得到官方消息以前,吴温迪就知道了结果。 几周之前,美国H1-B工签申请拉开了帷幕。她所供职的科技公司同意为其提交申请。虽然每种签证的申请者有两个,天生是乐天派的她对自己被抽中的机率却非常乐观。 注:H1-B工作签证针对来到美国、为获得移民局批准的美国雇主从事各项专业性工作的外籍人士。 然而,随着时间一周一周地过去,她的信心摇摇欲坠起来。 温迪五年前从广州来到美国,那时候,她只随身携带了两个行李箱。五年过后,她在美国的行李已经多到难以收拾。 在过去十年间,中国学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涌入美国大学,单去年一学年,就有近33万名。对于这些学生以及为了他们的教育付出一切的家庭而言,美国学位如同一张“黄金通行证”,或帮助他们在竞争高度激烈的中国就业市场脱颖而出,或帮助他们离开中国这个政治环境和空气都一片阴霾的国度。 虽然赴美学习已成为一种浪潮,很多事情却事与愿违。温迪发现,即便是那些热门领域里最有才华的毕业生,想要扎根美国都绝非易事。随着特朗普的上任,放宽移民限制越加成为一种奢想。 更要紧的是,在今日的中国,国外大学的文凭已不再那么光鲜亮丽。归国人员的数量不断飙升,光去年就有40万,让本身就较小的留学生工作池竞争愈发激烈。毕业生归国,要是没有足够的真才实学,找工作势必受到影响。 温迪有两周的时间思考未来的路。 所有的国际学生毕业后都可以通过OPT实习期在美国工作至少一年。温迪的一年之期马上就要到了。她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H1-B抽签上,如今只有几天去想出一个B计划。 注:OPT即Optional Practical Training,是美国F1学生签证毕业后的实习期。



这不是她到美国后碰到的第一个危机。 一年前,当她以优异的成绩从密歇根州立大学创意广告系毕业时,她获得了明尼阿波利斯市一家广告公司的录用。在开始工作之前,国际学生必须获得由美国国土安全部发出的特别工作许可证。温迪的许可证在邮寄过程中丢失。 她疯狂地给每一个当地邮局和邮件中转中心打电话。却一无所获。最终,她在网上找到了邮政总局局长的个人电子邮件,向他发送了请求。三天后她拿到自己的许可证。可就在同一天,聘用她的广告公司说不能再等,取消了对她的录用。 尽管波折不断,温迪最终还是在美国落脚了。她被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市的一家公司录取,雇主还愿意为她申请工作签证。 虽然温迪自己很乐观,但是H1-B中签的机率已经越来越小。每一年,只有85,000个工签名额,这个数量,十几年都没有增加过。与此同时,申请者的数量却在持续增长。2014年温迪参与抽签的时候,共有172,500名候选人。2016年,已达到236,000人。 因为联邦政府不区分H1-B工签申请者是否持有学生签证,我们很难知道其中有多少人是从美国大学毕业。根据联邦法律,学生签证持有者毕业后不得逾期逗留。但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许多像温迪一样想在美国工作的人会利用OPT的身份留下来。 过去十年,OPT实习期里的大学毕业生数量飙升了254%。同时,国际学生人数空前高涨,同期上涨了79%。 去年一年,就有超过52,000名中国毕业生选择OPT。每六名来自中国的学生签证持有者中,就有一名实际上是在美国工作,而不是学习。 即使是对于那些并不打算长期留在美国的人而言,在这里获得一些工作经验也是相当重要的。和美国同行一样,中国的雇主也在寻找那些具有工作经验而不仅仅只有学习技能的员工。随着海归越来越多,实践经验和对美国市场的熟悉变得和学历本身一样重要。 麻烦的是,中国学生渴望获得在美国工作的经验,美国公司却不一定想要聘用他们。招聘一个国际学生所涉及的文件复杂繁琐,所要付出的成本约为5000美元,这让很多公司,尤其是小公司望而却步。更重要的是,在美国当前的政治气候下,青睐外籍员工也会让一些公司“陷入麻烦”。 说到全球市场,除了少数人才例外,美国雇主看不到一个会说第二种语言、来自另一个文化的员工具有什么优势。国际学生受到长期雇佣最多的领域大多是专业领域,例如会计、工程、信息技术。在你的简历上,懂得编程语言可比会说普通话有用得多。 “对美国人来说,可能有100个工作岗位;但对我们,可能只有10个。”一个正在求职的中国学生直言。



抽签失败后,温迪的雇主说,她也许能够获得在中国子公司工作的机会,但薪酬会远低于她目前的工作岗位,同时不能保证她还能被调回美国。 温迪的男朋友Joe,毕业于密歇根州立大学,两年前拿到了H1-B签证。虽然他成功了,但早就提醒温迪,还应该有一个后备计划。面对温迪的窘境,他提议结婚,这样就算温迪不能工作,她也能留在美国。 温迪认真思考了这个问题。她18岁就来到美国,是美国成就了今天的她。她的个人生活,她的职业,全都在美国。“很难重新去适应、改变。”她说。“如果回去,我在这里学到的一切都会被扔掉。” 但尽管她和Joe彼此相爱,他们交往却只有几个月。婚姻是一个重大的决定,一个一辈子的决定。 她没有答应他的求婚。“婚姻应该是两个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独立个体决定一同构建未来的生活。我不想在婚姻中成为那个依赖者。” 她还要寻求另一种办法。 温迪认为她应该回到学校里去,在拒绝了Joe的求婚后,她的想法更加坚定了。 匆忙之下,她砸下所有积蓄进入旧金山艺术大学,学习网站开发和动画专业,希望这些对她未来的求职有所帮助。在申请到明年秋季更优质的研究生课程之前,这所盈利性的艺术学校可以作为一个中转站,延长她的学生签证。 她决定申请人为因素和人类工程学。这是一门结合了心理学和工程学的学科,旨在研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以及如何更好地设计产品和系统供人类使用。 转读工程学位,对于一个从小不是很擅长数学或科学的人而言,是件奇怪的事情。温迪曾一度挣扎在中国大学极为看重的数理领域,这也是当初父母决定送她出国的一大原因之一。对于很有创造力也很有主见的温迪而言,严苛的中国课堂是一种折磨,母亲看在眼里,曾想高中就把她送出国。但父亲觉得温迪太小,又是家里唯一的孩子,没有同意。所以她在中国待到了高中毕业。 人为因素吸引了渴望了解周围世界以及如何改进世界的温迪。“那是让我快乐,让我每天早晨从床上爬起来的动力。” 她被圣何塞州立大学一个硕士专业录取。在开学之前,她就把目光投向了硅谷最著名的企业之一:谷歌。



谷歌的搜索引擎在全球几乎无处不在,这让其在中国的“缺席”更为突兀。出于对中国网络审查的不满,谷歌已经退出中国超过6年。 正是这些限制,让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希望通过出国留学移民国外,尽管他们对此都讳莫如生。 提起祖国,温迪也小心审慎。她说:“人们想要准确的信息,但他们更不想呼吸着有毒的空气。对吧?” 当然,近段时间以来,美国的政治环境也似乎“有毒”,特别是在移民和少数族裔的问题上。在去年的竞选中,特朗普多次发誓要修建边境墙驱赶移民,他的许多支持者表达了对外国竞争者的愤怒,因为这些人“偷走”了他们的工作。 教育工作者尤其担心这样的言辞和特朗普的上任会吓跑国际学生。但是温迪并不是完全不同意特朗普在非法移民问题上的立场。 在她看来,打击逾期逗留者和偷渡者是一件好事。 她通过合法的途径进入美国,循规蹈矩地交税、守法,却像那些人一样被贴上“job-taker”和“闯入者”的标签,这让她很沮丧。事实上,最近一群高科技工作者就发起了一起诉讼,指责OPT项目中的国际毕业生抢走了原属于美国人的工作。 温迪觉得这样的愤怒是错误的。在美国,有成千上万的技术岗位出于空缺状态,海外员工正好帮助填补了这一需求。 结束研究生一年级的学习后,她就会进入梦寐以求的谷歌实习。是坚持不懈、专注与勤奋让她赢得了这个机会。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里,没有什么会自己送上门来。”她说。“不要看我得到了什么,看看我是如何得到它的。”



现在,温迪终于开始认真考虑结婚这件事了。春节,她和Joe的父母都来到了美国,他们于2月6日在旧金山市政厅举行了简单的仪式。 她从未完整地和父母诉说她在美国经历过的种种艰难。他们担心得太多了。“如果妈妈知道我所经历的一切,她会不顾一切地拽我回中国去。” 如今,一切都变得好了起来。6月份,她将从圣荷西州立大学毕业。她与谷歌讨论了转正的问题,并接受了微软的面试。作为一名工程专业毕业生,她可以通过OPT实习期在美国再工作三年。Joe,目前是亚马逊的软件开发工程师,很快将拿到他的绿卡。他们在弗里蒙特郊区买了自己的房子。 新家很大,有1400英尺,有一天他们还会有自己的孩子。温迪想到了父母。虽然现在他们只有50多岁,但总有一天,他们会渐渐老去,无法自己照顾自己。她和Joe,与大多同时代的中国孩子一样,是家里唯一的孩子。当那一天来临,她会把父母接到加州来照顾,还是选择回到中国? 留下还是回国,这是成千上万的中国年轻人必须要做的决定。他们来到美国追求学业、追求更好的生活。但多年以后,哪里才是最适合他们生活的地方?是养育了他们的祖国,还是接纳了他们的美国?或者,都不? 对于温迪而言,她要走的道路,是永远徘徊在两个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文化之间。“我是一个中国人,但在美国生活了这么久以后,我也渐渐变成了美国人。我会在这里生儿育女,慢慢变老。也许,可以有一种中间国籍,比如Chi-merican?”她说。


本文参考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报道:From China to America. Then What?,编译Yan Xin

本文系授权发布,By Karin Fischer,翻译 By Yan Xin,From WE留学生,微信号:WorldEducation,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未经许可不得转载INSIGHT CHINA 诚意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