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21年11月2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章莹颖失踪不该成为你放弃出国的理由,美国真实的治安到底如何?

2017-07-19 谷子 INSIGHT CHINA

关于章莹颖案件,主页君一直在持续关注,并且美国时间7月20号下午3点正式提审嫌犯克里斯滕森。而关于美国治安的讨论再一次甚嚣尘上,甚至有同学私信主页君,表示家长担心安全问题反对 ta 出国……美国真的已经这么不安全了吗?真实的美国治安现状到底是什么样的?今天主页君以自己亲身经历来和你聊聊这个话题。


最近几年,关于美国治安差,犯罪率高的传言一直在网络论坛和吃瓜群众之间口耳相传。各种家人朋友同学亲人乃至自己被抢被偷甚至被侵犯的案例也屡见不鲜。 上月引爆互联网的章莹颖案更是将这种印象推到了顶点。主页君最近刚刚回国,被人问的最多的问题就是“你在美国出过事儿吗”。甚至有两个申到 UIUC 的学姐专程来找我,问我到底该不该换个国家留学。 美国真的如很多人想象的那样是无法无天的犯罪天堂吗?


对,也不对。



事实上一直以来,国人对大洋彼岸的这个发达国家的印象一直在两个极端之间徘徊。 在八九十年代刚开放国门时,报刊杂志上充斥着各种关于美国只言片语道听途说的段子。诸如邻里和睦,路人友善,空气清洁,市容整齐,人人遵纪守法,家家安居乐业的小故事不要太多(《读者》一类的杂志当时是重灾区……),简直就像是天堂一样。



进入二十一世纪,经济发展和留学成本的降低,让很多家庭得以送子女赴美读书。 美国在年轻一代心目中的形象开始变化,尤其是经济危机以来的失业率上升和政府削减财政,更是让很多美国大城市的平均治安日趋恶化。黑人区,“绿卡室友”,枪击案频发,抢劫盗窃泛滥等印象替代了原本的田园牧歌,“人类灯塔”沦为了“犯罪天堂”。 这两种印象,都不能完整描述美国。事实上,用一句话简单归纳一个大国的全貌是做不到的。在今天的文章里,主页君试着用自己的经历和见闻,为你尽可能还原一个真实的美国社会治安现状。



主页君在美国时住在芝加哥,嗯,据说就是《蝙蝠侠》里哥谭市的原型。你就大体可以想象这里的治安是什么样子了……



学校的 crime alert (犯罪警告) 邮件隔三差五就发一封;中国城的盗抢新闻几乎天天见于朋友圈;枪击案死伤数字年年高居榜首,而城南更是宛如另一个世界:2014年,一名17岁的黑人少女被人当街打死在芝加哥城南的街道上,警方调查发现她竟是一个帮派老大,14岁时就已身背两条人命了…… 不过,几年下来,主页君和同学们并没有谁真的遭遇过犯罪事件,尽管和国内朋友聊天时经常自嘲本市民风彪悍,但大多数留学生的生活其实并未受太大影响。上课,考试,每天算着还剩多少 assignment,deadline 来临前死磕 paper,周末在家里和朋友狼人杀,偶尔去中国城聚一次餐……很多人就是这样平平淡淡过了两年或四年,然后拿到毕业证。 这也是美国大城市治安的最大特点,即安全与否是,以区域划分的。一条街的两端,很有可能就是地狱和天堂的界限。每一个美国大城市都有它们自己的治安红色区域。在纽约是时代广场和布鲁克林,在洛杉矶是市中心,在芝加哥就是城南和城西。治安差的区域,可以差到连谷歌的街景拍摄车也不敢进去,只能在地图上将其标为空白。


这些治安差的区域一般是都是有一些历史因素,比如,多数黑人区因为黑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无法获得高收入工作,进而无力为子女提供好的教育和成长环境,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犯罪高发治安混乱的社区; 另一方面,美国的警察普遍仅仅将自己的职业视为工作,在面临恶性犯罪时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安全。1992洛杉矶大骚乱期间,洛杉矶警方甚至直接放弃了多个暴乱严重街区的执勤,导致城市一度陷入无政府状态。因此警察也会倾向于避免前往治安差的社区巡逻,在收到报警时出警速度也非常慢。


1992洛杉矶骚乱


两者叠加,造就了大城市中的“犯罪高发区”。 因此,美国犯罪频发的说法并不算错,但多数情况下这些案例都发生在上文提到的治安红色区域,而在治安相对较好的地方(如芝加哥的城北和 downtown),情况甚至可能还优于国内。 换言之,美国的大城市基本上就是以经济地位划出了无形的屏障,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不同区域的人的生活差异可以大到如同是两个国家。打个不恰当的比喻,美国的治安就像开着空调的房间,房间内凉爽宜人,而一门之隔可能就赤日炎炎。 所以,对于留学生来说,所要做的就是“待在空调房”里,做到“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预先了解自己所要前往的城市的治安分区,尽量远离犯罪高发区域。宁可多付房租,也不要为了省一点钱而让自己承担可能的危险——“花钱买平安”就是这个道理。



很多美国的大学坐落在小镇上——也就是所谓的“村里的学校”。方圆几十里除了大学只有几百甚至几千居民,没有高楼大厦全都是别墅一样的独体建筑。



这样的小镇的治安平均水平通常高于大城市,多数定居于此的美国人都是有车(没车出不去)有房的中产阶级家庭。他们多数受过高等教育,经济收入水平较高,也有良好的纳税记录(一个地区的纳税程度通常也决定这一地区的公共服务程度)。这些社区的环境一般也非常优雅宁静,街道整洁,鸟语花香。 但是,但是,这绝不是你可以因此麻痹大意放松警惕的理由。章莹颖案中,章同学遇害的原因是她上了同学的车,而搭顺风车的行为在小镇上其实并不少见。除了留学生之间互相蹭车出游外,路边等公交时也偶尔会有本校的同学停下车问要不要一起。



必须说,绝大多数顺风车的司机都是善意的,但哪怕一万个人中有一个心怀不轨的罪犯,对于不幸遇到的同学来说,都是百分之百的结果。 另一方面,小镇的宁静也意味着你在某种程度上是“与世隔绝”的。小镇的房屋都是独立建筑,一条街上可能只有几十个居民。虽然小镇犯罪率低,但如果遇到砸窗偷车,入室盗窃,火灾之类的事,你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无法叫到救援。 上文提到过,美国的治安基本上是可以花钱买到的,在大城市体现在价格较高的公寓房租,小镇上同样有地段好或差的房子。 另一方面,安装一套安保系统也是很重要的,诸如 ADT, SimpliSafe 之类的家庭安保服务都是很多美国家庭的标配。




章莹颖案中,最为刺激大众的一点在于,嫌犯竟然是 UIUC 的物理学硕士,章莹颖的同校同学。这也引起了很多人的讨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竟然会实施如此恶性犯罪,难道美国这样的潜在罪犯还有很多吗?面对同学犯罪时,留学生该怎么办?



必须承认,类似克里斯滕森这样的罪犯,普通学生确实有时候无法防备。但也应看到,这样的事情并非美国专利。 高校同学之间的犯罪在我国近几年也偶见报端,如2013年的复旦饮水机投毒案,2004年的马加爵杀人案,乃至1994年的北大朱令铊中毒案。在这些事件中,嫌犯和受害人都是同学关系。 列举这些案件并非为美国辩护,而是为说明,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发生在熟人之间的犯罪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在部分恶性犯罪中甚至表现的更为明显。 2009年,欧洲委员会的一项调查指出,在欧洲地区发生的强奸案,67%的受害人案发前即与罪犯相识,美国心理学家 Mary Koss 1985年在大学进行的一项研究甚至认为这个数字高达87%。 究其原因,在于受害者在面对熟悉的人时,往往相对会放松警惕,而在诸如约会,出游,搭顺风车等两人独处的环境中,缺乏第三者在场更是为犯罪创造了条件。 上文提到的章莹颖上了同学的车,同样的情况放在其他留学生面前,恐怕也很少有人会拒绝克里斯滕森的“好意”。 所以,在美国面对其他人,哪怕是有一定交往的熟人,一定的安全措施也是必不可少的。美国大学就有类似的规则,例如女同学单独见教授时,如果办公室没有面向走廊的窗户,教授通常不关上房门。 正如第二节所说,大多数美国人都是友好和和善的,但这不是你放下警惕的理由。章案之后有一个网友发了一句很有道理的评论:在中国的安全意识,在美国也一样要遵循。如果在中国你不会随便信任陌生人,在美国也一样。国内很多女生打车回家之前,也会把自己的车牌号等信息告知好友,到达时微信保平安。类似这样的一些措施,在美国也应该坚持。


总的来说,美国治安是什么样的呢?


有治安败坏的犯罪之都,也有路不拾遗的高档社区,有宁静祥和的大学校园,但也有潜伏在同学之中的罪犯。 作为留学生,做好准备,做足功课,稍加注意,保持警惕,就足以将自己遭遇危险的可能性降到很低很低。美国是一个复杂的移民国家,天堂与地狱并存为一体。不要以片面印象对美国妄下判断。 如果因为章莹颖案就贸然放弃好不容易得到的去 UIUC 的 offer,那很有可能就错失了人生中重要的一个提升机会;反过来,如果因为看了两篇读者鸡汤在美国麻痹大意,也是拿自己的安全开玩笑。 就像那句著名的谚语:相信上帝,但别忘了锁门。

本文系原创稿件,欢迎更多有想法的出国党小伙伴们向主页君的邮箱:weinsight@163.com 投稿,主页君每天都会查看的哦!欢迎分享到朋友圈INSIGHT CHINA 诚意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